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水源于黄河,发于甘肃定西渭源;汇入黄河,止于陕西渭南潼关。伏羲八卦图中的S取于甘肃天水境内的渭水走向, 另外知晓渭字,便来自高中同窗曾就读的渭南师范学院了。
如今,我也走在了这颇具气势的渭水边。
天水麦积区位于渭水的中游,当地政府出于景观考虑,对其进行了水利改造,在渭水日益枯竭的今天,筑坝拦水制造了昔日渭水的浩浩荡荡。兴许这不利于河道整个泄洪能力的提升,但着实给安稳年代下的我一个magic!麦积区,旧称北道埠,于我而言,我更喜欢麦积的叫法,因为我会理解它为"Magic",从金都商场到渭水中游,我对天水的认识不断被刷新,对西北的见识日益得到丰富,同时也逐渐试着看清自己。
在不远的未来,若能成为一名语文教师,便能使这几年的生活更有意义。教师、医师、工程师等,作为为数不多的以“师”为称的职业之一,自然应该有其极强的专业魅力和非凡的职业门槛。医师欲除人病痛,必对人体结构器官了如指掌;工程师架桥筑房,必有其图纸规划及严密,而教师教学,也必以教案之细致与深刻来立“师”。吕叔湘说:“任何技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正确,二是熟练。要正确必须善于模仿,要熟练必须反复实践。”因此,写好教案,做好教师模仿也是一个不错入门方式。从天水逸夫实验中学的初中语文“一哥”宁利明老师模仿余映潮,到河北省特级教师、石家庄市机场路小学李玉梅老师课中所隐含的赵谦翔。模仿,对于每一个从业者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但,李镇西又曾有类似“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的观点。所以,单纯的模仿而言,并不“单纯”。
首先,根据宁利明老师在选择学习对象方面的见解:广泛了解,选择那些自己能够企及的名家作为学习对象。比如,相比李镇西而言,余映潮就更适合宁老师去学习、模仿。即在探百家之实例,究自我之本心之后,方可择一家或一类来磨其课、读其书,直至交其心。宁老师曾有过与余映潮老先生促膝探讨至凌晨两点的经历,李玉梅老师更是赵谦翔老师的得意门生。因此,在我看来同练习书法一样,观百家而择一家之后,必由浅及深苦练之。吕老所言的“反复实践和模仿”也必定是相互渗透,循环往复的。另外,叶圣陶先生在《略谈学习国文》一文中所述:“从国文科,咱们将得到什么知识,养成什么习惯呢?简括地说,只有两项,一项是阅读,又一项是写作。”阅读的学习,狭义上说,也就是我们日常教学当中所说的课文学习,正是教案重要的写作根据,由此我试着这样理解:阅读教学的教案关乎着一个语文教师的生死存亡。那么如何循着吕老的告诫,更好地模仿学习呢?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郑桂华在《初中语文教师专业能力必修》一书中,将语文教师的阅读分为“普通读者的自然阅读、语文教师的‘定位’阅读、为学生学习语文的‘定点’阅读”三个主要阶段,将阅读教学的价值,特别是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价值分为“一般价值、阅读教学的特殊价值、课程设计者建议的教学价值、教师自己选择的教学价值。”可见,无论模仿怎样的教学,在其之前,都必须对文本有自己的解读,有教师自己所发现的价值,在此基础上才能够去运用、模仿名家的教学模式、借鉴名师的独到方法进行教学。这也就是李镇西所言的“学我”与“似我”的区别所在吧。
再有,依据禅宗的无所执着思想,任何的模仿、学习都应当有所节制。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即是以实际的教学效果,学生情感、兴趣等方面所发生的改变为依据,树立自己的教学自信。正如“用教材教,而不仅仅是教教材。”从教师模仿、学习的角度讲,名家可以比作教材,让名家的实例与经验为我所用,而不是我为名家所役,那便是邯郸学步、东施效颦,没有任何意义了。最后,这与渭水何干?正是我起笔的原因所在,在日常的学习和教学实践之中,时刻留意生活的启发,能够与自己的生活相联系,“把文学高高在上的光芒,引到学生可以触及的地面上来。”这也是甘肃省特级教师霍军所提倡的。同样,如果说好的语文老师是上好一节课,则一份好的教案就是一个好教师的一半了。那教师首先是个健全的人,回到人的本身呢?
一节课没有好的教案,可能就会如乱头苍蝇、思路紊乱地在课堂上乱撞,把知识在学生的脑中搅成难以理清的浆糊。如果说,以后的教师生涯是一节课,那此时不正是为了过好这一生,而努力写好人生教案的时刻吗?至少别把自己的未来活成浆糊。上好自己的一节课,我想是幸福的一节课。幸福在于对当下的释然与感动,不勉强一切,同时也不放弃一切。
寻柿之路,我想起了前几年的五月份,在连云港的云台山上寻糯米花树之旅。翻山越岭,还记得那颗900岁的糯米茶树在绿色环抱中格外显眼,如同在前天去北道路上第一次看到那缀满枝丫的红如灯笼一样惹人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