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笠的一句话“你这么普通,却那么自信”,冒犯了很多人,也在网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对阵的两方都觉得自己有道理,
这个现象蛮有趣的。我觉得之所以会有争执,是因为没有澄清概念。
什么是普通人?
你觉得这只黑天鹅是“普通”的吗?
你对普通人的定义是什么?
我在网上查到的定义是:
一般人
很明显,这个解释无法满足我们对“普通”做量化的要求。
我对“普通”的定义是,在某一个评判维度,根据概率来判断异于或超过三倍标准偏差的人群。
比如,班里大家身高普遍在1.6-1.8m之间,在这个范围内,就是"普通人“。姚明来了,从身高这个维度上来讲,姚明不是“普通人。”
可是换了参照系,把姚明放在NBA的群体里,他也是个“普通人。”
因此,普通与否,跟参照系和维度有关,是一个非常主观的判断。
每个人都有"普通"的一面,同时在某些维度,我们每个人都有“特别之处”。评判的维度数不胜数,有些维度,“社会标准”给了更多的权重,成为了社会主流的判断标准,比如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成就。
作为普通人,我们容易放大他人某个维度的“与众不同“,评判自己时,会忽略自己的”特别“之处,觉得自己在很多维度都很普通。
绝大多数人,凡是可以进行正常认知行为的,都是既普通又独特的个体。
什么是自信?
自信这个词也很难定义,网上搜到的定义
自信是自我评价上的积极态度。
为了使其可量化,我总结了一个公式:自信=自爱+自知+自鉴
自爱,你喜欢自己吗?你跟自己的关系是和谐还是对抗?自爱,跟社会层面的评价和反馈系统无关,原生家庭的成长经历对其的影响更深远。
自知,你眼中的自己是什么样子?自知,self-image, 是在自爱的基础上的自我认知,比如,你的价值观,优缺点, 能力……
自鉴,你如何对待外界的评价? 通过外界的评价和反馈系统,有效正面的对self-image逐步修正完善。自鉴利用外界的信息”为我所用" ,而非向外界寻求对自身的肯定和确认。
自爱,自知和自鉴是由内到外的延展。自爱跟环境和情境无关;自知与具体的情境相关,某个情景里的自我认知;自鉴不但与情境相关,与外界对自己的评价也相关。比如,一个人,也许非常擅长做中餐,做菜的时候非常自信。但换做西餐的时候,却不一定有同样的自信度。
思考
自信并非是奢侈品,或稀缺资源,跟情境相关。
你我也大多都是普通人,普通与否,跟参照系和维度有关
如果你因为这句话产生了情绪,我邀请你思考,
这个情绪是什么?
它真正的来源是哪里?
你希望看到的版本是什么?为什么?
最后别忘了,你我都是独一无二的,好好爱自己。
新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