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一个公司相对容易,但搞懂是不一样的,需要拥有一套系统的认知框架。你要知道你目前不能知道的是什么,要能保持开放的心态。
公司研究的过程中,你一定会发现一些别人不知道的事情,它能帮助你比市场更早地获得信息,关注到一些别人没注意到的趋势,甚至做出一些关键判断。“选择比努力更重要”,那些被忽略掉的信息很可能直接影响你的成败。
公司研究也可以成为你认识世界的一扇门,它结合了宏观、中观和微观,既能帮你理性地判断大趋势,也能培养你以小见大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你看人、看事的眼光都会变得更准。
一、研究公司需要的宏观视野
宏观环境:一个是大的时代背景,你可以把它理解成趋势;另一个是宏观经济环境,你可以把它理解为周期。
知道大的时代背景,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公司的地位和价值。我们常说说的“风口”,其实很大程度上就是大的时代背景。任何行业本质上都是时代的产物,不可避免地要跟时代的大趋势发生关系。任何成功都是时代的成功。
宏观分析的两个窍门:第一,是能找到领先指标,判断这件事未来必然会发生,比如说老龄化,年龄结构就是一个明显的领先指标。第二,是从常识的角度出发,大道至简。比如说人们都希望自己生活质量更高,比如资源会自发向回报高的方向流动,比如科技会不断提升效率,顺应这些方向上的事情,在一个长期维度上就会是大趋势。比如移动互联网的爆发,成长出小米这样的优秀公司,未来智能机相对饱和了,小米还在什么大趋势上?
要关注长期明显的大趋势,积累对这种大趋势的认识,而不是去关注太碎太小的东西。
第二个是理解公司对于宏观经济的敏感度。房地产、汽车、资源品类的企业,都属于周期性行业,对宏观经济特别敏感,会随着宏观经济周期波动而波动。消费品中的必需品对宏观不敏感,非必需品对宏观相对敏感。
二、判断行业发展空间
投资人喜欢用“赛道”这个词来描述一个行业。赛道多宽指的是市场规模,赛道多长指的是行业所处的阶段,赛道是平坦还是崎岖指的是行业的竞争格局。
定义行业:这个行业提供的是怎样的产品,解决了什么问题?回答它就是回答市场在哪里,市场是否有痛点。比如说互联网行业,我们分析一个互联网细分行业的时候,会问自己:它是改造传统行业?替代传统行业?还是创造了新产品?替代关系我们喜欢用渗透率来衡量,比如现在80%看电影的人是通过网络购票的。
供给驱动看产能,需要驱动看天花板。供给创造需求的行业,往往体现出特别强的爆发力,一旦挖掘到合适的需求,就看有多少有效供给,行业前景无限。但需求推动的行业,则要踏踏实实的,根据潜在的需求,来测算行业的天花板。
构建分析框架,找到关键要素
行业空间也就是行业规模,最简单的算法就是销量剩以单价。要找到权威机构的数字,如行业监管机构,有公信力的行业第三方等。
拿电影市场举例:一开始它是典型的供给创造需求。这里的供给是两个层面,一个是硬件层面的银幕数增加,一个是软件层面的高质量内容增加。二者的叠加造成行业的飞速发展,那时观察在建影院数、观察大片上线数量,都算是测算行业规模的领先指标。而到了今天,虽然仍然会有一些火爆的影片激发市场,但电影市场能成长到多大,归根结底取决于有多少人去看电影、以什么样的频次去电影院。所以你更需要关注的,是观影人群和观影习惯的变化。
三、判断行业所处阶段
创新的扩散过程+技术成熟度曲线
一个新事物,当被全市场10%~25%的人接受时,扩散速度会突然加快。在产业上,我们可以根据一种产品的市场渗透率,来判断这个行业处在什么发展阶段,判断它未来是会扩张得更快,还是已经过了最快的那个阶段了。
把两个理解结合起来用:在新技术发展阶段,行业会经历曲折,但经过了了阶段,等到技术成熟,相关产品会慢慢广泛被市场接受,直到市场饱和,再走向衰落。
四、搞懂行业竞争格局
第一,这个市场的规模决定了能吸引多少竞争者,如果现实的竞争激烈程度与此不符,那竞争是不是迟早要来,或者说为什么不来?
第二,这个行业已经进展到了什么阶段,是供不应求,还是供过于求?以及行业是否增速太快,会导致现有的竞争格局不稳定?
第三,这个行业本身的特性,将来更可能向垄断、害羞还是充分竞争的平衡状态演变?
第四,这个行业如果竞争态势已经相对平衡,潜在的打破现有平衡的因素会是什么?
理解产业链博弈:如果某一个环节集中了大量的公司,那通常这个环节竞争激烈、偏同质化,也没有定价权。而如果某人环节对技术、资本或者服务的要求特别高,只有少数几家甚至一家公司能抢占这一环节,那他们所在的环节就特别有议价能力。关键看隹有更多的选择。比如大家经常谈到的产品与渠道,就是产业链博弈的最佳写照。如果能同时兼具产品和渠道,则更有可能打造出更持久的商业模式,比如我们看到美国的几大传媒集团,迪士尼、新闻集团、康卡斯特等。
几个问题:1、它所处的产业链的每个环节是什么;2、每个环节的拥挤程度如何?进一步看,哪个环节更有议价能力;3、相对拥挤,或者说道没有议价能力的产业链环节,提供的产品是否同质化的?
五、认清公司的商业模式
公司创造的价值,最终会以数字的形式体现在公司的收入上,可以去偿试把公司的收入公式写出来,这样就能更清楚它商业模式里核心驱动指标是什么。
大部分行业里,同质化的竞争里,靠的是比拼运营、执行、资本和一点点运气。我们没秘要把每一个公司的成功,都归结于商业模式上的胜利。看似同样的商业模式里,不同公司的战略定位可能会有不同,而且会在以后战略的执行中,放大这种不同。比如携和把在线旅游作为自己的目标市场,去哪儿把目标市场定义在一个相对恒定的东西上----资源,航空动量就这么多,酒店总共就这么多,目标市场恒定,很快就做到了市场老大。
六、找到公司的护城河
护城河的第一要素是无形资产(品牌、专业);第二要素是商业模式的网络效应;第三要素是用户转换的成本;第四要素是提供这个产品的成本。
七、洞察公司的“人”和“制度”
一般而言,二级市场更看重制度,一级市场很看重人的作用。大量的例子表明,在靠人还是靠制度的问题上,新兴的行业和公司,人的作用是举足轻重,而成熟的行业和公司,则更有赖于制度。风投女王徐新的总结:第一,要有杀手的直觉,能看到人家看不到的东西;第二,学习速度要非常快;第三,要有使命愿景价值观;第四,要内心很强大,永不放弃,要够狠。
着重关注:第一,管理层空间是怎么对行业的趋势做出反应的;第二,管理层的基因。一个公司的基因,由管理层的基因所决定的。管理层到底是激进还是沉稳,放眼大局还是关注细节,你都可以从新闻里看出来。重点关注一下管理层言行之间的关系。第三,管理层对风险的预判。看管理层洞察到的风险是否领先于市场,如果是,那这个风险往往就不再是风险。除此之外,赛手的情况还可通过36氪、IT桔子之类的网站,再结合企查查、天眼查之类的工具,去了解公司的股权情况。另个,关于人,还有一个观察的小诀窍,你可以去看这个时代高水平的牛人都往哪个行业、哪个公司去跑,那一定是代表了未来的趋势,至少是中短期趋势。
观察管理制度的两个要点:
公司初创期、商业模式确定后的一段时期内,人的作用都是无限凸显的,而过了这些了从而,一套良好的管理制度,就在赛手这个因素里扮演更重要的作用了。第一是观察一个公司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公司管理经验的最好的凝结,是一个公司的价值观;第二是跟踪公司的人效比,就是每个员工平均为公司带来了多少销售额或者业务量,它的变化趋势侧面反映了公司的组织效率。当然,它默认的使用条件是公司的业务没有发生本质变化。
八、方法论、技巧、心得和原则
1、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第三方研报)。
2、将你的思考建立在不变的事物上。
3、推己及人的方法能帮助我们真正理解一家公司。
培养分析公司基本面的手感,其实最好从你自己的公司和行业开始,因为很多东西的规律是相通的。
4、保持用是最基本的方法找答案
5、尽量不要预设结论
6、有框架的目的是为了打破框架
7、集中精力办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