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的生涯课,为了增强学生在课程中的参与性,我会让学生制作一本“心手札”,详细记录每次课上的一些探索活动,还有学生的总结与反思。每次课上都会有手札作业,而且到了期末的时候,手札还能有效检验学生的上课情况。
好吧,作为一名素质类课程的任课教师,我真的是操碎了心。
上次课结束后,我照常给学生安排了制作心手札的作业,并且作为课程福利,我请他们在手札的第一页画一幅自画像,拍成照片发给我,我可以针对学生的绘画来一次分析。想这么做的动机如下:一是想自己练练手,二是想更多地了解学生们,三是想通过绘画做个简单的心理筛查,四是增加课程的神秘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参与度。
于是,从周五开始,我陆续收到了孩子们画的一共143幅画。原本主要想靠这次课程福利练练手的我,在一轮分析结束后,却从中感到隐隐地担忧。
首先,虽然是自画像,我事先也没有要求学生必须要画出全身,但是经过统计,画出完整全身像的画只有16幅,占全部的11.2%,是几项统计数字中比例最低的,有超过一半的同学只是画了一个脑袋连带脖子肩膀。自画像的难度的确很大,因为“我是谁”这个亘古难题让人们在动笔的时候多少感到慌乱,谁都想呈现一个完美的自我,于是就更纠结。但自画像折射着一个人的自我概念,自画像的完整性从一个侧面体现了绘画者对自我的认识程度。我的学生都已经是成年人,绝大多数却仍然没有意识画出一个完整的自我,这不得不引人深思。
其次,因为画全身像的很少,而在半身像中,画手的比例也整体偏低,只有31人画了清晰的手,占31.7%,这其中还有三分之一的人只画了一侧的手。手在绘画中代表着执行力,这跟前期课程调研中,学生们普遍认为自己的“行动力差”现状分析不谋而合,看来在后续的课程设计中,要大力加强执行力的训练。当然,手在人物画中的难度是最大的,不排除个别学生是因为难画才回避画手的原因。
再者,头像画的五官中,被漏画最多的是耳朵。画出耳朵的只有47幅,占31.9%,不足一半。耳朵是人体的听觉器官,用来接收声音信息,与倾听有关,可以反映出对别人观点意见的态度。而漏画耳朵,或者是耳朵藏在头发中,都传达出很少倾听的信号。我的学生已经是“后90后”一代,他们更加关注自我,在课程调研中,也有将近30% 的学生反映有人际交往的困扰。因此,后续的课程要将小组互动与讨论重视起来,发挥好“时间长老”的作用,让大家学会倾听,主动交流。
最后,依恋过去的略多于期待未来的,想象丰富的略多于务实的,这可能与我学生的专业(汉语言文学)以及学生的性别差异有关(师范类院校,女生大大多于男生)。
由此,不免又想多唠叨几句。大学四年,时光易逝,上大学是为了什么?来大学要做什么?我在做职业咨询的时候,经常面对这样的孩子,说自己很迷茫,不知道自己未来要做什么,但是当问到他喜欢做什么,能做什么,有什么特长和优势的时候,他就更迷茫。
大学就学习了,然后谈了场恋爱,好像就这些,也没做什么特别的事。最后学习成中游荡荡,恋爱也无疾而终。没准毕业时家里托托关系能给找个工作,但是自己还有点不甘心。想做点别的,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想不靠家里自己闯荡,其实也没那种勇气。
有多少大学生,迷茫地来到大学,最后迷茫地离开。
我想给你提个建议,那就是行动,从现在开始!
第一步:给自己定个目标,要有可以衡量是否完成的具体指标,和要求完成的时间期限。你感受下“我要减肥”和“一个月内减重5斤”这两个目标,哪个听起来可执行性更强?
第二步:把目标分解成小目标,“一个月减重5斤”,那每周减多少?每天要怎么做?先实现小目标,小目标累积到一定程度,量变引发质变,大目标才能实现。
第三步:把分解到每天要做的事,每天列个清单,分出优先级,重要的事先做。
第四步:如果你的自律性不是很强,就试试用他律吧。比如参加一个减肥团队、夜跑小组等,每天打卡来帮助你战胜拖延;或者找个同伴,让他监督你,再确定一个让你有点痛的惩罚代价,以此增强自己的行动力,比如每周去操场跑步至少5次,每次至少3000米,本周未完成,下周每天早上给监督人买早饭不重样,开动大脑吧,你的点子应该更多才是!
最后,把你的手机时间调快10分钟,开始行动吧!
有的学生和同事在看了我的课程福利分析后说,哇好神奇啊,来给我算一卦!绘画是一种工具,因为画是潜意识的投射,通过绘画分析,可以将人们的内心世界外化成清晰可见的图像,帮助人们释放情绪、认识自我、了解他人、促进沟通、改善人际等。它仅仅是一个工具,要想把它的作用发挥到最大,还需要我们不断地积累和学习。自己要深入学习的东西还有太多,不要偷懒,快快行动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