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和她相恋5年的男友突然提出分手,理由是家里人不同意。她当然知道这是借口,一个人不爱你了,不需要理由,而他还找了个理由,为了照顾她的自尊心。
他们感情很好,一直没有出问题,异地半年后,感情就遭遇了危机,而且连挽回的余地都没有。她想质问他,可她顾虑到自己的尊严,什么也没问。在他提分手以后,她说好,然后拉黑了他所有的联系方式,甚至连一句哭闹都没有。
可她在深夜痛哭,哭的撕心裂肺。她回想昔日的甜蜜,那些回忆让她愈加感受到彻骨的寒冷。表面上,她仍然和同事、朋友互动,参加她们的聚会,还会为一个段子哈哈大笑。笑过之后,回到家里,眼泪如泉涌,悲伤如冰雪,她以为自己再也走不出来了。
半年后,她认识了新的人,有了新的恋情。可是,这段新恋情却让她陷入巨大的不安。原因很简单,那个男孩非常优秀,优秀到让她失去了自信。她嘴里说相信他,私底下却偷看他的手机,看他通讯录里是不是有美女,看他的社交账号又给哪个美女点赞,一旦发现一点蛛丝马迹,她就紧追不舍地逼问男友。上一段感情所受的伤害影响了她的现在,她想掌控男友的一举一动,来确保他对她的绝对忠诚。这样的逼迫使男友烦躁起来,打算远离她。她更加恐慌不安,又开始在深夜痛哭。
讲上面的故事,是为了谈谈人际关系这个话题。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会在感情中遭遇各种各样的问题,就像那个女孩一样,无法走出来。之所以有问题,是我们的人际关系模式不同。
和他人建立关系时,一般有3种模式。
1,安全型人际关系:和他人接近相对容易,喜欢和别人相互依赖,不会太担心被人忽略或者跟某人接近。
2,回避型人际关系:很难完全相信自己的伙伴,和别人保持一定的情感距离,别人靠近时会感到紧张。悲伤难过时,更愿意独立而不是亲密,更喜欢退缩而不是寻求安慰。
3,矛盾型人际关系:常常担心被人冷落,担心亲近的人对自己不是真爱,担心自己会把别人吓跑。但是内心里又渴望更多亲密。
对比一下,看看自己的人际关系是哪一种?我应该是第3种,矛盾型的,在感情中会患得患失。
对我们来说,和他人建立了安全依恋关系时,我们会生活的更好。安全依恋关系有什么具体的好处呢?如果你有一位相处很好的爱人,你们之间是安全依恋关系,那你真的很有福气,你会有以下美妙的体验:
1,共同解决某一个问题时,会得到对方的支持,事情也更容易解决。
2,更倾向于进行安全的性行为。比如说男方会更关注女方的感受,采取避孕措施,双方对彼此忠诚。患性病、艾滋病的风险较小。
3,面对压力时体验到减少的失落感。爱人之间拥抱关心可以减轻压力。
4,遇到困难时更倾向于去寻求他人的帮助,而不是一个人对付不了只能急得哇哇哭。
5,在冲突中更容易寻求折中方法,不会采取极端方式。关系和谐的情侣,包容心比其他人更广,因为他们感受到美好之后,更希望以温和方式解决冲突。美好的感情需要安全的环境,他们不希望自己的幸福被破坏。
6,不太容易陷入抑郁状态。因为有另外一个人帮你分担压力,帮你解决问题。情绪不好时,对方会关注你,帮你走出低谷。
7,有良好的自尊。得到他人真爱的人,会更加爱自己,也会觉得自己更可爱。
8,很少会虐待配偶。安全依恋关系的情侣,遇到问题顶多吵吵架,不会采取暴力手段。
9,离婚的几率较小。他们会形成良性循环模式,发现对方的美好,并且夸奖对方。
10,他们养育的孩子会更健康,发展更好。
单身汪和相爱相杀类型的情侣看了是不是有点心塞?没关系,这样的安全依恋关系是可以通过学习建立起来的。
为什么有的人可以和他人互相信任、安全依恋呢?而有的人就是对别人抱有敌意呢?这背后到底有什么秘密?
这得回到我们的童年。没错,一个人成年之后的人际关系在童年和大人相处的时候,已经形成了。
在幼年时,如果我们得到充满感情的、有耐心的照料,我们会发展出安全型依恋模式。一般照料人是我们的母亲。看到母亲离开时,我们会伤心大哭,看到母亲回来时,我们会笑逐颜开。安全依恋型儿童对父母有充分的信心,他们探索世界的兴趣会更高,毅力更强,遇到挫折也会更好地应对,他们能够在依赖他人和自我独立之间达成平衡。
如果母亲对我们比较苛刻,对我们的回应不及时,我们会发展成矛盾型依恋模式。
如果母亲情绪抑郁,在养育孩子方面得不到其他亲人的支持,比如说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生女儿被歧视,婆媳矛盾,父亲不够关心母亲……那么母亲在照料我们时,也会缺乏感情。这样会导致我们发展成回避型依恋模式。
矛盾型依恋模式和回避型依恋模式的孩童,由于缺乏安全感,缺乏爱,做事情会容易分心,没有专注力。比如幼儿园那些坐立不安的孩童,小学里上课不专心的学生,根源就在于他的家庭。
一个幼童没有爱,是很难活下去的。有母亲照顾的孩子,哪怕得到的物质不够多,但是有情感方面的足够关注,他也会成长的很健康。比如说一个玩泥巴的孩子,母亲陪伴在他身边,做着家务活,孩子在玩耍过程中会时不时看看母亲,确认她离自己很近。母亲也会过来看看他,哪怕不说话,孩子也会有安全感。而一个拥有奢华玩具的孩子,如果母亲不在他身边,把他锁在家里让他一个人玩,他也玩不下去的。
英国精神病学家约翰鲍比研究过二战中的孤儿,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儿童正常的发展需要与至少一位成人养育者之间建立“温暖和持续的关系”。(从这个方面说,刚生了孩子的妈妈能在家里全职陪伴孩子度过最初的几年对孩子是最好的)
生活在孤儿院的孩子有很好的物质条件,可是他们缺乏足够的情感支持,活得一点也不快乐。有的儿童仅仅是因为缺少爱和关注离开了人世。国产剧《欢乐颂》中的大美女安迪,从小在孤儿院长大,后来虽然被接到美国,有优裕的物质条件,可她还是很难和别人建立安全的依恋模式。她没有朋友,也不敢谈恋爱,害怕被别人碰触。后来认识魏渭,依然无法改善,说明魏的爱还不足以融化她心中的坚冰。只有小包总那么乐观阳光的人才能改变她。
刚刚出生的幼儿,看起来傻乎乎的,什么也不懂。可是根据研究发现,在很小的时候,婴儿就具有社会反应性,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幼儿的神性。幼儿不会说话,妈妈却抱着他们温柔地呢喃、微笑,亲吻他们,在这样充满柔情的互动中,幼儿注视着母亲的面部,报以爱的回应。
比如说我小侄女,刚过一岁生日,还不会说话,我对她笑,逗她,她会高兴得乱蹦。我把眼睛一瞪,脸色一沉,她马上就表现出要哭的表情,显得很害怕。不过我就瞪了一次,假装生气。我常年不回家,和她没有什么接触。但我回去后,会非常温柔地和她说话,面部表情尽可能传达我的善意,和她玩乐,很快她就让我抱着出去玩。我跟她说话,她会转过头,聚精会神听我说,也不晓得她能不能听懂。所以,千万不要虐待孩童,他们是那么地纯真可爱,只要你对他们好,他们就会信任你,投入你的怀抱。
如果现在的我们,没有建立起安全依恋关系,在痛苦的人际关系中挣扎,该怎么办呢?
时光不会倒流,我们也回不到以前去改变大人们的行为。我们只能从现有的人际关系中进行改变。
有人常说原生家庭决定你的一生,这是片面的,你最好不要相信这句话。原生家庭确实会对你造成重大影响,可一旦我们发现问题所在后,就能做出改变,打破原生家庭对我们的魔咒。
有很多人从小生活在不幸的家庭中,长大后遇到好的爱人,性格也会变得阳光乐观。比如咪蒙,从小生活在一个狗血家庭,父亲出轨,和小三合伙欺负母亲,咪蒙拿着菜刀去追杀小三……后来咪蒙遇到了挚爱她的罗同学,建立了幸福的家庭。
心理学家乔·戈特曼对婚姻进行研究后发现,幽默、关爱以及更多积极互动可以营造成功而美好的婚姻,他建议在实际的夫妻互动中,使用积极手段和消极手段的比率必须要超过5:1,如果说一句抱怨的话或责骂的话之后,至少要说五句赞美或者褒扬的话。而且要明确地表达出来,不能让对方瞎猜。
这样的积极互动也可以运用到我们的其他人际关系中,比如说朋友之间,可以有4种回应方式。假如你的朋友升职了,你会如何回应呢?
1,积极的、建设性的回应:太好了,祝福你,你这么努力,这是你应得的,我为你感到开心和骄傲。你要继续加油哦!(这是非常乐观的反馈)
2,积极的、破坏性的回应:是挺好的,不过会面临许多挑战,我担心你能否胜任。(这是考虑到可能存在的风险)
3,消极的、建设性的回应:还不错哈。(这是沉默的回应,缺乏感情)
4,消极的、破坏性的回应:今天晚餐你吃什么?(这是漠不关心的回应,无视对方)
不同的回应方式,会形成不同的人际关系。要想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我们在平时和他人的互动中,积极回应和消极回应至少要超过1:1,一般来说要达到3:1,当然积极回应越多越好。
有时候我们刷朋友圈,看到有人发美照,有人积极回应:“真漂亮,哪里拍的?感谢分享。”(我就是这种人哈哈哈)有的人消极回应:“就这样你还好意思晒?”(这种人估计会被拉黑吧)
问问自己,你对爱人、亲人、朋友、同事,是何种回应方式?如果你一直消极回应他人,那么你的人际关系很有可能非常糟糕。他人无法从你这里得到善意的关爱,他们就会远离你,最后你成了孤家寡人,只能在暗夜流泪,那多凄惨。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远离无爱的、苛责的环境,有的人离开家乡小城,就是因为无法忍受他人的催婚、对大龄的歧视。更要远离糟糕的恋情,刻薄的友人,他们会吞噬你,让你对人生更加绝望。
你还要付出努力去寻找爱,追逐爱,不要指望爱从天而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