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南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726.34亿元,增长4.88%,比上年回落0.12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为5.41万元,下降12.47%,排在省内的第四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24万元)。
作为广西首府,南宁的经济指标,都是下行线,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深思。也正是这样的经济实力,也让南宁成为全中国最没有存在感,最憋屈的省会城市之一。
南宁,简称“邕”,别称绿城、邕城,地处中国华南地区、广西南部,是广西壮族自治区辖地级市、首府、北部湾城市群核心城市。南宁不仅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还是一个以壮族为主的多民族和睦相处的现代化城市。
广西的省会经过多次的变迁,从元朝至民国1912年,广西的省会一直是桂林,1912年短暂地迁移到了南宁,1936年又搬回桂林,中途还考虑过柳州,1950年,在一场柳州、桂林、南宁的“省会之争”中,南宁笑到了最后,因为广西是自治区的原因,改首府。
昔日“胜出”的南宁,成为广西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拥有了得天独厚的政治优势,再有国家对中西部“强省会”政策的加持下,南宁的发展有目共睹。
但是,南宁的发展一直有着不少困局,无法解决。从旅游的角度来看,南宁没有桂林知名度高,工业角度来看,南宁也没有柳州的基础和底蕴;农业同样泛善可陈。
这就导致,南宁的发展让人有一种,踩着兄弟身体上位的感觉,被民间诟病。甚至于,不少网民义愤填膺,直斥南宁为广西各地的“吸血鬼”。凡是发展稍好的企业,无法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地市,而是被迫通过行政力量和影响力被“吸”到南宁,使得经济数据相对好看,但这种行为正变得越来越不可持续。
放眼南宁,除一年一度的民歌节、东盟博览会等盛会外,经济上,其并无可圈可点的产业和优势。南宁的存在感不足,不仅严重影响了自身的发展,也影响了广西的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市域强,必先工业强。在南宁工业内部,农副食品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烟草制品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是主要产业。无工不富,靠目前这些企业很难将南宁上台阶。近来那些经济开发区、高新区,基本上也没有真正出现过实质上有影响力的企业。
新兴产业起不来,传统产业上不去,工业基础薄弱,导致南宁一遇风吹草动,经济马上下滑,抵御风险能力非常低。南宁这些年除了建了一些高楼,花了一笔钱修了一下邕江,一直也就没有什么可以拿得出手的了。
相比于广西第一大工业中心——柳州,南宁长久以来处于追赶的状态。柳州的汽车产量在全国名列前茅,也占据了广西汽车产量的绝大部分比重。
柳州拥有上汽通用五菱、东风柳汽、一汽柳特3家整车生产企业,以及4家专用车生产企业,培育出了五菱、宝骏、乘龙、风行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国知名品牌。除此之外,广西最大的钢铁工业集团,柳钢集团也诞生于柳州,是广西最老牌也是产值最高的工业城市。
缺乏支柱产业是南宁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而城市发展战略上的摇摆,使得南宁的活力过于分散。上世纪90年代末,琅东片区是南宁发展的重点。进入新世纪后,南宁西乡塘一度成为发展重心,甚至还盛传将政府等办事机构迁移过去。后来,南宁“重点向南”,“五象新区”肩负着“再造一个南宁”的新使命。
如此飘忽不定,使得南宁的城市中心,伴随着新城打造的要求,不断迁移。从过去的朝阳广场到后来的金湖广场,再到东盟商务区(凤岭中心)和当下重点打造的五象新区中心,一路“攻城掠地”,除了房价的一轮轮潮涨,始终无法给老百姓带来真正意义上的财富积累。
房地产不是不可以发展,但一个地方过于依赖房地产,在缺乏核心产业作为支撑时,再增长就难以维持了。
核心产业的缺乏、相比于工资高昂的房价,必然导致人才的流失。人才留不住的同时,南宁培养人才的能力令人汗颜。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凡是高等教育发达的地区,经济必然也很强。北上广自不必说,成都、杭州、南京、西安、武汉、长沙都有超一流大学。反观南宁,只有一所211高校,也是广西唯一的211高校。
南宁的困局,也是广西的困局。从宏观数据看,广西经济近两年持续走弱。2017年、2018年,广西经济增速先后跌破8%和7%,2019年广西经济增速下滑至6%,2020年更是只有3.7%,导致广西在全国31省份的经济排名下降,由2018年的第18位下降到2019年的第19位,2020年同样保持着第19位。
即便如此,南宁的发展潜力依旧巨大。
现在的南宁人口还不到千万,GDP大概每年4300亿左右,还处在发展上升期。
在国家战略和政策层面,西部开发、自贸区、陆海新通道、国家物流枢纽城市等,多重利好叠加,南宁依旧有机会实现弯道超车。
希望南宁可以通过打造一个真正的强首府城市,一个真正国家级自贸区,也是国家级新区,引来好的产业,高科技产业,从留住人开始再到吸引更多人,真正成为广西的龙头城市和核心城市。
这样的南宁,才能带着广西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