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呢?在满足基本物质需求之后,会渐渐追求精神追求,每满足一个层次,就要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
大家可以做一个实验,写一件你近期最担心的事在纸上,团成一个纸团儿,扔在一个盒子里。第二天,又想起一件事,你可以再写一个纸团儿扔在盒子里。过上一段时间,打开这个盒子,看看你写的纸条。一个一个看下去,会发现,盒子里的那些东西,有90%以上的状况压根儿就没有发生过。
基因是可以遗传的,只是没有想到,我们的身体里有上百亿年少祖先留存下来的东西。
第一次知道这个原始本能,是在内训师的3T课程上。
忠华说,人为什么在上台发言时会大脑空白、腿部颤抖、甚至想要逃跑,这是因为我们的大脑把台下的观众想象成了猛兽,原始本能带着我们本能的逃避。
最后,你只要把他们想成萝卜白菜就好。
忽然想到,曾经看过的一句话:人在理性的时候是不会做出任何决定的,所以的决定都是在感性的时候做出的~
你就琢磨,到底该不该吃一罐冰激凌呢?理智的声音来自你的大脑皮质系统,它说:“当然不要,你好不容易减了这么多斤,吃冰激凌不就功亏一篑了?”但是,大脑边缘系统却说:“我得吃,人活一辈子图什么,不就是图个痛快。”
最终谁会赢?很不幸,往往是大脑边缘系统会赢。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会做一些令自己都很失望的事,就是大脑边缘系统和大脑皮质做斗争的时候,我们自己往往会支持大脑边缘系统——支持跟我们更亲密的、那个原始的和动物一致的脑的部分。所以,生存本能就掌控在大脑边缘系统当中。当有人“别”你的车的那一刻,你被调动的不仅仅是理性的分析,你会感受到威胁,觉得愤怒。这种情绪绕过你的大脑皮质,让你想冲过去,和别人争执
第三个问题就是焦虑情绪。比如说易怒,还有明明手机上没什么好看的,但是你过一会儿就打算刷一下,看看有没有新消息。看了半天,你还觉得很奇怪,今天怎么没有新消息,那是因为你看得太频繁了。或者我们总隐隐觉得,有什么事要发生。
看,你的基因保护着你,也制约着你。很公平。
五种常见的坏习惯如下:
成瘾习惯:暴饮暴食,过量地摄入酒精、咖啡因,吸毒,纵欲,这种瘾性的习惯来自你的生存本能。
在弗洛伊德心理学中,心理外化是一种潜意识的心理防卫机制。在外化中,个人将其内部特征“投射”到外部世界。
我理解的心理外化就是我们把自身的需要,全部建立在外在的东西之上。我们认为外在的这些东西,只要满足了,我们的心理问题就解决了。佛家讲“心外求法即是歪道”,就是指如果一个人希望通过心以外的部分找到一些东西,来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安定,这就远离了正道。
我们现在很多人经常说让孩子保持三分饥和寒,让孩子不要那么快地满足,要穷养。原理就是你用这种方法,培养了一个孩子的耐心,培养了一个人对这个世界的感知力。小时候,我每吃一块排骨的那种幸福感不是现在吃鲍鱼就能唤起的。我从来不会花几千块钱买一部新的手机,我就要一部功能最简单的手机就够了。这就是摆脱对现代技术的依赖,有时候,你未必非得让自己跟上最新的现代技术。
《少即是多》这本书分享了一个重要的观点——从物质当中获得幸福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第二,珍惜和忍耐不完美。
世界上如果你每一件事都想要做到完美,可能你会得焦虑症,让自己变得无比焦虑。拖延症来自完美主义,就是要做就做到最好,做不到最好就宁可不做,最后的结果就是不做。其实,完成好过完美,这个世界上没有所谓“真正的完美”。
限制感官通道就是:要听,我就认真地听;要吃饭就认真地吃饭。我参加过一个道教的吃饭班,吃饭的时候不准说话,也没有音乐,大家就安安静静地吃饭。
感官通道开放太多是一个坏习惯,所以不要鼓励孩子几件事同时做。不仅仅是效率或者质量的问题,这其中最大的问题是会让你变得更加焦虑,你的生存本能会调动起来,让你觉得紧张
第五,放慢速度,让各种事的速度逐渐缓下来。
我给自己减少了出差的频次,并且减少了坐飞机的次数,尽量坐高铁。让自己的时间放缓,因为人生还长着呢,慢慢往前走。
如果一个人一辈子只读让自己舒服的书、自己能读得懂的书,就等于没有进步。所以,我也会挑战,去读一些原来没有涉猎过的书
比如你特别想买一个包,过一个星期再买,或者过一个月再买。我们并不需要过早地得到一些我们特别想要的东西。不得到它,我们是不是照样可以吃饭、睡觉?
第十五就是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
这样能够让你分泌足够的、健康的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
如果你真的愿意去修炼,实现孔子讲的“克己复礼”,就是让我们的大脑边缘系统和大脑皮质能够有一致的步调。
我们做任何事的时候,不是像一个原始人那样被神经递质所驱使,被多巴胺的需求所驱使,而是我们可以用理智去判断。
心怀感恩的时候,人会变得特别愉快吗?有一个特别简单的方法,心情不好的时候,就在纸上写出五件你今天值得感激的事,你这一天的心情就会好很多。这招非常有效。
人之所以称为宇宙之精华 万物之灵长 并不是因为他白璧无瑕,完美无缺。而在于人有认识自己的勇气,承认人性本恶,人有判断是非的理性,能够扬善弃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