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张宇明,今天我想分享一些我对早期识字阅读的看法,也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提到早期识字阅读,有些人不以为然,不就是教汉字吗?有必要这么大惊小怪吗?内容看似看似简单,目的却不容小觑,《发现母亲》作者,华东交通大学母亲教育研究所所长王东华教授,也是我非常尊敬的指导老师跟我说,这是一个对于当前社会或者说人类来说都是前言的话题,意义都是重大的,他不仅提倡早期的教育,更多的是呼吁母亲的教育。以下是我的拙见。
教幼儿识字这件事,社会大部分家长甚至是从事幼儿教育的老师们,幼儿教育专家大都会持否定态度,大家都很自然地认为孩子太小了,接受不了,我最近的体验是这样的,对于幼儿的大脑和身体特点能否接受早期识字教育,有一大堆理论依据和科学数据可以佐证此事可行,当然也有很多对立的观点和更被人们所知的例子加以反对,今天我想从最近的教育结果的角度上说明一下:我认为早期识字教育可行,倘若一个孩子本身不能具备这种被教育的根基和能力,就算神仙也不能让他识字吧,孩子本身有这种认知能力,所以才能引导和激发而显现出来。其实早期识字教育并不是多么神秘与超前的东西,这是我国家庭早期智力教育的一项最传统的内容,清代陆世仪的《论小学》有对入学年龄的记载,清代唐彪《父师善诱法》除了提到三字岁教识字外更具体地提供了方法,甚至提供了符合那个时代的《三字经》《千家诗》作为识字课本。汉朝起设立童子郎,唐代科举还有专门的“童子科”
近代大学者胡适两岁多就由父亲教识字,三岁零几个月时进学塾已认识近一千字,这放在今天都可能让大多数人惊讶了吧,而私塾老先生并未感到奇怪。
说到识字,那么有必要了解一下我们的汉字,据新华社信息,目前最全的汉字字库显示我国有出处汉字九万多个,当代《汉语大字典》收字54678个,而我们学生时代常用的《新华字典》前言介绍里边共收字11200个左右。但是常用汉字只有3500个左右,大概1000个字能覆盖约92%的书面资料,2000个字可覆盖98%以上,3000字则到了99以%
一个优秀的高中生或者是大学生一般的识字量也就4000左右,这个大家可以去网上测评,我再列举几个更直观的数据,孙中山写《三民主义》,字数约16万,仅用了2134个不同的字;《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总字数超过66万,也只用了2981个不同的字;小说《骆驼祥子》总字在10万以上,用到的汉字数为2413个。所以汉字是可以通过学习过关的,那么有人会提出,是啊,老师到时候不就会教了吗?我们都是这么过来的,这句话有两个隐藏问题,第一:这是一种推卸责任的说辞;第二:老师当然会教,但是,又出现了一个教与学的问题,汉字难认,难记,难写,难用,这是全世界都公认的,甚至我国在建国初期曾一度要废除汉字采用拼音,汉字学习若不在学前完成则会给入学的孩子很大的障碍,现在孩子入学两年内需要认1600至1800个汉字,除去法定假日29天,周末77天,寒暑假100天,假设法定假与周末重复8天,那么一年还剩余167天,一二年级每周6-8节课,若以每天1.5节课,两年共计501节,每节课按40分钟,则有334小时,那么平均下来1个小时孩子要学5个字,这对孩子来说绝不简单了。更何况还有几周左右要学拼音,还要背诵课文,一些小孩子课堂未必能专心坐下来学习吧,所以一二年级的家长可能深有体会的,昨天我问一个小学二年级学生的妈妈,她说一年级时孩子的作业几乎每天都要写到10点甚至11点,这对父母都是挑战,更何况一个刚入学的孩子了。
我们再说说老师这方面,首先我希望我们广大的家长都要理解老师,他们也是拿出足够的热情和耐心去积极对待孩子并教学的,但是教师的工作也很繁重的,就拿我们刚幼儿园的孩子教师来说吧,我看了下他们学校的月计划和任务目标,光是党务与宣传栏就5件,有的还需要考核达标的,另外还要做工作计划,教学计划,还要在重大节日里布置教师,更换主题,还要应对上级的检查,还要争取评定职称,对于工作岗来说这是很正常的事。最近我看到我孩子家长群里老师发的消息需要家长配合完成上级给的每班安装出去2台ETC指标,我不禁感慨,老师真是不容易,这些事都要他们去做,他们也是一个人,也不能分身吧。我听当老师的表姐说我们镇上的一所小学几个很不错的老师都主动调到乡下去教课,为的是尽快的评定职称。我还记得高中时老师偶尔会让我代笔给他写些教案之类的东西,都是一厘米左右厚度的一本书,我自然是不会写的,所以就照抄,而这些东西估计主要是应对检查的,所以老师也是很无奈的。再用时间直观的去看一下,一个主课老师按每年200天的出勤量教学,每天按1.5节课量,共计300节课,每节课按45分钟,共计225小时,倘若班级50人算,平均到每个孩子身上只有4.5个小时,看到这里我们应该反思,凭什么需要老师负责我们孩子的成绩,凭什么孩子学不好要找老师的问题?
倘若一个妈妈在家每天能拿出1个小时来辅导孩子,那么一年下来将是那么将是比4.5小时近百倍的程度,这样看来不只是早期教育的重要了,家长们也确实做了,不过大部分都给了辅导班或者兴趣班,当然我这里不反对孩子去辅导班,好的辅导肯定会出效果的,话说回来,用百倍的时间还不能提高成绩,这个辅导班就是在欺骗你的人和钱。
提到早教我们很多家长会想到早教班,认为那么小的孩子,早期教育一定是要给孩子一个更适合孩子的空间,所以市面上的全脑开发早教班办的风生水起,父母们也是跃跃欲试,早期感统训练和语言与数学意识训练当然也是非常重要的,或者说极其重要的,不过早期培训班不是学习这些知识的唯一途径,这个社会没有脱离生活,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的每一个瞬间都是生活,陪伴孩子的每一次体验都是锻炼,一个愿意学习的父母即便不花那么多钱也能让孩子接触到这些锻炼,不过可能没有系统,没有重点和提升,从大的方向上来说,学习和成长确实需要付出或者付费的。
我想家长送去早教的初衷不只是让孩子去接受感统训练这一个层面吧,更多的是希望培养更聪明伶俐或者说更高智商和协同力的孩子吧,我孩子也是2岁时起送去这样的早教班,大约40课时和三个月的半日制,我和爱人也跟同期报班的父母们交流过看法,我和爱人当时是有这些期望的,同期报班的父母们也如此。那么早教班就真能锻炼孩子吗?我很坦白说,我不确定,因为我没有调查和追踪孩子的数据,我孩子早教这段我是没有看出明显变化的,而这类学习也没有什么衡量标准,那时我也没有清晰强烈的早教意识,我不仿从另外一个角度去尝试分析这个问题,今年夏天我和爱人也想做下早教的尝试,因为都是门外汉,我们也打算看看加盟,查了几个机构,电话那边规划确实清晰,具体到下店选址装修,招生和督导,不过在对于招聘教学老师这块我记忆尤深,那边说只要新手老师去总部学习15天再加上一段时间的线上指导就可以了,我不禁寒颤,我们学个驾照尚需要四个科目,还要不断加以练习,这样上路还是心惊胆战,剐蹭不断,何况我们要面对的是父母寄予厚望的宝贝,教不好对于培训机构来说这只是一个概率,不需付责和承担后果的概率,但对孩子的成长和他们的父母来说这就是百分之百的大事。
我们今天很多人都很盲目,很从众,毫无例外也包括我在内,当初报班竟没有去考察下那些过来的人的情况,去分析下数据,这总比我们亲自去试验要好些,毕竟这种拿孩子试验的做法是不负责任的,当然也有的家长可能会说我过于言重了,或者说送去早教就是玩玩,这也当然是无可厚非的,不过我要提醒大家,教育孩子是有保质期的,过了这个保质期我们父母想再插手可就难上加难了,我们身边这样的例子难道还少吗?孩子父母们碰面总会交流一下孩子的事,不过我听到的大部分是让他们头疼的事。
我也听到有些父母反应孩子不必提前学习,不然上了学因为都已经会了就不再学了,也不好好学了,后期反而会跟不上的,对此我不敢苟同,念过书的同学都知道一个现象,班上有的同学对某一科目或者很多科目都非常擅长,后来因为擅长导致学习一塌糊涂了吗?显然没有,优秀很多时候是会让人更向上的,周围环境甚至都会为他助力,那些持这样观点的父母一开始就没有树立长期的目标,也没有在孩子身上做持续的投入,孩子还没有形成好的习惯,只是暂时抢跑,慢慢就败下阵来。
也有的父母以还孩子快乐的童年来反对早期教育,那么我想问对于那些着迷读书的小书迷来说他们是痛苦的吗?是父母逼着他们这样做的吗?学习与快乐一定是矛盾的吗,话句话说高考恢复42年来那些成绩优异的孩子每天都生活在痛苦中吗?有些人也会拿国外的宽松教育和当前孩子的“不幸”对比,这些人请看看特朗普外孙,外孙女们,外孙女阿贝拉从18个月大时就开始到语言学校学中文,其弟弟约瑟夫不到1岁时也跟妹妹学中文,要知道在美国连打孩子都违法的如此重视人权的一个国家,这类早教都可以允许存在。日本推行提倡宽松教育三十年的结果是这代人口素质的雪崩式下滑,在宽松教育的30年中没有一个诺贝尔得主,人均GDP从1995年的世界第三,一步步跌落到全球第24,终于在2016年宣告这种教育的失败。
其实单纯与别国进行这种比较也是不合理的,本身各国历史背景,经济形态,社会条件与文化差异就不尽相同,所以教育方法与教育目标也就不同,人家能接受孩子的平凡与普通,这在中国有几个父母心能甘情愿接受?
还有一些人看到努力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就不分青红皂白的指责其是书呆子,有智力教育没有品德教育,更是拿些不具代表性的个别案例添油加醋,而忽略了绝大多数的人都是品学兼优,这类看法不全面,总掺杂着些羡慕嫉妒而出现偏激,我以为不可取。白岩松曾说,没有高考,你拼的过富二代吗?高考虽然不是完美的制度,确是当下最不坏,最公平,最适合中国国情的制度,连这种公平的竞争你都被淘汰出局,还谈什么素质?应试是最基本的素质!
今天的教育,表面看的是孩子,暗地较量的是父母,拼的是父母的眼界,意识格局和付出,王东华教授说,当今中国固然存在很多问题,但最严重的是家庭教育而不是学校教育。中国的基础教育正处于历史和当今世界上做好的时期之一,当今中国中小学教师们是各行各位中最受人尊敬和最值得尊敬的人,遗憾的是,中国的家庭教育和家长却正相反,严重的问题不是教育孩子,而是教育家长。
诚然,教育孩子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项伟大而长远的工程。有句话说:教育孩子,短期看成绩,中期看兴趣,长期看格局,那么眼下我们要做什么,我想一定是提高学习意识,提高认知层次,提前打好基础,这里我推荐大家阅读王东华教授的《发现母亲》,这本著作能解答家庭与教子诸多方面的问题,中国家教界泰斗,曾把6个孩子培养成才5个博士1个硕士,也是《我的职业是父亲》的作者蔡笑晚曾评价王老师:“王东华老师是中国唯一的母教大师,也是我唯一尊重的学者,在我的博客文章里有很多文章是我专门推荐他,我很认真的说过一句话:《发现母亲》如果只在中国唱响,那是人类的悲哀!”
此书著成于20年前,那时的学习资源与条件远不如今,但以此思路却培养大批及优秀的孩子,教授自己的女儿也极其优秀。二十几年来教授更是夙兴夜寐,白发丹心,搜集跟踪数千名孩子的成长成才轨迹,详细记录上百个优秀父母的育儿经验并对比整理,以便筛选出培养人才的基因,我认为持这种精神的人在全中国已寥寥无几,这些数据以足以让人心悦诚服。
最近我看到教授在上指导我们这些学员时总是一丝不苟,深夜加以点评斟酌,每个父母的教学视频反复观看,不放过一个细节,甚至孩子读的每一个字,每次要花两三个个小时的时间,我认为这种耐心与专注无人匹敌,所以我推荐大家读教授的书,我也推荐大家购买识字阅读线上课,我很负责的说这里都有让大家欣喜的答案,这里我要强调的主张是:识字不是目的,是为了阅读,为了开智启慧之门,也为后期的数学与外语和兴趣爱好留出时间,打下基础,而对于数学和外语,教授依然有精到有效的方法,教授提供的是孩子成长的阶梯路线,这是我们普通家长最需要的,而这些方面也是我们家长能通过学习指导能做到的,我们群里的几位带孙子的奶奶都已初步看见结果,今天教授在群里反馈的几位实施早教的学员也收获了可喜的成绩,一个孩子3月喊爸爸,5个半月喊妈妈,现在17个月,能说7个字的句子,什么都会说,也认识一些字了,与人互动也好,见面微笑,能主动用语言表达意愿。我三岁半的女儿经过50天的学习,已认得300多字,能读短句子,孩子识字习惯正在逐渐培养,现在正在读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争取一年内达到小学4-6年级语文水平,当然这种早教破蒙的孩子不一定就注定以后会成才,这还需要父母持续的引导教化,不过现在已经领跑,这种进度经过训练形成习惯是可以维持的,这是一件令人期待欣喜地事。
以上这些话也不只是对大家说,也是对我自己说的,是对我的鞭策,也是对我这两个月来的思想总结。我不才,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文中观点若有冒犯,这里我郑重道歉,请大家把我当成一个一起学习探讨教育孩子的父母,多提宝贵意见,也请大家把我当成一个学生,多提出指导和批评。
以上就是我要说的话,绝无虚言,当然,季羡林老先生曾说过: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期待与大家多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