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的世界》| 一场迟到的哲学启蒙
亲爱的苏菲,我不希望你长大之后也会成为一个把这世界视为理所当然的人。——《苏菲的世界》
1
每年6月,高考的孩子们最紧张燥热的时候,基本都会有个叫做“法国高考作文题”的东西窜出来,给中国的教育给打一阵脸。比如下面这个:
2014年法国高中会考作文
文科考生试题(三选一)
- 艺术作品能培养我们的感知力和领悟力吗?
- 我们是否应该为获得幸福而穷尽一切手段?
- 阐释哲学家卡尔·波普尔1972年著作《客观知识:一个进化论的研究》中的选段。
社会经济科考生试题(三选一)
- 拥有选择权是否就意味着自由?
- 为什么人需要寻求认识自己?
- 阐释政治理论家汉娜·阿伦特1958年著作《人的境况》中的选段。
理科考生试题(三选一)
- 人活着是为了幸福吗?
- 艺术家是否是他个人作品的主宰者?
- 阐释笛卡尔1628年著作《指导心智的规则》中的选段。
音乐舞蹈专科试题(三选一)
- 文化的多样性是否会阻碍全人类的团结?
- 我们能否对真理漠不关心?
- 阐释哲学家康德1795年著作《道德形而上学》中的选段。
同时期我们的语文作文,基本都是给定一个“话题”,写一篇800字以上,题目自拟,内容不限的文章。这个“话题”,可能是“范儿”(天津),可能是“圆”(北京),可能是“喷泉与泉水(湖北)”,可能是“造就和谐自我(上海)”,但绝少情况会是“感知力和领悟力”“选择权”“全人类的团结”这种同时关注自我和宇宙的话题。
是不是觉得高下立判?
读了这么多年书,也上过这么多年当,让我落下了一个小心求证的毛病。求证的结果,果然不出所料,又被骗了。中国的高考作文跟法国的高考作文是两个科目的考试。法国的 BAC,考的是哲学。中国高三高考,考的是语文。
尽管法国的哲学课程和考试也被诟病良多,社会上也颇有微词,毕竟至少在一点上启发了我:一个法国高中生,是需要上哲学课的;一个 18 岁的法国人,是应当可以对上述问题做出回答的。可是我们这些成年人,看到这些哲学问题的时候,有多少人能有幸理出一点头绪来呢?
2
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在 1991 年写过一本小说,叫做《苏菲的世界》。光看书名,似乎看不出来这是一本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
故事的开头,一个名为苏菲的女孩收到父亲的来信。父亲让她思考“你是谁”这个可能是有史以来最深奥的问题。
你是谁?
她怎么会知道?不用说,她的名字叫苏菲,但那个叫苏菲的人又是谁呢?她还没有想出来。如果她取了另一个名字呢?比方说,如果她叫做安妮的话,她会不会变成别人?
从这个问题开始,苏菲接到了父亲写来的一封又一封信,一趟神奇的哲学之旅在这个幸运的小女孩生命中展开。如果问起哲学会给一个人的生命添加怎样的色彩,我想苏菲的这一段感受可以恰当地诠释:
她生平第一次开始觉得无论在学校或其他地方,人们关心的都只是一些芝麻琐事罢了。世上还有更重要的事有待解答,这些事比学校所上的任何科目都更重要。
哲学是夜空里的星星,繁复,明亮,渺远。我们都喜欢仰望星空,但鲜有人愿意去当摘星人。与其追寻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思考什么是存在,什么是真理,什么是永恒,在各种“主义”里兜兜转转,可能不如牛奶面包可乐电影音乐性爱,用各种美好的事物满足我们的感官。
其实我很相信,不追究“我是谁”,不关心那些经常在我们心中冒出来的永恒疑问,同样可以过好这一生。就如同粗茶淡饭是一生,海味山珍也是一生。不过粗茶淡饭的那一生,从来不知道这世界上还有海味山珍罢了。
所谓哲学启蒙,贾德在书里就是为那些试图摘星的人架起一把通天梯,或者扔给那些试图寻找层次丰富的美味的饕客一张米其林三星菜单。
怎么说呢?复杂美妙以及庞大神秘的世界一下子在眼前展开了。
按照贾德在书里安排的故事情节,意识到这些的苏菲,只不过还是个即将迎来自己 14 岁生日的女孩。
3
《苏菲的世界》被西方誉为是最好的哲学启蒙书,是让孩子们接触“哲学”这个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最宏大的学科之一的引路人。然而我们许多人蹉跎时光到了今日,也尚缺这样一场哲学的启蒙。
种下哲学的种子并不困难,苏菲的父亲说,探讨哲学最好的方式就是问一些哲学性的问题,如:这世界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其背后是否有某种意志或意义?人死后还有生命吗?我们如何能够解答这些问题呢?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如何生活?千百年来,人们不断提出这些问题。在世界上,没有一种文化不关心“人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这样的问题。
而且哲学家们相信,即使要回答一个问题很不容易,但无论如何总会有一个(且仅此一个)正确答案的。
于是这本书从泰利斯“水是万物之源”开始,带着读者与两千多年来的先哲们交谈。诡辩学派、古典派、犬儒学派、斯多葛学派、伊壁鸠鲁学派、新柏拉图派、理性主义、经验主义、启蒙运动、浪漫主义、个人主义(存在主义者)、共产主义、自然主义、存在主义,这些都是在书中和历史长河中熠熠发光的哲学思潮。书里既有苏格拉底、柏拉图、康德尼采洛克和马克思这些老熟人,也有西塞罗、伊壁鸠鲁、史宾诺莎、休谟、斯宾塞这样的大部分人的新朋友。所有人,都在试图回答生命的永恒之问。
而且作为一本哲学启蒙的“小说”,我觉得贾德最厉害的是,在故事一开始就埋下了一个悬念:苏菲收到的信上,一会儿她被叫做是“苏菲”,一会儿被叫做“席德”,她的身边也出现了许多类似“镜子里的自己不同步”这样不可思议的“超自然”事件;于是,贾德用一种我称之为“哲学实现”的方式解释了这些现象,把这种“不可思议”驯服得妥妥帖帖,生动地动摇了读者关于“存在”的概念。
不过考虑到这个关键情节被泄露会使阅读体验大打折扣,我就还是知趣地闭嘴了。
4
哲学家从来不会过分习惯这个世界。对于他或她而言,这个世界一直都有一些不合理,甚至有些复杂难解、神秘莫测。这是哲学家与小孩子共同具有的一种重要能力。你可以说,哲学家终其一生都像个孩子一般敏感。
所以亲爱的苏菲,我不希望你长大之后也会成为一个把这世界视为理所当然的人。
在《苏菲的世界》里,父亲为女儿上哲学课,是因为他希望女儿永远都保持对世界的孩子般好奇,这也是哲学家们之所以成为哲学家的原因。生命是一种很庞大的、神秘的存在。这是我们在学会从事这样的思考前都曾经有过的体验。
我们在成长的过程当中,似乎失去了对这世界的好奇心。也正因此,我们丧失了某种极为重要的能力。如果你是个成年人,哲学的目的就是帮你找回这种能力;如果你还是个孩子,谢天谢地,哲学可以帮你不要忘记这种能力。
尽管这本书被称为“给孩子的哲学启蒙”,绝大多数的成年人在这方面,都并不比一个孩子高明。因此任何人来看,都适宜。
因为我们都应当去完成一场迟到的哲学启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