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常有三大事遂难如愿,一曰试,二曰致爱,三曰打斗,事过以后,总以未尽力为理而深恨。余尝见之斗,实为不好。将谓由乎?一为言甚多,斗即斗,本为不可多见之景,而斗者满嘴詈语,犹如泼妇骂街竟而动手,斗之氛围则变矣,观者乃以之为笑;二为行简,斗者或是乱和成团,不知于何为,或互相出拳,或以臂扼一人之颈,一推一压,用脚一勾,使其倒地;三为力差殊,谓为能力,实为形体。瘦小之人自易为偃,而肥者可连推之不动,如是“一愿打一愿挨”,此则亦可知矣。撩人乐者惟斗中见于面色之应,如目,如面色,殴者之痛,并著于面。是故,吾爱影视或小说之斗,疑即觉与实中之斗存巨之差乎!除斗中人物色之重大(亦有讽者),若欲使斗好,又有诸事也。先是细动,此最为显也。《叶问》之广,尤在其动,其疾如风,侵掠如火。此外,尚有三点尤重,境状,心理及旁观之应,此为小说之常也。斗则有力与伤,战况之激烈便可从侧引出,而主与反使之力多强,亦可见,实为斗者不可少一环。心理则直用于人物之色与动上,当斗之枢,该不该打,其后如何,不虑而上或用策,亦或走为上计。同时,若有弟兄受欺,更能激其心隙,力不足而上,亦有其理。如此一欲,“谁来与吾战三百合”为吹牛者,亦有所谓矣乎!毕竟几深所钟一回,打不死亦得死,若其貌凶,有谁能闻之不惧。以旁观者之应也,孰强孰弱,孰胜孰败,皆可因而出,则反增其剧情之佳。吾作此篇,即慨叹男儿心中自有一番热血,有一雄梦。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便为古人于真男儿之至论也!
译文(非严格字句照译):
人们常常有三件事情就很难如愿满足,一是考试,二是表白,三是打斗,事情过去以后,总把发挥失常当成理由而深感遗憾。我曾在现实中见过的打斗,实在是不好看。要说原因吧,一是话多,打斗归打斗,本来算是不可多见的画面,可打斗双方却满嘴跑脏话,像是泼妇骂街竟还动起手来,斗架的氛围就转变了,旁观者便是把他们当成笑话了;二是动作简单,打斗的人要么混乱扭成一团,不知道在干嘛,要么按照节奏你一拳来我一拳,要么一个冲上去用手臂掐住另一个人脖子大力往后一推,再用脚一勾,把他放倒;三是实力差距悬殊,说是实力,实际上是身材。瘦小的人自然容易被放倒,而肥胖的人可能连推都推不动,“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结局就也可想而知了。唯一能够逗人的就是打斗过程中直接呈现在脸上表情的反应,比如眼神,面目表情,对方打得疼不疼,都写在脸上。因此,之所以我们热爱影视或者小说中的打斗,可能就是认识到与现实中的打斗存在着巨大的反差吧!除了打斗过程中人物表情的重要性(它在丰满人物表情时也带有一些暗示性),要让打斗好看,还有诸多方面因素。首先是动作细节,这是最直观的表现方法,《叶问》系列大卖,极其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其中的细节动作表现得尤为精彩。此外,还有三点尤为重要,环境描写,心理活动以及旁观者的反应,这些在小说中经常出现。打斗过程是有破坏力与影响力的,打斗激不激烈,可以通过环境侧面突出,而主角和反派的能力或破坏力有多强,也可以表现出来,实属打斗不可缺少的一环。心理活动则直接作用于人物的表情和动作之上,相当于打斗的枢纽,该不该打,后果会是咋样,是硬上还是使策略,又或者直接逃跑,同时,若是有兄弟被欺,更能激发心里矛盾,打不过也得上,也有其中的道理。这么一想,“谁来与我大战三百回合”这种吹牛皮的话,也有必要说了吧。毕竟,打一回合几分钟,打不死那也得累死,加上对面要是长相凶狠,搁谁听了不会担惊受怕。而旁观者的反应从侧面烘托人物的打斗,谁强谁弱,谁胜谁败,都能借此而出,并且还可以以此制造反差,为转折打下铺垫,增添剧情的精彩程度。我写这篇文章,就是感慨每个男儿心中都有一番热血,有一个英雄梦。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便是古人对于真正男儿的最好评价了吧!
馮靖
20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