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相争时,韩信手下的谋士用一段话概括了韩信所取得的成就,这段话是这样说的:“足下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引兵下井陉,诛成安君,徇赵,胁燕,定齐,南摧楚人之兵二十万,东杀龙且,西乡以报。”
注意这段话里的动词:涉、虏、禽、下、诛、徇、协、定、摧、杀。这些动词所作用的对象有诸侯王、有封君、有要塞、有强国、有猛将。可见韩信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成功人士,而且成功的都有点离谱了。
然而,司马迁在为韩信写传记的时候,在他被刘邦拜将以前,并没有写他怎样的天禀异赋或是怎样的刻苦努力,从而得到周围人的看重和追捧。相反,写的都是韩信的惨事。
上来就写他“贫无行”,“不能治商贾”,“人多厌之”。不是在一个亭长家里寄食,就是被一个老妇人接济。连自食其力的能力都没有,怎一个惨字了得。而且,韩信所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还不是吃饭问题,而是人格尊严问题。一个屠户竟然当街逼迫韩信从他的胯下爬过去。
可见韩信当时每天所面对的,是嘲笑他的目光;是厌恶他的脸色;是轻视他的语气。但是,很明显,韩信并不在乎这些。他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所以“贫无行”、“不能治商贾”。他有远大的理想要去实现,所以他在屠户面前俯下了身驱。
韩信后来参了军,总该有些闪光点了吧。司马迁以一句“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来说明韩信开始从军了。如果继续往下看,直看到萧何推荐他。想从这一段来找他的闪光点,会发现,“仗剑从之”已经是最闪亮的一点了。
首先,“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项羽看不上他。然后,他投效了汉军,在汉军,“为连敖,坐法当斩”,差点被斩首。最后,确实是得到了推荐,推荐人还是和刘邦很亲近的人夏侯婴。结果呢?五个字:“上未之奇也”,只给了个管粮食的小官让他当。
韩信既不像范增那样,声名显著,也不像曹参、卢绾那样,是和刘邦一起起兵的穷兄弟。他想要直接参与军事决策,显露才能,非常困难。只能望着帅帐,看着人进人出。
但韩信没有气馁。面对目空一切,脾气暴躁的项王,韩信“数以策干”,肯定是有条件就献策,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献策。将要被斩首的时候,或许是到了一个该了结的时刻了,在家乡受到的屈辱,怀才不遇的绝望,本可以在手起刀落的一瞬间结束,然而他没有放过一丝生机,刚看到一个高级军官,就拼尽一身力气,喊出:“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以斩壮士!”他清楚,死了,不过是乱世里一条无足轻重的命罢了。
《淮阴侯列传》里,描写韩信穷困时的文字并不多,只有在家乡时的三件惨事和从军后刘邦、项羽都不重用他的情形。然而,几个动作神情,几句语言,几个转折,韩信所遇到的挫折困苦便近在眼前了。
可以想象到,一个个寂静寒冷的夜晚,一个刚刚搞到了些许食物下肚的青年人,在一间残破的屋子里,孤灯下,钻研着兵法。日间里经历的种种,都尽抛于脑后了。眼前慢慢浮现出列阵厮杀的百万雄兵;锦绣绵延的万里山河;还有在一片觥筹交错中的王侯将相。
韩信清楚的知道他自己离成功有多远。在家乡时,闹市里,他抛开一切包袱,拥有了一颗专注的心,充实自己,奋力前行,朝着成功一步一步走去。在军中,他知道成功已在眼前,时刻准备表现自己,同时分析着天下形式,关注着王侯性格。一席话,便足以令萧何月下急追。
远大的理想,会获得宽广的视野和坚韧的意志;一颗专注的心,会得到震惊天下人的才华;时刻准备着的意识,会抓住任何一个稍纵即逝的机会。离成功就这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