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向公明贾打听公叔文子,说:“这位先生他不说、不笑、不取钱财,是真的吗?”公明贾回答道:“这是传话的人的过错。先生他到时机恰当时才说,因此别人不厌恶他的话;高兴了才会笑,因此别人不厌恶他笑;合乎义的要求然后才取,因此别人不厌恶他取。”孔子说:“原来这样,难道真是这样吗?”
14.14 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孔子说:“臧武仲用防邑作为条件,请求鲁君在鲁国替臧氏立后代,即使有人说这不是要挟君主,我是不相信的。”
14.15 子曰:“晋文公谲(jué)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孔子说:“晋文公欺诈而不正派,齐桓公正派而不欺诈。”
14.16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路说:“齐桓公杀了管仲的主子公子纠,召忽因此而自杀殉主,但管仲却没有死。”又接着说:“管仲不能算是仁人吧?”孔子说:“桓公多次会盟诸侯,不是靠兵车武力,都是管仲的功劳啊。这就是他的仁德,这就是他的仁德。”
14.17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子贡问:“管仲不能算是仁人了吧?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能为主公死,反而做了齐桓公的宰相。”
孔子说:“管仲辅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天下,人民直到今天还享受到他的恩赐。如果没有管仲,恐怕我们已沦陷于入侵的夷狄,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开了。哪能像普通男女那样拘守小节,自杀在小山沟里而无人知道呢!”
-----通过孔子对管仲的评价,你能不能从中学到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试着评论一个历史上有争议的人物。
关于历史人物,提到关羽历史形象的流变:
1.文中用了故事的线索,提到关羽夜读《春秋》,显得很懂大义,懂儒家,也很另类。不过熊老师在这块说的更细致,正史里,关羽读的是《左传》,而非《春秋》。而他读《左传》也基本是当战斗案例来研究。从读《左传》的武将到读《春秋》的武圣,他走过了好多年。
2.更有趣的,应该是他从武官成为财神的过程中,人类文明所呈现出的“当代感”。历史学家会说历史人物有客观形象(不可知)、历史形象(正史记载)和文学形象(文本流传)等多种。但有意思的是故去的历史人物可能会被后人在各种地方“复活”,开始新的“生命”。从刚愎自用的武官,到忠义千秋的武圣,再到镇宅辟邪的武财神,关羽这个名字、符号的生命力用独特的方式绵延了千年,并仍兴旺不息,这个现象非常值得我们拆解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