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毛艳敏老师《窦娥冤》
丁丽洁
观艳敏的课我想到了一句话:“每一种教法的背后,都有某一种鲜明的生命追求的支撑”。在教读《窦娥冤》这样的经典戏剧时,艳敏力求呈现"语文为人生,人生为语文″的教学思想,努力突破脸谱化结论的怪圈,力求打通戏剧与生活的界限,完成剧里剧外的融合,最终使学生获得了一种崭新的阅读体验,同时也获得了精神的成长和灵魂的滋养。
戏剧教学,原本就是一个空白。而文本特质课型创新思想背景下的戏剧教学,更是绝顶处的攀登。我们先从专业角度来解读这个课。这节课直接指向“把握故事情节并分析窦娥的形象,探究窦娥悲剧的原因,理解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感受窦娥身上的人性美,培养学生向善的心灵”这一语用知识的认知学用,深入开掘语用点,层层探究解析,是语用型文本教学的范例。课堂中的三个情境任务就是三个微型课,既互为依存又相对独立,每个板块中都凸显出巧激趣、指方法、搭梯子的教学智慧,不断挑起学生的认知欲求,不断拓宽学生的思能界限,带领学生向戏剧冲突更深处“漫溯”。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艳敏老师没有打理戏剧教学的枝枝杈权,而是直奔“为窦娥平冤”这个主线,抓住了戏剧教学的核心所在。教学过程中,她没有拘泥于戏剧理论的生硬讲解,所有教学活动都围绕着学生的认知进行,从激趣导入到初识窦娥性格、寻找杀人凶手,再到解决窦娥冤情,一步步,又一步,拾阶而上,水到渠成,妥帖自然。
情景任务一:冤之来龙去脉
调查小组为替窦娥平冤,需搜集资料了解窦娥的经历、为人,了解案件的来龙去脉,在不断的查阅之中,看到了窦娥被抓前写的一封信以及蔡婆婆补写的一封信。
情景任务二:冤之追本溯源
调查小组整理完窦娥的生平经历之后,更为这位善良又悲剧的女性感到惋惜,为找出这桩千古奇冤的原因,调查员们加速探查谁跟窦娥有矛盾冲突,到底谁是造成这件冤案的凶手?
情景任务三:冤之对症下药
通过调查组的努力,造成“千古奇冤”的原因找到了,那么对于窦娥的冤情该如何解决?
这些精妙的教学设计,既有一般精品课的特质:由表及里、缓急有致,又抓住了戏剧主要特征来进行问题建构,课堂干净而凝练。在教学的过程中,教者一直保持着清醒的头脑,知道“为什么教”“教什么”和“怎么教”,慢慢引领着学生由熟悉地带向陌生地带攀爬,从而完成由一般感知到理性领悟的过程。最终引领学生反观时代镜像,超越“矛盾冲突"。
二、且看艳敏的精巧的问题设计。
问题一:善良孝顺而坚强不屈的窦娥就这样无辜的被送上了断头台,这样的结局着实让人痛心惋惜愤恨,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都希望窦娥能幸福的生活着。穿梭时空,假如你是当时的官吏,你会如何审理此案,请你为窦娥写下一个结局。
问题二:悲剧价值探究,你觉得下面三种结局哪一种更好?说说理由。
结局一:有人认为三桩誓愿的浪漫主义手法最利于表现主题,于是让戏在高潮处(第三折)结束。
结局二:明代人叶宪祖改编《窦娥冤》为《金锁记》:窦娥丈夫并未夭折,而是赴京赶考途中落水被救。三年后又入京参加科举考试,一举状元及第。而窦娥在行刑时,因天降大雪,提刑官惊骇,急令刀下留人,窦娥得以不死。最后窦天章平反冤狱,窦娥得以昭雪获释,与丈夫舟中相遇,父女夫妻欢庆团圆。正是“翁做高官婿状元,夫妻母子重相会”。
结局三:窦娥的父亲窦天章中状元后,作为巡吏,到地方查案,窦娥鬼魂显灵,托梦父亲,最后洗雪了冤情。
戏剧是一门融合了多种艺术形式的综合性艺术,但在众多艺术形式中,对于破解戏剧的“人物形象”和“人文主题”来说,戏剧文学极富表现力的问题设计是最重要的砝码,也是艳敏老师呈现的戏剧教学之道,她把读者最为期待的戏剧性“结局”作为重要的支点,引导学生体验式地解读个性化的结局,直达戏剧的“内核”,巧妙地打通“戏里剧外”的关联。
这一课例回避了对主题的一般性解读,而是指向于戏剧的体式特征,聚焦于剧本最突出的结构要素--戏剧冲突,在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习得鉴赏戏剧艺术的方法,可谓是教到紧要处与需要处了。从发散的问题确定到学生对窦娥故事结局的创新性表演,再到暖场策略以及学生走上讲台做小老师的学习活动、走到戏外再创作再重新演绎的艺术化语文形式,都为学生的思维及审美活动搭建了支架,也把理解教材的方式教给了学生,相信这样的课堂一定让学生终生难忘。
三、且看艳敏的精妙的课堂环节。
专注于核心,层层开掘。把握分寸,在关键处“探寻原因”环节,以邪恶摧毁美好, 黑暗充斥人间的元代社会背景为抓手“重锤击打”,突破了学习难点,让学生在人物命运无法改变的“辨析与探寻”中达到了豁然开朗之境,抵达了戏剧学习的“桃花源”。
三个任务,一堂课,其展开与落地突出教者的聚焦智慧和艺术化语文课型创新思想的大美与实用。戏剧要素包括戏剧冲突、戏剧语言和舞台说明等。艳敏老师将“戏剧冲突”作为切入点,从生活情境导入,到“调查小组为替窦娥平冤”,再到“调查员得到了窦娥什么信息?”“调查员们加速探查谁跟窦娥有矛盾冲突,到底谁是造成这件冤案的凶手?”“经调查造成了窦娥的悲剧原因有哪些?”……探寻矛盾冲突来龙去脉,层层深入,突出文本聚焦之力以及其文本价值和精神价值,双向情趣呈现之大美。从无到有的创新需要认知的勇气和逆向思维,打通戏剧与生活的壁垒,让学生在悲剧之外,用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去认识生活,拥抱世界,悲悯他人,这应该是艳敏这节课中最值得肯定的地方!
孙绍振先生说,文学文本的生命是不可重复的、唯一性的。但是,我想,我们的创新却是无限丰富的。学习经典,是为了更好地安放自己,我们的学生在文字的摸爬滚打中,在气脉的流转感悟中,逐渐走入了先贤们的“道场”。我想,语文课最终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成就更好的自己。
赫尔曼·黑塞说,阅读的目的是与整个人类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艳敏的语文课“打通教法与活法”,把语文课堂视作生命修行的道场,以“挑战自我”的创新精神开掘文本,以“热爱生活”的心,见天地众生,度人亦度己。
《道德经》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语文最大的功能在于将“自我”的成长放入天地、自然之中,与其融通会合,从而释放出博大、通透、昂扬的精神状态!这是对窦娥的敬畏,亦是对时间所有生命的敬畏!
在课堂中深耕,在生活中绽放,在创新中恣肆!这是兰心蕙质的艳敏!也是晕染大气象的艳敏的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