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与失背后的风险决策
有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它让人们回答:假设你得了一种病,有十万分之一的可能性会突然死亡。现在有一种吃了以后可以把死亡的可能性降到零的药,你愿意花多少钱来买它呢?或者假定你身体很健康,医药公司想找一些人来测试新研制的一种药品,这种药用后会使你有十万分之一的概率突然死亡,那么医药公司起码要付多少钱你才愿意服用这种药呢?
实验中,人们在第二种情况下索取的金额要远远高于第一种情况下愿意支付的金额。我们觉得这并不矛盾,因为正常人都会做出这样的选择,但是仔细想想,人们的这种决策实际上是相互矛盾的。第一种情况下是你在考虑花多少钱消除十万分之一的死亡率,买回自己的健康;第二种情况是你要求得到多少补偿才肯出卖自己的健康,换来十万分之一的死亡率。两者都是十万分之一的死亡率和金钱的权衡,是等价的,客观上讲,人们的回答也应该是没有区别的。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失去一件东西时的痛苦程度比得到同样一件东西所经历的高兴程度要大。
对于一个理性人来说,对“得失”的态度反映了一种理性的悖论。由于人们倾向于对“失”表现出更大的敏感性,往往在做决定时会因为不能及时换位思考而做出错误的选择。
这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心理学家卡尼曼提出的前景与分险是一对双胞胎理论。
内容包括三个基本原理:一是大多数人在面临获得时具备风险规避意识;二是大多数人在面临损失时具备风险偏爱倾向;三是人们对损失比对获得更敏感。
改变态度,改变风险
比如,有一家公司面临两个投资决策。投资方案A肯定盈利200万元,投资方案B有50%的可能性盈利300万元,50%的可能盈利100万元。这时候,如果公司的盈利目标定得比较低,是100万元,那么方案A好像多赚了100万元,而B则是要么刚好达到目标,要么多盈利200万元。A和B看起来都是获得,这时候员工大多不愿冒风险,倾向于方案A;反之,如果公司的目标定得比较高,比如说300万元,那么方案A就像是少赚了100万元,而B刚好达到目标,要么少赚200万元,这时候两个方案都是损失,所以员工反而会抱着冒冒风险说不定可以达到目标的心理,选择有风险的投资方案B。可见,完全可以通过改变盈利目标来改变当事人对待风险的态度。
冒险,要冒有价值的风险
冒险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找刺激,当机会来临,要及时脱身这种“危险游戏”。我们应有冒险精神,但是不要盲目冒险,才能真正抓住风险中的商机,圆自己的财富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