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旬的时候副导师和包括我在内的三个学生进行了一次谈话。本来只是一次简单的任务安排,但是一位师兄看任务量有点大,就发表了自己的想法,顺带就聊到了实验室的一些现状和问题。导师关于为什么读博士及其与硕士生本科生区别的言论给我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我们实验室学生项目参与的经历非常少(可能跟项目性质有关),项目和实践的履历有限;而学生之间的研究方向又很独立分散,研究进展较慢,毕业时研究成果也都并不丰硕。这就导致在就业时产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项目经历不丰富,研究成果也一般。导师说实验室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一直在尝试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工程技能,毕竟科研的成果转换为真实的生产力才更有价值和意义。但导师还强调了博士研究生与硕士研究生或工程师的区别。
以一个产品开发为例。产品最初的构想可能来自高层领导或用户需求等,但是一定由高层点头后项目才能开始运行。项目进度由项目经理(中层领导)监督负责,一般会将其划分为不同子项目,而各子项目的具体实施由子项目负责人(下层领导)带队,和普通工程师一起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硕士研究生及本科生很可能扮演的是一名普通工程师的角色(当然也有例外)。普通工程师的主要职责就是按上级要求对产生进行开发改善,并进行汇报。他们不需要思考用户需求,也不用考虑所用软件或算法的原理等(很可能也没时间思考或想不到)。而如果是领导阶层,一般来说博士学位是必须的。因为博士学位意味着你不仅对自己的专业方向已经较熟练的掌握,还表示你相比硕士生而言进行了更加深入透彻的研究和训练,对现有的方法和原理有了进一步创新和拓宽,也就是说明你对人类知识的增长是有贡献的。此时你不仅“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经过博士阶段训练后,不仅你的学术水平会提升一个台阶,更重要的是你的思维方式和学术能力会有质的变化,这才是博士与硕士的真正区别。熟悉掌握一台仪器或一套软件的使用可能需要两个月,但对仪器进行创新性改进或研制新型软件的想法和实现却很少有普通工程师能够完成。并不是他们的智慧或能力不够,只是他们没有经过这种思维与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这并不是两个月能完成的,可能需要三五年博士阶段的磨练。正好昨天看到一段关于硕士与博士论文区别的文字:
硕士论文的目的是为做博士论文练兵。硕士论文最本质的要求是展示自己的掌握程度:你已经完全理解了本领域最新进展,并具备相应的操作水平。并不需要你对本领域的最新知识有所拓展,也不要求发表你的论文。
希望我毕业后也能真正像博士一样思考吧!
月末的时候又突然听到实验室要进行调整的通知。虽然跟学生没有直接的关系,但跟师兄弟闲聊也产生一些感慨。一些平时表现优异突出的老师没有升职,而另一些却突然升到了重要职位。简单分析老师跟大老板之间的关系,难免让人揣测出其中的端倪——升职的大多数似乎都是所谓的“嫡系”。当然,这里可能并不存在站队一说,因为每个人进来的时候队伍就是被分配好的,而且也不存在一山二虎的情况。可是联想到其他企业或单位,站队的情况却很常见,站队的正确与否有时比自身的努力还要重要。古往今来,大到国家政权,小到家庭兄弟,意见分歧和利益冲突形成的党派竞争一直就没有少过。队伍的崛起或崩溃都不是由某个个体所能控制的,作为一个整体的队伍力量才能决定队伍的命运。所谓时势造英雄其实都是英雄造时势。能开创适时的新思想新时代,并引领一个庞大的队伍前行突破的才是真英雄。
印度“国家的父亲”甘地开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新天地;
美国黑人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及其《我有一个梦想》开启了民权运动新篇章;
现代社会中仍不乏开创新时代的教父级人物——乔布斯、扎克伯格、马云等等。
英雄不是人人都有份,但向着英雄学习前进的脚步却不能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