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4号,在陕西科技大学内,有一男一女因女环工挡了自已的车而又对女环卫工拳打脚踢,女子更是叫嚣道:你挣多少钱,我挣多少钱,别挡着我挣钱。后查实该男子为该校聘请的留洋归来的博士,而女子为该教授的助手。此事迅速引起人们的一致讨伐,甚至连人民日报都发文评论。但是许多的媒体在报道时,都有意或无意的制造了两个对立面。一个是有钱有身份的博士,一个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环卫工。打人者固然不对,也理应遭到谴责。但媒体利用人们存在的弱者思维来制造关注点有失公允,同时也反映了许多民众对于社会地位的看法是存在偏见的。
让我们试想一下。如果打人的不是教授,而是一个着急赶路的工薪阶层,或者是环卫工打了教授。这件事情还会那么火爆吗?每年环卫工被打的事件都有200多起,但只有个别事件才会引起人们的全民热议。而那些个别事件,也往往是有一个所谓的地位高的打人者。博士的一拳和普通人的一拳,还有轻重之分吗?当人们叫喊着阶层不公平之时,是否意识到,自己也是这种不公平的缔造者。许多人天生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那些达官贵人或者是所谓的体制内的人,一旦出现什么事情,都纷纷往那些人的对立面去选站队。医患纠纷中,人们为什么往往只听信患者一方的言论?伤亡事故中,人们为什么会更相信谣言?说到底就是把自己当成受害者,而不是一个中立的观察者。当我们在大肆吐口水之时,是否要反思,这是情绪化的泼泄,还是理性的思考?而众多的媒体为了顺应不明的吃瓜群众的喜好,也往往会采用这种带着倾向性的标题,这更是影响了群众的判断力。媒体的作用是让群众了解事情的真相,从而拥有自己的判断,而不是一开始就煽动群众的情绪。因此,对于博士打人,我们不能只看到了持强凌落,更要看到我们新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我们自己人性中的弱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