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盲试验:
双盲(double blind)是指:研究对象和研究者都不了解试验分组情况,而是由研究设计者来安排和控制全部试验。
其优点是可以避免研究对象和研究者的主观因素所带来的偏倚,缺点是方法复杂,较难实行,且一旦出现意外,较难及时处理,因此,在实验设计阶段就应慎重考虑该方法是否可行。
双盲试验通常在试验对象为人类时使用,目的是避免试验的对象或进行试验的人员的主观偏向影响实验的结果。通常双盲试验得出的结果会更为严谨。
模式识别Pattern Recognition
就是通过计算机用数学技术方法来研究模式的自动处理和判读。我们把环境与客体统称为“模式”。模式识别是指对表征事物或现象的各种形式的(数值的、文字的和逻辑关系的)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以对事物或现象进行描述、辨认、分类和解释的过程,是信息科学和人工智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在观察事物或现象的时候,常常要寻找它与其他事物或现象的不同之处,并根据一定的目的把各个相似的但又不完全相同的事物或现象组成一类。字符识别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例如数字“4”可以有各种写法,但都属于同一类别。更为重要的是,即使对于某种写法的“4”,以前虽未见过,也能把它分到“4”所属的这一类别。人脑的这种思维能力就构成了“模式”的概念。在上述例子中,模式和集合的概念是分未弄的,只要认识这个集合中的有限数量的事物或现象,就可以识别属于这个集合的任意多的事物或现象。为了强调从一些个别的事物或现象推断出事物或现象的总体,我们把这样一些个别的事物或现象叫作各个模式。也有的学者认为应该把整个的类别叫作模式,这样的“模式”是一种抽象化的概念,如“房屋”等都是“模式”,而把具体的对象,如人民大会堂,叫作“房屋”这类模式中的一个样本。这种名词上的不同含义是容易从上下文中弄淸楚的。
模式识别是人类的一项基本智能,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在进行“模式识别”。比如,我们可以在一张很多人的合影中迅速识别出某个特定的人,即便照片上的那个人可能与现在看起来很不一样(比如比现在年轻20岁),这样的时候,我们运用的就是模式识别能力。
模式拼接:
人类太依赖这种能力了,乃至于模式识别还有一种模糊处理的变体,叫做“模式拼接”。当当我们在处理零散信息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将它们按照某种之前曾经遇到过的模式拼接起来——并且还总是以一种我们自以为有意义的模式。 有些时候,我们会下意识地使用这种功能。比如,你躺在床上,盯着天花板发呆。过一会儿,大脑的模式识别功能就开始自动启动了:天花板上原本毫无关联、毫无意义的几个斑点、纹理开始变得“有意义”起来,比如,你好像看到了一张人脸,或者别的图案什么的……”
自弹窗口,模式拼接
想法或像电脑中的自弹窗口,当我们在所见所闻之后会立刻自弹窗口产生想法,然后无意识地进行模式拼接。有意识的控制之后,才能防止在所见所闻之后产生不必要的想法,产生不必要的情绪。然后对所见所闻进行分析,做出正确的判断,而非下意识的判断,正确分析判断之后才能采取行动(而非下意识判断产生错误情绪,受情绪驱动采取错误行动,既而产生后果和不好的影响),然后产生正确的结果和积极影响。
有意识控制的是自弹窗口出来的想法,不让他马上和所见所闻进行模式拼接,对比自弹窗口中的想法,和所见所闻的事实,是否相符,即区分想法和事实,进行分析,然后做出理性的判断,这样的判断才是做出行动的依据,有了这个依据才能产生好行动和结果以及积极影响。
如果行动的结果出现错误和不好的影响,那么行动的依据出了问题,也就是分析出了问题,需要重新审视,重新对想法和事实进行比较和分析,这个过程需要借助工具,调查或者请教高人,等等直到做出正确的判断,然后再根据这个判断行动,行动之后就会得到正确的结果和积极的影响。
错误的过程 : 所见所闻——自弹窗口——模式拼接——错误的判断——错误的情绪——错误的行动——错误的结果——消极的影响
正确的过程: 所见所闻——自弹窗口——防止拼接——对比分析——正确判断——正确行动——正确结果和积极影响。如若得到错误结果和不好的影响,那么重新审视,借助工具,调查或者请教高人等方法,重新分析,直至做出正确的判断然后采取行动,最终获得正确结果和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