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得恰好落入了陷阱,到书店翻到《恶意》时便只剩两个小时,刚好读到野野口修的认罪。
因为最近刚好拜读日本作家大泽的写作指导,小说的套路早就让我猜到凶手是从一开始就自称是死者日高邦彦好友的野野口修,所以,我以为不过如此。
而,正是多了我这种读者吧,还想着那后半本书该怎么发展呢?凶手都已经认罪了!
第二天跑到书店再翻开的时候,读完有恍然大悟却又胆战心惊,大泽也在写作指导中写出“日常生活中是有可能发生这种事的,但实际往往并不会发生,可就算发生了,肯定也是同样的情形。”
真正的危险往往来自朋友,最深的恶意也往往深藏在你施与的恩惠中。
——读《恶意》感
古人云: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朋友之间互帮互助不过举手之劳,可反观野野口修,杀人倒不过是手段,是发泄他身体中恶意的一种手段,用尽生命最后一段时光筹划一场谋杀想就此摧毁他仰视了一辈子的日高邦彦。
承认谋杀的自述和一切故意留下的证据伪装出一个杀人犯的道德制高点,将死者的声名撕碎才是真正的目的,这位死者还是曾经不断对其付出过帮助的人。
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恨?
有时候,是自己偏执了。
所以野野口修认为日高邦彦的帮助不过是一种炫耀人格高尚的刻意行为。实际上呢?是自己心胸过度狭隘了。
不知道最后野野口修会不会记起日高邦彦是真心诚意的帮助他的,心里阴暗的人之所以可怕,究其原因是:他衣服脏了,也见不得别人衣着干净。
借以《恶意》,一个伪装的杀人动机。让我记起一句话:你以为看到的真相不过是别人处心积虑要给你看到的。但是,你要记住,眼睛也会受蒙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