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绿骏马
8月14日,是个不为人知的日子——世界慰安妇纪念日。8月15日,在日本投降的这一天,看了纪录片《二十二》。
走进影院,空无一人,扭头看看放映厅大大的号牌,没有走错。5分钟开演,座椅上空空如也,估摸着会成为个人专场。门开了,进来一对情侣,紧跟着又进来两位女孩。影片开始了,没有人再出现在门口。
70多年前,日本人跨过海洋,将铁蹄踏向了中国领土,他们烧杀抢掠,任意屠杀我们的同胞。大约有20万女性被诱骗、强迫,沦为日军发泄性欲的奴隶。她们在战争期间受尽难以想象、难以启齿的虐待,其中大部分人折磨至死。少数幸存者即使侥幸生还,也是伤痕累累,甚至终生残疾。她们历经艰辛回到故乡,等待他们的却并非同情,而是无休止的歧视,排斥,导致大部分幸存者对自己的遭遇闭口不谈,保持永久的沉默。
70多年后,曾经的幸存者如今已寥寥无几,风烛残年的老人,一场秋雨都会带走她们的生命。《二十二》纪录的正是中国最后22位幸存者,当影片上映的时候,仅剩下最后8位。不久,她们也将带着那些悲惨的记忆离去。
纪录片纪录的正是这些老人在这个世界最后的日子。她们是与历史同在的老人,她们就是历史,活着的历史,在她们死后,这段历史再也不会出现亲历者、见证者。
每位老人都不愿再提起那段可怕的历史,一旦说起,即使生活中性格最直爽的老人也会掩面而泣。眼中已经没有泪水,泪水早已在那些难熬的岁月里哭干了。老人们的口中再也听不到任何你想要的答案,她们将带着不会再提及的过去淡出人们的视线。
亲历者不再言说,后来者选择纪录,纪录老人们真实的生活状态。
幸存者们几乎都住在农村,有几位老人住在村里的老人院。她们和普天下的老人没有任何区别,饱经沧桑的脸上布满深深的皱纹。日军的残害,她们很少有自己的后代,没有儿女可以为她们养老送终。她们一顿只吃很少的菜,用她们仅有的几颗牙将食物吞咽下去。住在老人院里的老人最好的待遇是不用发愁吃饭,一日三餐有人为她们送来两个碗,一个是菜,一个是饭。老人已经无法站立,一点点的挪动椅子蹭到放饭的凳子前,隔着门槛开始咀嚼。屋外下起了雨,老人慢慢退回屋里,用一根木棍抵住门,雨水顺着没有玻璃的窗框打了进来,溅湿了窗前的屋面。
她们中极少有自己的儿女,有位老人抱养了一个孩子,养女长大后对老人十分孝顺,即使知道自己的身世仍对老人体贴入微。有位幸存的老人逃出魔爪,却生下了日本人的孩子,从此这个男孩受尽了村人的白眼。同母异父的弟弟从小就叫嚷着要杀了他,因为他是日本人。他从未娶妻生子,70多岁和90多岁的母亲相依为命。
一位老人收养了几只小野猫,她每天自己不吃会想着先喂那几只猫。老人坐在门前的板凳上,慈祥的看着脚下跑来跑去的小东西,脸上挂着甜甜的笑,像在看自己梦中的孩子,又像在享受着午后暖暖的阳光。
影片中,有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老人们身边,他们有的来自韩国,有的来自日本,更多是采访和帮助他们的记者和志愿者。有位日本留学生一个月来看老人一次,她还给老人寄来印着大红牡丹的床罩。再来时,老人已经走了,剩下空空的房间和一座孤零零的新坟,床罩还新新的包裹着,老人没舍不得用。
“慰安妇”是标签,也是魔咒。特殊的身份让她们出现在公众的视线里,70多年过去了,世界没有给他们一个满意的交代,更多的人做了屈死的冤魂。活着的,也不再想提起那些可怕的往事,当她们看到当年的日本兵已成了和自己一样的老人,竟然笑了,她们笑照片里的人没有了当年的胡子。在她们眼里,最痛苦的一页已经翻过,她们感谢有这么多人来看她们,关心她们,她们活着,知足感恩。有位老人是在睡梦中离开的,没有痛苦,静静的走了。
200000人,22人,8人,时间将带走一切,也将留下胶片和永远抹不去的记忆。
每位幸存者离我们很近,近到可以触摸到历史;每位幸存者离我们很远,远到淡出了我们的视线,淡到少有人知道8月14是什么日子,竟然还有一个纪录片——《二十二》。
她们是曾经的幸存者,更是需要照顾的老年人,而且有千千万万的老人需要子女和身边人的照顾。我们能做的是照顾好自己年迈的父母,有余力者和社区里的老人聊聊天,说说话,给公交车上的老人让个座......
影院的灯亮了,没有人像往常一样迅速的离开,在那片黑幕上出现了老人们给这个世界的留言:谢谢你们来看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