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精神导师曾国藩说:大处着眼 ,小处着手。
这是曾国藩一生做事方式的方法论,当然也正是这样的方法论,让天资平平的他成为了“立功立德立言”的完人。
大处着眼,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要有“理想”要有“格局”要有“情怀”;小处着手,用直白的话来讲就是要“脚踏实地”要敢于“弄脏双手”要勇于“放下身段”。
没有理想,我们就会在前进的道路失去方向,没有放下身段勇于把双手弄脏的务实作风,所有的理想都会变成空想。
阿尔贝特·施韦泽(Albert Schweitzer)说过:要有理想,但不要理想主义。和曾国藩的话异曲同工。施韦泽是德国的医生和传教士,在非洲行医,建立丛林医院,坚持30多年为当地人民治病。施韦泽说,他的诊所从来不雇佣那些理想主义者,他只需要那些态度严肃认真、安于本职工作、对服务他人永不厌烦的人。
著名的艾森豪威尔也是这样的务实主义者,在艾森豪威尔看来,打仗不过是一件不得不干的脏活和累活。他考虑的不是当英雄带来的美妙感觉,而是需要建造多少登陆舰、怎样做好后勤保障、选择哪一天实施作战计划,并且做好失败的准备。事实上,在指挥诺曼底登陆的时候,艾森豪威尔曾经拟了两份电报,一份是如果登陆成功,怎么告诉大家,另一份是登陆失败了,该怎么说。当然,登陆成功了,所以第二份电报没有发出去。这份没有发出去的电报是这么写的:“我们的登陆行动失败了,我已经下令撤退,我是在充分考虑所搜集的情报的基础上,作出此时此地发出进攻的决定的。所有部队包括空军和海军,都非常勇敢,不怕牺牲,如果这次行动有任何过失和错误,由我个人承担全部责任。”这份没有发出的电报,成了历史上最著名的报文之一。
我们如何做到“大处着眼 ,小处着手”?
1、要确立自己的理想。
曾国藩在30岁的时候,确立了要当“圣人”的理想,所以他就开始了严苛的小处“自律”,例如每天记日记。
曾国藩每天都在日记中写下这一天的心得,他用这种方式反思自我,并且做到了日记终身不断,也正是能把这样的小事每天做到,所以也让他不断的精进,最终从一个小地主家出身的普通文人成为了一代“巨人”。
理想是我们行动的指南,更是我们行动的动力,越大的理想动力越大。
但凡是那些“成事”的人,都是在宏大理想的引领下而做到的。
然而,我们明确自己的理想是什么么?
茨威格在《人类群星闪耀时》这本书里写道:“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使命。”
如果你能确立自己为之奋斗的理想,那么你的人生无比幸运。
如果你还在寻找属于自己的理想,其实,这个过程也是很幸福的。
2、要有每日的计划
如果理想已经确立,那么就要把理想转化为每日的行动计划并坚决执行。
很多人的理想变成空想,不是因为现实的骨感,而是因为没有耐心从每天的小事开始做起。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这句话听起来很有道理,然而一落到现实中,大部分的人都会希望一日千里,而不是每天一小步。
曾国藩的另一句告诫:日日不断之功。唯有做到持续的每天努力,才有可能从量变到质变。
如果还在寻找自己的理想,那么通过每日的行动找到的可能性会更大,而不是坐在房间里空想。
行动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变数,而这些变数会引发我们的其他行动和思考,这样就让我们更多一些寻找理想的可能性。
就如一个叫孙玲的女孩,她因为家境非常不好,所以高中毕业后就去上班,当时的她也没什么远大理想,只想着把自己养活,在日复一日的重复工作中,孙玲觉得人生应该有点转变,她想起来读高中时参加过的一个计算机软件夏令营,那是她第一次接触电脑,让她大开眼界。所以她就省吃俭用存了钱去报了计算机培训班,当她拿到结业证书后,她找到了一份程序员的工作,这时候她发现想把程序员的工作做好,英语必须得好,所以她又举债报了学费24500的英语班,在不断的学习中,她结识了一群外国朋友,萌发了“去国外工作或者生活”这样的想法,2017年她正式赴美留学,并且在2018年初去了谷歌上班。
用孙玲自己的话讲,去谷歌上班的一年前,她都不敢想象自己可以坐在纽约曼和顿的办公室里成为一名年薪百万的程序员,她的理想是在不断的行动中慢慢清晰起来的。
让我们持续践行“大处着眼 ,小处着手”,或许,我们的未来将会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