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命的出现始于受精卵,在爸爸妈妈的细心呵护下,受精卵经过多次分化,一部分变成胎儿,一部分变成胎儿的附属器官,小生命迅速生长,终于在十个月后,伴随着清脆的啼哭声,一个新生儿顺利来到这个世界与我们相见。
依据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发展观可以将人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分为八个阶段:婴儿期(0~18个月);儿童早期(18个月~3岁);学前期(3岁~6岁);学龄期(6岁~11岁);青年期(11岁~20岁);成年早期(20岁~24岁);成年中期(24岁~65岁);成年晚期(65岁以上)。
婴儿期
这一时期的孩子虽然才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不久,但已经具备了有适应价值的条件反射如无条件食物反射,孩子会主动吸吮并吞咽妈妈的乳汁;无条件防御反射,孩子会有吐奶,打喷嚏这样的现象;无条件定向反射,新生儿看见光源会不自觉的盯着看等,也有一些虽然没有适应价值但却新奇有趣的条件反射,比如巴宾斯基反射(婴儿的脚趾会不自觉的抓握),摩罗反射(婴儿在遇到危险时双臂张开,弓起背,紧接着双臂内拢合起),游泳反射等。
此外,婴儿的动作发展遵循抬头-翻身-坐-爬-站立-行走这6个顺序。在婴儿期,孩子的感觉会进一步发展,据研究表示,触觉是婴儿发生最早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感觉,胎儿在第49天(7周)就已经出现了触觉,其次是视觉发展,4个月的婴儿已经有明显的颜色偏好,偏好红色和绿色,不喜欢黑色灰色等。
婴儿的知觉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吉布森和沃克的“视崖实验”证明6个月的婴儿已经有深度知觉,并对高度产生惧怕。
幼儿期(儿童早期与学前期)
对于幼儿期的划分,有些心理学家按1岁~3岁划分,有些心理学家按3岁~6岁划分,这里将儿童早期(18个月~3岁)与学前期(3岁~6岁)合并为幼儿期。
这一时期的孩子记忆容量进一步增大,在幼儿初期以无意识记忆为主,在幼儿晚期有意记忆和追忆逐步发展,自传记忆出现。此时,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学习外界事物需要借助于具体实物,比如,幼儿园老师在向幼儿教授基本知识时,往往会使用比较真实的教学模具。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也开始萌芽。
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的“三山实验”证明这一时期的儿童思维具有自我中心性,即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不会从旁观者角度看问题。皮亚杰认为5~6岁的儿童处于守恒的转折阶段,一般在8岁达到守恒,这里的守恒指的是运算守恒,举例来说,8岁左右的儿童可以意识到装在细量杯中的100毫升的水与装在粗量杯中的100毫升的水是一样的。
童年期(学龄期)
此时,儿童已进入到小学阶段,主要以学习知识为主。这一时期是儿童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转变的过渡关键期,并且处于这个阶段的儿童,其思维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进一步发展。童年期也是儿童角色意识建立的重要时期,角色自我意识的建立标志着儿童社会自我的获得。也就是说,此时,儿童可以明白自己是妈妈的孩子,是老师的学生,是某某人的朋友等这样不同的角色,也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肢体活动,思维,感受,情绪变化。
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趋势也逐渐复杂化,他们在认识事物时逐渐从局限于外在表象向关注内在本质转变。同伴交往也是这一时期的一个重要内容,心理学家塞尔曼就儿童同伴交往提出了儿童同伴发展五阶段:一.(3~7岁)无友谊概念阶段,此时,儿童间的关系还不能称为友谊,而只是短暂的游戏同伴关系;二.(4~9岁)单向帮助阶段,此阶段,儿童要求朋友能够服从自己的愿望和要求;三.(6~12岁)双向帮助阶段,这时候的儿童同伴交往具有明显的功利性,儿童之间能够相互帮助,但不能共患难;四.(9~15岁)亲密共享阶段,这时候但儿童关系具有强烈的排他性“你只能和我交朋友,你不可以和别人交朋友”;五.(12岁以上)最高阶段,这时候的同伴交往择友更加严格,但朋友关系持续时间较长。
青春期(青年期)
青春期是孩子自我意识发展但第二飞跃期。这一时期,孩子的内心世界更加丰富,出现“成人感”即从心理上过高地评价自己的成熟度;认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属于成人水平;渴望社会给予他们成人式的信任与尊重。
青春期又称为“延缓偿付期”,此时,由于个体正处于自我发现,自我意识形成和人格再构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要经历复杂的同一性确立和对社会生活的选择,而这一系列的转变需要时间,所以社会给予孩子一段暂缓履行成人责任和义务的时间,比如大学学习期间。
青春期也是孩子的第二逆反期,这一时期的孩子自我意识极其高涨,独立意识不断增强,渴望“心理断乳”,所以他们在与父母朋友交往时,一旦有不顺其意见时,他们往往会选择与对方对着干,以此来表明自己的立场。
成年期(成年早期,成年中期)
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逐渐将注意力转移到自我内部世界,同时他们对世界的看法更为深刻和广泛。这一时期,个体往往会面临亲密与孤独,繁殖感与停滞感之间的冲突,如果个体可以很好的处理这两种冲突,他们的关于爱的品质以及关心的品质会得到更好的建立,具体表现为个体在退休后仍能乐观积极享受生活,对周围的人或事情总是充满爱心不因年龄的增长而变化等。
老年期(成年晚期)
个体出现全方面的退行性变化如听力逐渐下降,反应愈发迟缓,说话重复,短时记忆退化,理解和表达能力下降等。同时这一时期的个体面临完善与绝望的冲突,即个体回顾自己的一生是否有遗憾,个体能否自然接受死亡的来临。关于老年期的临终状态,心理学家库布勒·罗斯将其分为五个阶段:
1. 否认(不接受,拒绝,躲避死亡)
2. 愤怒(生气,怨天尤人“上天不公,为什么要我死”)
3. 乞求(个体幻想奇迹发生,自己可以活下来并努力积极配合治疗)
4. 抑郁(个体无法抑制的悲伤,食欲下降,情绪低落)
5. 接纳(个体心平气和的接受死亡这一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