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人与人的本质区别到底在哪里?
从大处看,这个世界上的财富分布是不平均的。
按照这个角度,生活中有这么几种人,穷人,普通人,中产,富人,巨富。
之所以多了普通人和中产,因为不同地区贫富差距太大了。某个地区的普通人甚至中产,拿到贫穷地区是富人,但在富裕地区,只能算穷人了。
按照马斯洛需求,穷人为了生存而挣扎着生活,富人为了自我实现而劳累奔波。
穷人如果没有时间精力来创造价值,注定只能在贫困线中挣扎。富人不同,没有生存压力,可以按照自己所想做自己想做的事,从而间接地为他人和社会创造价值。
财富,只追逐富人,而远离穷人。
这是典型的马太效应。何谓马太效应?《新约圣经·马太福音》第25章第29节: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
生活中的马太效应太多了,一句话概括就是,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这也间接反映出,现实生活很残酷这一事实。既然是事实,终归是认识比不认识要好,早点认识比晚点认识要好。
从小处看,你是如何与身边人拉开差距的?
其实,我们与身边人的差距从一开始就存在,只是等到毕业后五年或十年才显现出来而已。
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活在巨大的差距里,而且还活在巨大的错觉中。给我们带来巨大错觉的是那份所谓的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因为,我们拥有同等的受教育机会,所以我们能上同一所学校,被分配到同一个班级,甚至住在同个一宿舍,于是,我们以为,自己跟身边人是一样的。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在学校的“美好”时光里,我们能发现自己与身边人的唯一差别就是每次考试的分数与排名。应试教育,分数至上,我们的注意力被这一数字牢牢的吸引而顾不了其他。
当然,看得见的不同,除了成绩,当然还有相貌,我们的目光总是被美丽所吸引,好看的人总能占到不少便宜。
除了这些,财富效应也会有直观体现,你的身边肯定不乏挥金如土的富家子弟,当然也会看到勤工俭学、节衣缩食的三好学生。
我们很容易看到人们在诸如学习成绩,相貌,性格习惯,对待钱的态度等等这些外在上的不同,于是我们以为自己与身边人没有多大的不同,但除了这些外在的看得见的不同,我们忽视了那些隐蔽的看不见的不同。
那么,我们究竟忽视了哪些看不见的不同?
外在的不同只是表现出来的不同,那些隐蔽的不同可能才是导致这些外在不同的根本原因。
人是社会动物,所以脱离连接来看待这些外在的不同,十分片面。
我们看不见的,除了人们的家庭背景之外,还有一个家庭所拥有的社会关系网络,如果这些也算是外在的不同的话,那么建立在这些基础之上的思维方式可能才是真正的不同。
为什么人与人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是什么导致了人与人思维方式的不同?答案可能是,认知。
02
什么是认知?维基百科的定义:
认知(cognition)在心理学中是指通过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等心理活动来获取知识的过程,即个体思维进行信息处理的心理功能。
一句话,认知是一个人获取知识的心理过程,那么认知能力就是一个人获取知识的心理能力。
因为是心理功能,它存在于人们的大脑中,我们根本就不可能用眼睛来看到,我们只能用大脑思考才有可能意识到这种不同,然而,生活中,我们大部人是缺乏思考的。
为什么说认知能力,才是人与人的根本差别?
因为我们生活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不断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来解决可能遇到的一切问题。
认知,是导致人们在主观差距上的根本原因。虽然这里不包括因遗传而继承的客观差距,比如外貌,部分性格等。
但某种程度上,之所以有这种客观差距的继承存在,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某个人的父辈或祖辈在认知能力上比同时代的其他人要高,所以能给自己的后代带来这种先天的差距优势。
03
怎样获得并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
不妨先想想我们是如何获得知识的?普通人获取并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大概有以下几种途径,
第一,遗传和继承。
一个人一旦出生,他的遗传和继承效应基本是固定的。
遗传指的是从父母那里所获得的基因上的优势,比如相貌,部分性格等,但在这点上,它对一个人认知能力的影响可能并不大,大的是由继承所带来的影响。
所谓的继承,其实就是一个人出生时,他所在的或者说拥有的客观世界。
一个出生在大城市的婴孩与一个出生在偏远乡村的婴儿所拥有的客观世界是不同的。虽然他们所在的世界是相同的,但所拥有的是不同的。
前者可能只需一步之遥就可以进理想的幼儿园,而后者可能要走上几里路才能勉强上一所普通的小学。
继承主要表现在家庭背景,社会关系,生活环境,以及父辈的认知。认知是可以继承的,这点毫无疑问。
因为我们每个人所拥有的客观世界不同,所以我们在出生时,认知就已经存在差距了。
遗传和继承是导致认知不同的客观原因,我们无法选择。
第二,大众教育。
除了客观的提高认知的途径,当然还有其他主观的途径来供我们选择,其中,大众教育算是最普遍的一个。从这点上看,生活对我们还算公平。
一个人从幼儿园到大学毕业,整整19年的时光都是在学校里度过的。教育无疑是影响认知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虽然书本上的知识是客观存在的,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样的。但是因为遗传和继承,每个人所拥有的客观世界不同,所以一个人所拥有的教育其实还是不同的,教育可不只是书本上的那些客观知识,当然还得算上师资和学校资源等。
虽然我们的教育被人诟病太多,它教会我们真正有用的东西并不多,但是,至少我们的部分认知能力是在教育的过程中获得的。
光靠教育来提升认知,显然还远远不够。
第三,非虚构阅读。
在之前的文章《当我们谈阅读时,我们在谈什么》中,已经提到过非虚构阅读增加认知这一观点,这里不再赘述。
第四,现实经历。
很多知识或者说技能的获取,光靠书本是不够的,我们必须要亲身经历或者从别人的经历中思考才行。
一个人要想学会开车,游泳,光有相关的理论知识肯定不行,还得要实践知识,而且只能在实践中,才能不断的提高对它的认知。
另一种通过经历提高认知的例子就是犯错。犯错,既可以是我们自己犯错,也可以是他人犯错。
我们每个人都有犯错的经历。我们经历跌倒,才学会了走路。我们因为生病,才了解有关疾病和身体健康的知识。我们经历投资失败,通过反思总结才能获得适合自己的投资经验。
犯错,给了我们一个提高认知能力的途径,只是,有些时候,犯错的代价太大,导致我们无法承担错误所带来的代价。犯错虽然不可避免,但并不是必须的。
生活中,我们应该努力避免因为自己犯错而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
犯错,除了亲身经历,也可以由他人来经历,但需要我们主动思考。
举个例子,前段时间有个新闻,春雨医生的CEO张锐,因心梗而突然去世了。了解下来,作为创始人,张在创业融资的过程中压力很大,结果突发心梗而离去。
大部人当做新闻看过就过去了,除了表示惋惜无其他的思考。我特意留意了下几点:
第一,张锐的年龄四十出头,正值壮年。为什么这么年轻会得心肌梗塞?
第二,心梗到底是种什么病,死亡率到底有多高?
有了以上的疑问,于是开始了解有关心梗的知识。原来心梗是人类死亡的头号杀手,是心血管疾病的一种。
心梗发生时,会伴有腮帮子痛,肩膀痛等症状,病人要绝对静止最好卧床,哪怕自己可以走动的前提下也不要乱动。不能自己胡乱用止痛药,不能自作主张判断病情,要立马120送到医院心内科接受治疗。
这就是通过他人犯错的经历,来提高自己认知的一个实例。但前提是,你得学会主动思考。
04
如果,仅仅因为认知能力的高低,还不足以导致我们所看到的巨大差距的话,一定要加上一个其他的因素,我认为是执行力。
有句流行词是这么说的,我们懂得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那只能说明我们缺乏思考以及行动。
意识到行动到底有多远?知道到做到到底有多难?唯有行动,我们才能知道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