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晴,一冬凌。”今日立冬,虽然昨晚落了雪,但今天阳光明媚,看来今冬应该是个冷冬了!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气候由秋季的少雨干燥向阴雨寒冻的冬季气候渐变。关于四季的划分时间,中国习惯以“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的起点,“两至”(夏至、冬至)“两分”(春分、秋分)为四季的中点,具有明显的天文含义。冬季以“立冬”开始,至下一“立春”前结束。
“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意味着生气开始闭蓄,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代表着意味着凛冽的冬天已经到来,天气由凉转冷了。立冬后,日照时间将继续缩短,初冬时期还不是很冷,随着时间推移,气温下降趋势将加快。立冬于公历11月7日~8日交接,此时,北方地区早已风干物燥,寒气逼人,而南方地区却还处于一片风和日丽,温暖舒适的环境中,这种现象俗称为“10月小阳春”。
立冬不仅代表着冬季来临,还表示农作物开始收晒入库收藏,动物也开始准备藏起来冬眠了,大自然迎来新一轮的荣枯,万物收藏,规避寒冷。立冬有三候,立冬节气分为3个5天,每5天为一候:
“一候水始冰”意为水已经开始结冰了;“二候地始冻”意为土地也开始冻结了;“三候雉入大水为蜃”中“雉”指野鸡一类的大鸟,“蜃”为大蛤。立冬后,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认为雉到立冬后便变成大蛤了。
立冬在古代社会是“四时八节”之一,是个非常重要的节日,“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立冬这天,人们会休息一日,举行祭祖宴饮活动。立冬时节,在我国北方有吃饺子的习俗,相传是医圣张仲景为了驱寒而发明了“祛寒娇耳汤”,所以说“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此外,饺子谐音“交子”,意指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在北京除了吃饺子外,还有从清代宫廷流传至今的吃铜锅涮羊肉的习俗,暖心暖胃,抵御寒冷。在南方则有“立冬吃葱”“吃肚包鸡”“吃螃蟹”的习俗:南京有谚语云:“一日半根葱,入冬腿带风”;“肚包鸡”营养丰富,非常滋补;苏州人讲究此时的螃蟹最为肥美,要蘸着姜丝食之。
进入立冬节气,会形成三日寒,四日暖的寒暖交替的天气,出于养生理念,民间讲究“立冬吃三白”,即吃大白菜,白萝卜,白莲藕(或白山药)。同时我国民间素有“立冬补冬,补嘴空”的习俗,人们倾向于食用滋阴补阳,热量较高的食物,如鸡鸭鱼肉的来驱寒,有时还会加入中药材一起炖汤,达到温补的功效。漫漫严冬,何以解忧?唯有吃肉!人们围着暖炉,一锅翻腾着种种美味,这些舌尖上的美味,保暖之余又滋补养生。
“细雨生寒会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小春此去无多日,何处梅花一绽香”,立冬过后,花带露寒风狂,一天更比一天凉。今日立冬,朔风起万物藏,蒹葭苍苍映斜阳,深秋浓郁未消尽,冬日急来又彷徨。祝你三冬暖,愿你春不寒,祝你食有肉,愿你合家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