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识训练营是公众号“L先生说”的运营者——Lachel,创办的思维训练付费课程。
Lachel:20万关注的高效思维达人;知识管理、时间管理专家;深度思考践行者。
【职业履历】做过数字营销和互联网;执掌过多个大型项目;为多家企业做过咨询和培训
【自有品牌】17年创立品牌「智识学院」;目前已开设多期「智识训练营」;正在筹备「深度成长营」
【擅长领域】品牌:有多年市场营销和品牌经验;管理:PMP持证人 / 项目管理专家;心理学:擅长认知思维与管理结合有多篇思维 / 学习 / 心理学领域热文
【主要作品】你的深度思考能力,是如何被毁掉的?(17年全网阅读量超千万);摧毁一个人可以有多简单?;建立知识体系,这份指南就够了;及其他大量转载数百次的热文
【平台合作】领英 / 36氪 / 分答 特约作家;知乎、虎嗅特约导师;多家百万量级公众号长期合作者;多家平台、课程、训练营嘉宾
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关注公众号“L先生说”。
第一课链接:2018-06-14作业-智识训练营学习笔记:第一课 如何高效阅读和提取信息 - 简书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本节课将通过"一个原则,三个模型",来帮助你用结构化方式处理信息,让你更有效地接受信息、传达信息。
什么是思维模型呐?
其实,思维模型就是我们第一节课讲过的框架。它会告诉你,该用什么样的顺序和什么样的结构去组织你的思维和语言。
我们先从最基本的原则讲起。
先来看一个例子。假设你要向朋友推荐“智识训练营”,你可能会像下面这样来表述:
大家有没有觉得表达有些乱?现实中,我们讲话的时候往往就是这样的。那听你讲话的人通常是什么反应呐?他很可能会一脸懵逼,你要重复几遍,他才能够听得懂。
那么,如果应用结构化思维之后,我们可以如何组织信息呐?下面是应用了结构化思维整理后的表述。有没有觉得整体的信息变得整齐了很多呐。大家可以对比一下,然后思考这两者之间的最根本的区别、最大的差异是什么。
那么,为什么应用了结构化思维之后,可以使对方更容易地明白你要传达的信息呐?
因为他这样说话,更加有可预知性,他会告诉你,我想表达什么东西,我下面要讲什么东西,他会给你一个可预知性。
其实我们所谓的结构化思维,很大程度上就是依靠一些大家之间已经成为共识的基本模型和框架,来达到彼此间对于信息的一个预知性和共识。这样就可以更好地了解,应该如何理解和储存信息。这跟第一节课FCR阅读法相同,它们的本质是一样的。
对于上面这个例子,我们可以这样来分析。下图是传统的思维方式——线性思维,标了颜色的文字,代表了一种思路,一种颜色代表一种思路。颜色的切换就代表了思路的切换。线性思维是按照你的思路来表达的,你想到什么就说到什么。
结构化思维呐,它是一个立体的思维。上面的文字按结构化思维整理后,可以很有条理地表达出来。
标了颜色的地方同样代表思路。首先,这段话最重要的信息,是向你推荐一门课。为什么呐?两个理由:第一是我觉得它很好;第二是别人也觉得它很好。所以,通过这么一个立体的层次,就可以把这段信息非常精准地传递给你。
在这种情况下,对方就可以提前预知,你接下来可能要讲什么内容,这个内容应该放到什么地方,它起到一个什么作用。听者就可以预告调整到一个状态,来接收你要讲的信息。
如果我们把上面段信息按照立体的层次,重新组合的话,就会看到,它构成了一个金字塔。这个就是非常经典的金字塔原则。
什么是金字塔原则呐?我们来看一下金字塔原则最基本的模式:
有一个高层级的信息,和若干个低层级的信息,以及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组建起来,构成了一个立体的层次和结构,这就是一个金字塔。
金字塔原则有三个重要的元素:
第一,信息是有层级的。我要告诉你的话里面,必须有高层级的信息和纸层级信息的配合,这样才会有说服力,才能使对方充分理解,你所要传达的信息。那么高层信息和低层级信息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呐?低层级信息是用来解释和说明高层级信息的。
简而言之,我先抛给你一个观点、一个结论,那么它是高层级信息;然后我再剖开来,对它进行分析,来告诉你为什么会得出这么一个结论,这些就属于纸层级信息。
第二,信息是有分类的。上一节课我们讲了组块,其实组块和分类是同一个意思,它们都是把相似的信息组合到一起,作为一个大的整体来呈现。分类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就是要“平齐”。这点也很多人在使用时经常会犯的一个错误。
什么是平齐呐?它指的是,所有低层级信息是可以并列的,必须属于同一个纬度、同一个类别。
举个例子:我说我爱中国,为什么呐?因为第一,中国是我的家乡;第二,我特别喜欢中国的文化;第三,我特别喜欢中国的诗词。
那我这么说在逻辑上有没有问题呐?显然是有的。因为中国的诗词就属于中国的文化,所以不应该说我既喜欢中国文化,又喜欢中国诗词。我应该这样讲:第一,因为中国是我的家乡;第二,因为我特别喜欢中国的文化,尤其是诗词。
这一点,就叫做平齐。
我们必须保证,当我们向别人阐述若干个低层次信息时,它们之间必须是平齐的关系。如果不平齐的话,就必须把它们重新整理合并起来,作为一个新的要点。
第三,信息是有支撑的。简单来说就是,低层级的信息必须能够充分地支撑起高层级的信息。用数学语言来讲,就是它们之间必须存在一个充分必要性。当然这里不用那么严谨,满足简单的充分必要性就可以,但至少低层级信息必须能够撑起这一整座金字塔,它们之间必须存在一定的支撑性。
那么怎么去检验支撑性呐?我们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检验:
第一,自上而下。看下面的若干低层级信息是否都与高层级信息挂钩,是否存在逻辑关系,这一点可以叫做Why so,也就是必要性;
第二,自下而上。看一看通过这若干个低层级信息,是否能够充分地推出高层级信息,这一点可以叫做So what,也就是充分性;
上面我们讲了非常多的理论,下面我们来看一个例题。
大家可以思考一下,这段话在逻辑上有没有问题。
这段话的逻辑问题还是比较明显的,就在第三和第四点上, 第三点中的“观点有启发性”、第四点中的“能够在写作中体现自己的独到见解”。其实你应该发现,“观点有启发性”和“独到见解”,这两点都属于什么呐?属于“观点”。整段材料里,第一点是选题,第二点是行文,第三第四点其实都是观点。
所以,这段材料的问题就是,第三第四点实际上讲的是同一个东西,这两个跟第一第二点是不平齐的。我们可以把这段材料做如下的修改。
这样,这段材料才算是一个低层信息基本平齐、有一定支撑力的金字塔结构。
这里有一个问题大家要注意:作者写的是否正确,他的观点有没有道理,跟他的逻辑框架是两码事。
所以,观点并不重要。因为,每个人都可以有很多的观点,这里面肯定会有很正确的观点和错误的观点,这个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如何分析论证和表述你的观点的。这才能真正地体现一个人的水准。
我们接着再来看另外一个例题。
大家来看看,这段材料在逻辑上有没有问题呐?
我们可以把它整理成一个金字塔(下图),可以看到,它的支撑性不够,它的充分性不够。低层级信息的三点它们是有必要性的,但是它们不具有充分性。也就是说,由高层级信息可以推导出这三点,但由这三点不足以推导出高层级信息。
我们看一下下面这张图:
一个人要在很年轻的时候取得很高的成就,可能会有上面图中这几方面的因素。所以前面材料里讲的那三点,其实只属于这里面性格这个维度,其它很多的因素,作者就忽略掉了。因为,很有可能如此多的因素加起来,才是他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
这种错误,我们可以称之为“简单归因”。就是把一个非常复杂的现象,用很简单的一些方式来尝试进行归因。
常见的类似论题还有,“一家企业为什么能够成功?”很多简单归因的说法其实都是有问题的,因为你很难真正地从全局综合所有因素去寻求一个人、一家企业成功的条件。你最多只可能找到那么三四个因素,但是这几个因素是不足以使他们成功的。
当然,这也是很多鸡汤文喜欢写的一种模式。所以,大家学了今天的内容,以后就可以警惕一下了。
就前面例题里的材料,如果我们不看其他因素,单纯只看性格这三点的话,我们应该如何修改高层级信息,来使整个金字塔成立呐?大家可以思考一下。下图是修改后的高层级信息。
我们将原来的高层级信息由“他为何年纪轻轻就就取得如此成就”,改为“他有哪些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只需要去证明这三点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就可以了。我们把整个观点的范围缩小精确了。
所以,当我们在应用金字塔进行沟通和提取信息时,要注意的是整体的金字塔,它横向上是否平齐,纵向上是否充分必要,这样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有说服力的金字塔。
接下来我们继续讲金字塔的类型。
金字塔可以分成下面图中的两大类。
第一类叫做并列型金字塔,第二类叫做递进型金字塔。这两者的区别在于低层级信息之间的关系。
并列型金字塔中,所有的低层级信息加起来共同推出了高层级信息;而递进型金字塔中的低层级信息之间是因果关系,它是通过演绎推理逐步地最终推出高层级信息的这么一个过程。我们平常会用到的金字塔大体上就是下面这三种。
第一种是分析型。就是针对一个信息,把它拆开来,把一个整体拍成几个个体,然后一个一个地分别来讲。
第二种是顺序型。就是按照时序或者操作流程的顺序,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来最终得出高层级的信息。要注意的是,顺序型也属于并列型,因为它没有因果性。
第三种是演绎型。通过对一个事实进行因果的推理,最终得出一个结论,即得出一个高层级信息,就是递进型,也可以称为演绎型。
并列型非常简单,但演绎型可能会有些复杂。我们来看一个演绎型的例子。
这个金字塔需要回答一个问题:我们该怎么做?是否要取消订单?
首先我们根据一个前提,某品牌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对它进行分析论证推理,来得出一个结论:不能取消订单。再通过这个结论得出最终的策略。这是一个非常标准的递进型金字塔。
大家可以回到前面金字塔的类型那张图片,再回顾下,演绎型金字塔的第一个信息是:事实。什么意思呐?通常来讲,演绎型金字塔最初的那个前提,那个信息,必须是一个大家公认的事实,它的可靠程度必须非常高。通过这个事实,我们去做出任何的推理、得出结论才会有说服力。如果第一个信息我们没有办法验证它是否准确的话,那整个推理就没有意义了。
下面是递进型金字塔更详细的模式图。
可以说,递进型金字塔就是从一个被证实是可信的前提出发,通过一定的小前提和推论,来最终得到一个我们所要导出的结论。根据这中间插入的前提和推论的数量,我们可以得到下面的这张表格:
这张表格里,A代表前提,B代表推论。大家可能会对这个表格有几个小问题:
第一,为什么它的类型只有三个和四个,没有两个或者五个六个。
因为两个,比如说AB的话,它太简单了,它本身就是一个最基本的因果推论。所以一般不会写AB这样的形式,也就是它一般不会构成一个金字塔。
那为什么没有四个以上的数量呐?因为人的短时记忆容量是四,所以,在金字塔里面,每一个层级的数量尽量不要超过四个单位。否则,我们的大脑就会顷向于把它割裂出来理解,这样是不利于理解和记忆的。
第二,你会发现,所有的A都是写在一起的,所有的B也都写在一起,并没有出现ABAB这样的结构。
理由也很简单,因为这样子更方便于理解,就是把所有的前提都写在一起,因为所有的前提,所以得出结论。这是一个更加便于理解、更容易接受的结构。
第三,你可能会注意到,这里没有出现ABBB这样的结构。就是一个前提,三个推论。
为什么呐?因为这样的话,很容易造成滑坡谬误。就是我们会过分地进行推理,很容易使我们最终的结果与最开始的前提,过度地偏离了。
所以,一般来讲,在一个层级里面,我们通常只使用这四种递进方法。
下面是例题3的金字塔,属于并列型和递进型结合的金字塔结构。
它通过两个前提,共同推导出B我们需要怎样做。
前提一,这一危机将导致公司的品牌声誉下降,影响营收。
前提二,单方面止损未必能遏制负面影响。
这里你会发现,A它并不是一个事实,它是一个假设。那为什么A可以作为前提呐?因为我们在这里通过一个四个方面的并列型金字塔来证明A,说明A很可能会成立。通过这个并列型金字塔可以加强A的说服力,使A可以更加被信服。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很少只用到一个金字塔,很可能是将好几个金字塔结合起来,共同说明一个问题。而且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用的更多的是并列型金字塔。
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使用好金字塔原则呐?
有两种方式:
1-自下而上:提炼信息要点。
也就是,别人给你一段信息、告诉你一段话、给你一段文本,你通过金字塔来提炼它的要点,更好地去概括和总结这段信息。
2-自上而下:有效传达信息。
也就是你要写一段信息、你要跟别人传达信息,如何更加有效地通过金字塔来进行传达。
我们来一个例题:
大家可以思考一下,当你拿到这样一段材料后,你应该怎么做呐?
第一步,我们还是按照上节课讲的FCR法则,先快速定位并且框架化。通过快速浏览我们可以把材料划分成下面的这么一个框架:
它的高层级信息是:“如何培养顾问能力?”
然后低层级信息分成了三个要点:第一,招聘;第二,追求完美和成就感;第三,满足员工需求。
针对第二和第三点,文章中又有一些具体的表现来补充和说明这两点。上面那这张图,就是我们进行框架化之后,所得到的一个整体结果。
然后,我们再利用昨天所讲过的组块和重构,对每一段话进行提炼和重构,最后得出整篇文章的框架。
这整个过程就是一个“自下而上”的提炼过程。归纳一下,就是下面四步:
通过这四步,我们就可以进行自下而上的提炼,把它归纳成一个金字塔结构,一些要点。
那么下面我们再来思考一下,当我们得到前面例题4的金字塔结构后,我们该如何把它转化成一篇更加有逻辑结构的文章呐?
前面的材料是根据访问的顺序来组织的,并不是一个很严谨的结构,那么我们可以如何进行改写呐?
第一步,叫做“结论先行”。简而言之,就是先把高层级的信息抛出来。它往往就是我们需要去阐述的结论,或者是需要去证明的论点。先把它抛出来,告诉读者,我这篇文章想表达一个什么主旨,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给出一个什么观点。
第二步,叫做“疑问引导”。通过抛出一个问题,告诉读者,你下面将要讲什么东西,来传递给读者预知性,事先让读者知道你下面会讲什么内容,这样读者才会有心理准备,去接受你要讲的信息。
第三步,从左往右横向地叙述,把每一个要点讲清楚,第一点是什么,第二点是什么,第三点又是什么。
在例题4中,我们看到,第二点“不断提高员工成就感”的下面还有一个小的金字塔,这时其实就进入了第四步:纵向叙述。
当我们讲到第二个点的时候,我们停一下,把它再分拆成两个具体的小点,来告诉读者,这家公司是如何通过实际的方法,来提高员工的成就感的。
把这四步结合起来,就会得到下面的这个顺序:
红色的箭头代表着我们整体的表达的顺序,整个思路的顺序。
先抛出结论,再给一个疑问来引导,然后从左到右地叙述,当遇到一个小的金字塔时,就停下来,向下去讲清楚,然后再回到之前的层级。这就是一个你在讲话和写作是,所需要遵循的一个自上而下的利用金字塔优化你的表达、你的理解的一种方法。
通过这个方法,我们就可以把例题4中的材料重新改成这样一篇更加清晰、更加严谨的文章,来更好地传达整个逻辑。
自上而下,有效传达信息的四个步骤可以总结为下图的方式。
金字塔原则我们就介绍到这里,接下来我们简单介绍三个常用的思维模型。
第一个模型叫做“WYH模型”,就是非常经典的“what why how”,“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为什么说它经典呐?因为它其实就是我们人类最根本的三个哲学追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它也是我们理解任何信息和任何问题最根本的一个分类。无论什么信息,它在本质上都是在解答这三个问题。
那么,如何使用“WYH模型”呐?
它有几个用法。
第一个用法,当我们在沟通和交流的时候,把“what why how”与金字塔结合起来更加有效地去提炼信息。
下图表达了“what why how”与金字塔结合起来的一种形式。
“what”它通常是一个高层级信息,就是整个金字塔需要去解答和支撑的那个问题。下面的低层级信息通常就是why或者how,为什么或者怎么做。
所以,当我们在听说读写时,我们心里要始终地保持有这么一个结构,然后把信息分门别类地放在里面,这样就能保证信息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第二个用法,用于写作。
第三个用法,用于做读书笔记。
我们读书的时候,要找知识点。它可能是一个我们不知道的观点,可能是一个案例,可能是一个数据,等等。它对于我们来讲,是一个新的信息,新的概念。
所以,读书不要追求读了多少页,多少本,这些数量真得没什么意义。但是你每一次读书,一定要从中找到一些新的知识点,它可以是书里面的新的内容,也可以是你阅读时所联想到的一些点子、一些灵感等等。这样才是有意义的阅读。
下面是用“what why how”做读书笔记的读书模板。
what,是你读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知识点;
why,它的来龙去脉,它的逻辑,它的原因是什么;
how,我可以怎么去使用、发挥它的作用,把它用在什么地方。
备注,可以把其它所有相关信息都记在里面。
这是一个很好用的读书笔记模板,你可以用excel、印象笔记或者纸笔来使用它。
再介绍一个延伸笔记法,INK笔记法:
这个方法把笔记分成了Inbox、Note、Knowledge三个部分。
1-Inbox跟what是一致的,就是把我所读到的知识点记录下来,收集起来;
2-Note跟why是一致的,就是针对我所收集记录下来的每一个知识点去拓展、理解它,把它阐释清楚;
3-Knowledge,就是将这个已经理解清楚的概念,寻求它的用处,把它放在一个位置,把它跟其它概念组合起来。
这是ink的一个完整流程。
第四个用处,用于整理知识网络。
举个例子,下图是L先生在读《民主的不满》时,做的一个很简单的笔记。
概念图有一个问题,它只能通过一个词来代表一个概念,但是如果我们对单词本身或者说概念本身不熟悉的话,怎么办呐?我们可以在概念图上标注“what why how”来对这个概念进行备注。
比如,罗尔斯他反对康德哲学,那么罗尔斯的观点是什么?这是what;他为什么反对康德哲学?这是why;他提出了什么方法来反驳康德哲学?这是how。
通过这样的WYH模型,加上概念图,就可以把知识网络非常完整地建立起来。
下面再介绍两个由WYH衍生出的模型。
第一个叫做GHC模型。
WYH+GHC模型,通常用于全面地剖析一个观点,或者来阐述我们对某一个事物的态度。针对观点,它有哪些正面的例证,有哪一些负面的反驳,最终我们对它可以保持一个什么样的态度。这就是它的作用。
更加完整来讲的话,就是,一个观点,它是什么,它为什么要被提出来,它用在哪些方面,它有哪些有利的证明,它有哪些不利的反对,那最终,我们对它应该抱持什么态度。
这是一个对于观点全面理解的思维模型。简单来讲,就是正反合。
所以,大家不要太过于坚信某一个观点或者某一个立场。因为,你的观点很可能只是正,你要去寻找最终的合。这才是一种不断螺旋上升的方式。
另一个由WYH衍生出的模型是5W1H模型。
它通常用于全面地阐述一个事实。它其实就是在How的基础上细分出来了who、when、where。
注意点:前面GHC模型是用于对观点的全面分析,而5W1H模型是对于事实的全面阐述。这两者的用途场景是不同的。
5W1H模型也是一个非常常见的模型。
比如,what,做了什么事情;why,,为什么这样做;how,通过什么方式去做;who,谁去做;when,在什么时候做;where,在什么渠道做,等等。
那么,5W1H模型该如何去使用呐?我们来看 两个实例。
下面表格叫做“新产品开发的核对表”。
当我们开发、研发一个新产品时,可以事先通过5W1H模型对它进行这样一个思考。这样可以更全面地掌握与它相关的信息。
下面的表格叫做“工作指派核对表”:
当你被分派到一项任务时,你可以用这张表格将这个任务进行详细地分析和记录,这样可以避免遗漏,非常全面地记录下这些任务所有的条件和要求。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用模板,大家可以尝试着使用。
这一节课就到这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