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是一部非常精彩的小说,改编成电视剧后更是火爆全国,作者关心则乱,因其才华出众、功力深厚,人称关大,她写的《知否》,就象《红楼梦》一样引人入胜,以至于我看了电视剧还不过瘾,又特地去买了一套纸质书回来慢慢品味。
这部作品的确非常优秀,除了宏大的架构、深刻的哲理、引人入胜的剧情、细腻的文笔、各种智计心机、历史考究之外,作者的思想也浸透其中,而其中有两点明显的与众不同:第一是严格嫡庶制度,第二是对诗词文艺的贬抑。
关于第一点,在作品中体现得非常多。比如明兰在私塾里讲的那番嫡庶论,盛家、顾家、皇族和其它大家族对嫡子女远超庶子女的重视程度,庶子女及妾室总是被严令不得逾越本分,甚至可以被随意打死,几乎不把他们当人看等等情节,无不昭示了这种思想。虽然古代是比较强调嫡庶,但这部作品中,把这一点写得这么白,也相当少见,而且其坦白程度几乎让读者感到尴尬。
关于第二点,作者对文艺的贬抑,也是非常明显的。在作者的笔下,坏女人大多是精于写诗填词、舞文弄墨、楚楚可怜的,象琼瑶剧的白莲花女主,比如原著中的廷灿、墨兰以及她母亲林小娘等,都顶着才女之名,搁今天就是所谓的文艺青年,而善良美丽的主角明兰却是写得一笔丑字,也不擅诗词。
可是《知否》中这些才女,却没干什么好事,只是借着诗词抬高自己、迷惑旁人,便于干坏事罢了,至少也是不务正业。作者好像觉得诗词这些东西只是一种感情上的宣泄,是虚伪的、无用的,甚至是祸害,连对文艺青年们的文雅清秀的相貌,也是暗暗贬损。
比如她描写林小娘的外表,就是清雅秀丽,而墨兰,则是一位难得的“清秀佳人”,还有廷灿,外表秀丽脱俗,可是“镇日拿着一卷诗词,不务正业”。平日里我们特别喜欢和赞赏的“清秀”二字,在作者这里倒成了贬义词。
而且,这些文艺青年结局也都不好:林小娘被打死了(书里是相貌毁了、终身幽闭),墨兰自辱清白高嫁侯府,可是后来一辈子痛苦受罪,廷灿则是被诬得了疯病,终生幽闭府里(电视剧里没有这个人物,但是电视剧情节也是作者改编的,与原著可以合起来看),没一个有好结果,作者对这类才女的态度可见一斑。
作者的严嫡庶、轻文艺的思想在作品中是很明显的,在号召平等、文艺盛行的今天,这两点仿佛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相信读者们看了,即使嘴上不说,心里也会对此有所保留,甚至诟病。
也是,现代人都提倡众生平等,连私生子女都有权继承财产,分了嫡庶还能叫平等吗?这难道不是封建糟粕?还有,如今遍地都是文艺青年,可你居然鄙视文艺?岂有此理!
不过,以作者的才华和深度,她这样写一定有她的道理。
除了写得太白、太直接这一点让人有点尴尬之外,其实放在古时候,她这些想法都是天经地义的:哪个朝代不论嫡庶?诗词歌赋之类只是个玩意儿,要登大雅之堂,得有文韬武略、治国理政之才,从来如此,作者只是原样写了出来,表现当时的现实罢了。
嫡庶之争历来是天下动乱的根源之一,皇室是为了夺皇位,平民百姓是为了家庭利益。继承人怎么确定?正如《知否》剧里说的:你说你好,他说他好,好坏标准很难界定,易起争端,但是嫡庶长幼是明摆着的,为了天下太平,分嫡庶是最简明的方法,所以古时的嫡长子继承制是有道理的。虽然可能牺牲一些人,或者造成一些损失,但是为了苍生,一些牺牲是必要的。
其实这种方法放在现在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比如香港富豪霍英东,他就有一些没有名分的老婆和子女,但他严令这些非婚生子女永远不能参与家族事务。当然他会支付费用让他们衣食无忧,除此之外,名分是永远不会有的,家族生意也永远不能掺和。这样做虽然对非婚生子女不太公平,但是霍家江山一直保持稳定,愈来愈欣欣向荣。
无论国家还是家庭,争执都容易造成内斗,陷入分裂,外敌势必乘虚而入,国、家衰亡,生灵涂炭,谁也不想看到这种局面吧?这是一种舍小保大的东方智慧,如果不这样,我们这个民族可能都撑不到今天,早被外族吞并了。
虽然现在没有了一夫多妻制,也没有什么嫡庶问题了,但这个做法仍然是有道理的,需要时仍然是值得参考的。人权、平等是很好,但任何时候生存都是第一要务。当然,如果作者能写得更温情一点就更好了。
其实作者对于庶子女受的委屈是很心疼的,否则她不会把主角明兰写成庶女,也不会花那么长的篇幅描写她受过的伤痛和愤懑不平,更不会写她的聪明美丽、智勇双全和之后的幸福美满。但是嫡庶之分仍是不能改变的、无奈的选择。
另外一点,作者看不上文艺青年这个事,其实也是有道理的。
古时有一个皇帝,他的贵妃擅长琵琶,技艺高超。一次弹奏后,皇帝赞叹不已,便转头问皇后,你咋不会这个?皇后回答,臣妾乃出名门,只知蚕桑耳,哪里学过这个?皇帝觉得有理,便追问贵妃从何处学来,幸好贵妃的琴技是她母亲教的,不然恐怕优点就成了污点,因为在古代,只有欢场女子才学吹拉弹唱这类玩意儿取悦他人。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在古时,生产力水平低下,民生始终是放在首位的,因此男子耕作、女子纺织才是正事,舞文弄墨、琴棋书画之类文艺青年干的事都是不务正业、不事生产,是被人轻视的,甚至是低贱的,连带诗词熏陶出来的所谓清雅气质都不值一哂。
比如《知否》中的墨兰和林小娘、廷灿都是文采出众的清秀佳人,可是却心术不正、结局悲惨,还不如王大娘子傻人有傻福,这些情节就是这一思想的体现。所以,作者站在古人的角度,不喜欢文艺青年也是有道理的,为了弘扬保障民生的主旋律嘛。
其实现在也一样,民生始终是第一位的。虽说当今世界物质极大丰富,好象已不愁吃穿了,但现在的人个个都去追捧艺人明星,或者整天情情爱爱的,人人都去当文艺青年,向往诗和远方,是不是有点主次不分、本末倒置?不少穷人还吃不上饭,尤其这次疫情一来,有多少人失业?难道不应该接着弘扬那支主旋律?
追明星、谈恋爱不是不可以,但要分清主次。生存和发展才是世界的主题,吃饱饭、搞生产才是最重要的,只消耗不产出,大家去喝西北风?
提倡什么不提倡什么,古人是很清楚的,可是现代人都不明白了,也许是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带来的后果吧。
不过《知否》的作者很清楚这一点,她知道什么才值得提倡。
看看主角明兰,她虽然一笔丑字,也从不热衷于吟诗作画,可是却智慧通透,知书达礼,精于针线,长于管家,厨艺精湛,更兼纵横谋划,把握全局,连相貌也是圆润美丽(看看电视剧中的选角就知道作者的眼光,书中的明兰也常常是圆滚滚胖乎乎的),就象盛世的粮仓一样丰满,怪不得她姓盛呢,那才是好妻子的标准。
所以,《知否》作者还是一位唱“主旋律”的歌手呢,她的这一思想也算是对现代人的一种潜在的教育吧。
那咱们应该从中学到什么呢?是不是应该少宣扬情情爱爱,多赞美夫妻恩爱和睦家庭?是不是应该重视生产,少耗费时间追捧明星?是不是应该宣扬以丰为美,少宣扬骨感美人?
严嫡庶为了和平,轻文艺为了民生,不论是保障和平,还是重视民生,都是为了这块土地上的人能长久地、更好地生存下去,从古至今,这都是第一要务。
在《知否》这部作品里,类似的值得品味和深思的内容还有很多,它就象一个宝库,期待我们去发现和开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