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如实描述你看到的现象、内容、观点。
最近有两件事情比较干扰我的情绪。
1、一高中、大学校友A把我删了;
2、微信上私信了几张老照片给一个初中同学B,一个自认为跟她关系挺不错的初中同学,结果没有反应;
【感】:记录下情绪/思想上的变化。之前没看到这个观点你是怎么想的,得知这个观点后又是怎么想的,这中间加入落差,抓住读者注意力。
1、当我从微信上看不到A同学的票圈时,我在想是不是她把我屏蔽了。于是尝试发消息,当弹屏消息提示她把我删了之后,我非常的不解。曾经也算的上是普通朋友,她去日本留学的时候还寄我小礼物,我实在不理解哪里得罪了她,到如此删好友的地步,感到生气和纳闷。
2、发了B同学照片,本来就是自己在翻老照片的时候随手翻出来的,看到有她的照片,随手一发,希望博她一笑,也没有要讨好的意思。可是一个消息不回,我就有点生气和不解了,甚至有点生气。
【思】:找到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给你带来的启发是什么。
我真的不解,为什么曾经的情谊,会变得像现在这样,绝情、冷漠、忽视、不在乎。是我自己太在乎跟她们的关系太自作多情了吗?她们有必要回复我、允许我的微信占她们一坑吗?
我自己会觉得,凡是过客,凡是添加过微信的,留着就留着呗,为什么要删人得罪别人。即使忽略消息,也是那些只有一面之缘或者是微商的,不在乎跟他们关系的,那忽略就忽略,或者删除就删除吧。可是A和B两位同学,是曾经的校友甚至是同窗啊,至于这样吗?!!
面对冷漠、忽视、不被在意,我的内心是很受伤的。
关于A同学的后续,我本来想通过共同好友获取她的联系方式和住址,把东西寄还给她的。后来想想算了,既然她已经不在意这段关系,我再寄回去,是给她笑话还是想干嘛?于是,把她的小礼品扔垃圾桶了,省得在家看着心烦。
关于B同学的后续,我把她的票圈设置了“不看她的朋友圈”,省得看着心烦。因为,她已经不止一次忽略我的消息和评论,我这么在意和关注她,是为了什么?
以上两个点其实让我很不快的,不止为何,今天就突然想到了曾经在《吴晓波频道》上听到的一句话,“没有忘恩负义,没有歧视,只是世界不同了”。
我把整理的文字摘录如下:
一听众说,他现在过年很怕回到自己的村庄,因为会见到很多小学同学,他们很可能是农民,很可能是村里的村干部,见到他们的时候很亲热,大家都是二十多年前掏鸟蛋的人,是一起在黄土地里撒泡尿捏泥丸的小伙伴,今天见面很开心,但是坐下来五分钟十分钟半个小时以后大家就没话可以说了。甚至在村头碰见小学同学都不知道跟他讲什么。
…………
大家还记得鲁迅小说里的闰土吗?“小时候,我跟闰土无话不说,是非常好的小伙伴,当30年后再次见面,一开始很兴奋,然而说了没几句话,气氛就冷了下来。两人都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这个场景很可能拷贝到现在很多人的生活当中。
…………
英国哲学家罗素曾经在他的文集中讨论过人与人之间的友谊,他说:“人类友谊这件事,天长地久是一个谎言,一个人和另一个人的友谊要持续下去,必须建立在三个理性的前提下,一个叫做平等的感情,二呢要有相近的价值观,第三是有交集的生活体验。”罗素说,只有建立在这三个前提下的友谊,才有可能持续,如果两个人没有感情交集、他们的生活环境、对事物的观点、对知识的积累,以及过去一段时间在工作生活没有任何交集,那么他们的友谊一定会被时间所冲淡。这中间并不存在任何忘恩负义,也不存在歧视的意义,只是他们已经不是同一个世界里的人了。
我对照一二三三个前提,发现与AB两位同学,估计没有一个前提搭边,怪不得会被删或不在乎。曾经的友谊,终究被时间冲淡、甚至渐行渐远了。
【行】:最后是行动,具体你怎么做。
我为什么这么受伤?无非是想获得尊重,那么她们的尊重和回应,对我重要吗?获得她们的尊重,对我生活有影响吗?不获得她们的尊重,对我的生活有影响吗?如果没有,我什么难么在意呢?何况,从她们目前对我的回应看,我内心已经放弃与她们的链接了,即使在某个场合相见,也只是点头之交吧?既然如此,我还在执着什么?每个人都有筛选三六九等好友的权利,既然她们已经把我列为无足轻重之辈,我,又在意什么?还是开怀点吧,把更多的关注留给票圈愿意为你点赞、评论的。即使,有些是带有目的性的,至少,我可以保持礼貌地回应。
【PS】:以下内容摘自007的七堂写作课之第一课
见:如实描述你看到的现象、内容、观点。
感:记录下情绪/思想上的变化。之前没看到这个观点你是怎么想的,得知这个观点后又是怎么想的,这中间加入落差,抓住读者注意力。
思:找到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给你带来的启发是什么。
行:最后是行动,具体你怎么做。
「见感思行」这一套思维框架,是一个从客观→主观→反省→行动的过程,这样的好处是:素材积累搞定了,写作也能程序化,最重要是认知得到了升级,一举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