该篇名为宣明五气,宣明意为阐明,五气指的是五脏之气。本篇取法四时理论,阐明人体五脏之气的生理,病理的变化规律。以五脏为主轴运用五行学说,把人的日常生活,发病因素,脏腑功能,病情变化,脉搏形态,药物性味,饮食忌宜进行分类归纳,作为临床诊治的指导原则。
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
五味入五脏,酸味入肝,辛味入肺,苦味入心,咸味入肾,甜味入脾,这就是五味所入。
文中的酸,辛,苦,咸,甘是泛指五种类别的食物,而非单纯指带有此味或以此命名的食品,药品。以酸味为例,除了醋以外,柠檬,VC之类的皆属酸味食物的范畴。而像叶酸,核酸,名中虽有酸字,却并非本文所指的酸味。肝喜调达,主疏泄,而酸有收敛的作用,可以调补肝气。从现代医学的角度分析,柠檬酸,VC有抗坏血的作用,对肝脏的代谢有帮助。中医认为,肝肾同源,以中药山萸肉为例,其味酸,入肝,肾二经。
辛入肺,这个“辛”与我们平常的认知有所出入。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将辛,辣二字混为一谈。中医里所说的辛,是具有发散作用,并有香味的食物和药物,例如:葱,姜,蒜,花椒,胡椒等。肺主气,人闻或吃了辛味食物后,易打喷嚏,也说明了辛味入肺。
西药阿莫尼亚(拉丁名)的作用原理与此相似,它具有类似氨水的刺激性气味,临床用于昏迷病人的急救。通过给病人闻此药水,刺激其打喷嚏,从而苏醒。麻,辣在五味中虽归为辛,但不具有辛的发散作用,应是复合之味。正如有些食物,酸中带甜,即入肝,又入脾,并非只具单一性味。也有一种说法,辣是辛过甚之味,未尝可知。
日常生活中运用最广泛的辛味食物,应属姜。姜可分为生姜,干姜,高粱姜等。生姜与高粱姜同属一类,但高粱姜的温热发散作用要强于生姜。肺与大肠相表里,而大肠又属于消化系统,肺胃相连,因此姜不仅能宣发肺气,还能温中散寒,降逆止呕。葱也是一味代表性的辛味食物。凡发散性药材,都不宜久久煎,否则将影响其辛散的功能。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其有效成分是一类具有超强挥发性的芳香油,久煎会使其挥发而失效。
【感冒方】葱白汤
葱白七个,生姜三片
上二味,以水煮之,温服
生姜葱白性辛温,擅散寒解表,宣通肺气,因此适用于风寒感冒。而对于风热感冒,则需用板蓝根,银花类清热解表的药物。可根据舌象来辨别风寒风热,白苔味风寒,黄苔则为风热。
葱姜还具有很强的解毒作用,自古民间烹食鱼虾类食物都会用到,因为凡具腥味的食物都有一定的毒性,平时食用螃蟹时也会大量使用姜,还有醋和糖,醋有收敛作用,而糖亦具有和中解毒的作用。
【案例】男 25岁 食曼陀罗汤后出现幻觉,肢体不能动等中毒症状,遂以黑茶 猪油 白糖 煎水灌之一小时后毒解恢复正常
上述案例说明,猪油也是一宝。油脂是人的生理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类重要物质,且看那些百岁老人,大多喜食红烧肉,便可窥知一二。
苦入心:心开窍于舌,主神明,因此,心火旺,就会引起口舌生疮,失眠等症状。西医对于口舌生疮束手无策,往往只能用碘甘油杀菌消毒,除此以外,便无他法了。外用药如冰硼散,西兰水?等均是中药制剂。苦入心,因此清心火的药材都是苦味的。以麝香保心丸为例,尝之,苦麻甚。
清心火方剂
1. 竹叶木通甘草汤
方义:竹叶,木通均降心火,甘草调和诸药,起缓解剂的作用
2.三黄泻心汤
方义:黄连泻心火,黄柏清下焦之火,黄芩泻胃火
咸入肾:中医所说的肾的概念要远大于西医。西医所指的仅是肾脏这个器官,而中医所说的肾,还包括先天和后天之精。所有补肾的东西,都离不开“咸”味,以补肾圣品鹿苁茸为例,细尝之,略有咸味,这也诠释了中医认为所有药物都根据五味归经的理论。咸味虽补肾,但过之则伤肾,这与西医认为的“过咸伤肾”,即钠离子在肾中过滤不了而伤肾,也相吻合。
甘入脾:脾主运化,五味中对应的是甘。当你感觉嘴中微甜时,其实是身体提示你湿气太重,脾的运化功能下降了;如果感觉很甜,则多会伴有腹泻。西医认为腹泻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而中医则认为脾失运化是导致腹泻的根本原因,应用健脾利湿的思路来治疗。例:四君子汤+香砂 木香(理气开胃)。甜味入脾,因此,食欲不振时,可用甜味食物来引发食欲,但如果过甜,则会伤脾,最典型的例子便是糖尿病,中医称之为消渴。一般会出现三多一少的现象,即喝多,吃多,小便多,体重减少。消渴症分为上焦消渴,中焦消渴和下焦消渴,分别表现为饮水多,饮食多,小便多,并非三种现象都会同时出现。糖尿病的成因比较复杂,可以这样理解:胰岛素将糖运送到细胞,而一旦糖太多,就会送不完,脾胃功能就会出现问题。就像工厂中原料太多,但没有工人去操作,原料就堆积了,慢慢变质,腐烂,就会出现各种并发症。
总而言之,五类食物分入五脏,太多或不够均会引起五脏病变,需要根据体质来选择。
五气所病,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吐,肾为欠,为噫。胃为气逆,为哕,为恐,大肠小肠为泄,下焦溢为水,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胆为怒,是谓五病。
五气,指的是五脏的气机。气主功能,因此五气的变化可以提示病变及帮助辨病。噫,与打嗝相似,但伴有胸闷气短。如果经常噫气,则提示心气不足,严重者甚至出现气喘。心因性与肺因性气喘有所不同,后者会有痰鸣音。咳嗽与肺有关,有湿咳干咳之分。无痰为干咳,有痰则为湿咳。干咳又可分为气管发炎引起和燥邪犯肺两种。还有一种特殊的咳:百日咳,其有一个标志性症状,即咳的时候有回声。治百日咳宜用百合,百部,川贝,桑叶,菊花,杏仁
【案例】女,18岁,肺结核8年,西医无效,转投中医。50年前的中国物资匮乏,医生用中药?,并嘱咐其每日食用两个鸡蛋(久病正气已虚,扶正祛邪)三月后复查,肺部空洞缩小并钙化。
肝为语,文中所指的肝病是肝气郁结之症,并非西医所说的肝炎之类的肝脏器质性病变。肝主木,主疏泄,喜调达,因此,一旦肝气郁结,就会产生许多疾病。女性尤其易因情志不畅,致使肝气不舒,从而引起一系列乳腺疾病,宜用逍遥丸。治则:疏肝理气。肝气的气机不畅就会多语,且多为重复之语,典型代表:祥林嫂。
脾为吐,吐的是酸水,泛指胃病。胃溃疡与胃炎是高发的两种胃病。两者病因病机不同,治则亦不同。胃炎是由幽门螺杆菌引起的,在胃壁表层的,面积相对较大的炎症。幽门螺杆菌会传染,因此,提倡使用公筷。胃炎可用黄连素和大蒜治疗,相较于胃溃疡是轻症。不按时进餐是形成胃溃疡的主要原因。到饭点,胃发出饥饿信号,但你没有及时吃东西,而胃会照常分泌胃酸,其主要成分为盐酸,有极强的腐蚀性。胃酸没有食物来腐蚀,就会腐蚀胃壁,从而形成溃疡。如果把胃壁看成一张地毯,胃炎就相当于表面的毛被烧了一大片,而溃疡则是烧了一个洞,严重的就破了,因此,溃疡发展到后期就会出现胃穿孔的情况。
肾为欠,为噫:经常打喷嚏和打哈欠,则提示肾亏,精气不足。肾主气,因此,喘气也需考虑肾的问题。尤其是老年人,多为肾气不足,稍一走楼梯就会喘气,宜用金匮肾气丸,肾阴虚则宜用六位地黄丸。
地黄丸组方思路及方义:三补三泻
三补:熟地黄补阴,淮山药补脾肾,山萸肉补肾
三泻:泽泻清下焦之热,丹皮泻血分之热,茯苓清中焦湿热
地黄丸加减方
1.加肉桂,附片:金匮肾气丸
2.加枸杞,菊花:杞菊地黄丸(适用于高血压,头风,头晕,视物模糊)
3.加知母,黄柏:知柏地黄丸(用于清下焦湿热)
4.加五味子,麦冬:麦味地黄丸
大肠,小肠为泄:腹泻一般是大肠,小肠的问题。
下焦溢为水,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
【注】 溢:水肿
癃:癃闭
遗溺:遗尿
肾气不足,则尿多;肾阴不足,则尿少,甚至无尿。肾制约水气,中医将肾与膀胱功能相联系,西医是分开看的。尿多宜用六味地黄丸,无尿,水肿适用金匮肾气丸。
胆为怒:肝胆相连,肝气郁结,则为怒,宜用龙胆泻肝丸。
五精所并: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
【注】 并:聚在一起
五脏所并:五脏精气相乘并于一脏,化生实邪为病
五脏精气相并之症:精气并于心而生喜笑;并于肺则生悲哀;并于肝则生忧虑;并于脾则胆怯生畏;并于肾则心悸擅恐。这是五脏精气相并之症,因虚而气乱相并。上述所有症状,均无器质性病变,而是气机紊乱而产生的问题。精气并于心会喜,喜伤心,痰迷心窍则为痴。经常可见精神病人会一直痴笑。而总是哭,则多为《金匮要略》中所说的脏躁症,一般多发于30-40岁的女性,宜用甘麦大枣汤。
五脏所恶: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是谓五恶。
五脏所恶,泛指六淫,联系临床表现,夏天心脏病高发;冬季则肺病高发;春季发肝病,易中风;长夏多腹泻;秋季一般阴亏,易发干燥性疾病。
五脏化液:心主汗,肺主涕,肝主泪,脾主涎,肾主唾,是谓五液。
心主血脉,汗为心之液,因此,血汗同源,汗出多,血粘度就会升高。肺司呼吸通鼻窍,所以说肺主涕。肝气不疏,就会想哭,即可说明肝主泪。涎和唾在中医里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归的脏腑也不同。水样无泡沫的谓之涎,俗称口水;有泡沫则谓之唾,也就是平常说的唾沫。如果经常睡觉流口水,说明脾虚。还有人总喜欢吐唾沫,这其实非常伤精伤肾,应尽量避免这么做。
五味所禁: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是谓无禁,无令多食。
疾病所禁食的五味:辛味走气分,气病,不能多食辛味;咸味走血分,血病,不能多食咸味;苦味走骨骼,骨病,不能多食苦味;甘味走肌肉,肉病,不能多食甘味;酸味走筋膜,筋病,不能多食酸味,这就是疾病的五禁,要节制,不能多食。
五病所发:阴病发于骨,阳病发于血,阴病发于内,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是谓五发。
阳病:高血压,中风等热病。阴病,属寒,风湿类疾病均属于阴病范畴。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提示夏天多阴虚,要养阴,冬天则多阳虚,宜补阳。痹症多从骨开始发病。风寒湿合而为病,谓之痹。如股骨头坏死,即是典型的阴病,治则:补阴的同时补肾阳(鹿苁茸,补肾阳首选)。同理,治阳病时不忘养阳。
五邪所乱:邪入于阳则狂,邪入于阴则痹,搏阳则为癫疾,搏阴则为瘖,阳入之阴则静,阴出之阳则怒,是谓五乱。
【注】 瘖:喑哑
五脏为外邪所扰的病变:病邪入阳分,则为狂;病邪入阴分,血脉凝涩,发生痹症;病邪入于阳,邪气搏于上,易发生癫痫类疾病;五脏阴经通于喉舌之间,伤阴而喑哑。病邪由阳入阴,病人多平静,病邪由阴出阳,病人多怒,这叫五乱。
邪气侵入阳分,则为狂,活血化瘀即可。若邪气侵入阴分,则病情较重,可根据《伤寒论》六经辨证的理论来理解。以感冒为例,外邪侵入人体的顺序依次是太阳(表症),接着传到少阳(半表半里),再到阳明(出现发狂),阴?,阴?,阴? 《伤寒论》中的伤寒指的是外邪,而非现代医学的伤寒菌。太阳病的治则是解表,解表药又有寒热之分。如遇大热,高烧不退,可用白虎汤,肺炎可用麻杏石甘汤
五邪所见:春得秋脉,夏得冬脉,长夏得春脉,秋得夏脉,冬的长夏脉,名曰阴出之阳,病善怒,不治,是谓五邪,皆同命,死不治。
五邪所见的脉象是:春天见秋天的毛脉,夏天见冬天的石脉,长夏见春天的弦脉,这就是五邪脉象,预后相同,都是死症。
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
五脏所藏精神活动:心为君主之官,藏神,主血脉,因此如果一个人神采不好,就需要养血安神,宜用归脾汤;肺藏魂,肝藏魄,若见人坐立不安,魂不守舍,则需调肝肺;肾藏志,表现为做事的勇气和决心;脾藏意,人一旦思虑多了,就会影响脾胃的吸收,甚至出现茶不思,饭不想的情况。
五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是谓五主。
肺主皮毛,因此,大部分皮肤病都与肺气宣发不利有关,调理此类疾病,按中医五行的思路,可以通过补脾来强肺,即培土生金。目前有湿疹的孩子很多,调理时需先调脾胃,再宣肺。一般先打虫,接着服用一段时间苹果粥养脾胃,最后可用一些中药如百部,苦参等来宣肺。
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
肝藏血,开窍于目,因此,久视伤血亦伤肝;久卧则气不行,以产妇为例,经常卧床,就容易胖,产褥期也是要适当运动的;久坐,血脉受压迫不流通,即伤肉,卧床病人生褥疮就是这个道理;人站着的时候,是脊椎受力,所以说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因此中医养生不提倡跑马拉松。
五脉在象:肝脉弦,心脉钩,脾脉代,肺脉毛,肾脉石,是谓五脏之脉。
五脉与外界事物相应的脉象:肝脉如弓弦,心脉如带钩,脾脉如代止,肺脉如秋毛,肾脉如沉石,这就是五脏的脉象。这部分做了解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