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二)商道之见小守柔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
这一篇呢,其实可以跟上一篇连起来看。只是老子一来劲,又开始讲一些现代人看不懂的江湖黑话。好吧,我先全文翻译一下:天下万物都有它的本源,大家都以这个本源作为皈依的母体。依靠这个本源,大家可以更真切地认知各种纷繁的形态、现象,而在运作具体项目时,紧紧依托于本源与它所承载的道,就永远不会发生可见的危险。决策时,如果我们坚持凭籍本心,不受外界声色幻象的干扰,不受一时之利的诱惑,自然就不会出现盲动妄动的情形;反之,以战术代替战略,在外界干扰下混乱思绪,自然会做出错误的决策和行动,如此迟早要出大乱子。具有敏锐的觉察能力,是行为者内在明澈的表现;而能柔弱灵动地因应而行,则是行为者真正的强健之处。明辨外在的是非,反馈给明澈的本心,自然能够做出精准的分析与判断,有效避免各种失误与祸患,这就是内在的坚忍与恒常的价值所在。
看到这儿,相信各位就有些明白了。上篇说的是领导人要谨守初心,避免人性的负面干扰,才能实现团队的稳定和事业的健康发展。而这一篇,强调的则是谨守本心,避免负面外在因素的迷惑和干扰,才能在事业推进的过程中做出恰当的战略决策与战术部署。这段话中的“母”,也就是所谓本源,就是要遵循商业的本质规律和初始的战略规划。
比如,做生意就是为了赚钱,这一点相信大家都认同。但是,在哪儿赚钱、怎么赚钱,却是颇有难度的一个决策过程。不少中国企业都出过这种状况,就是陷入“找项目——贷款——扩张——资金链断裂——倒闭”这样一个很相似的大坑。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报道:某家企业在短短几年内,产值上升到多少,利润发展到多少,有了资金底子,企业领导人就把多元化提上议程,打算寻找回报率更高的投资渠道或是项目,一方面是分散风险,另一方面当然是更上一层楼。不过上新项目很容易上瘾,哗啦啦就是三五个,一副打包上市的架势。结果上马一个死一个,大量消耗周转资金,最终连累老本行资金链紧张而清算关门。
作为企业领导人个体,应该说都是精明的。之所以会前赴后继地犯同样的错误,肯定是有深层次原因的。我们知道,企业都是以获取利润最大化为目的,但是在很多行业,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就会出现效率下降,资金周转减速等问题。这是因为原有的运营模式不适应企业扩张后的规模,而市场也出现了新的变化,这是难以避免的。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显然要求新求变,以突破困境。这时候就有两条路可选,一种是内部改革,甚至转型升级,显然,自己给自己动手术绝对是有难度的;第二条路,就是看看外头有什么赚钱的新机会新项目,稳住一头扩张一头,理论上来说当然是难度低风险低。问题是,很多之前一帆风顺而自信心满满的领导人就忘了一句话:隔行如隔山,偏偏之前的成功很容易给领导人留下自己的套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错觉,结果自然是经营不善,亏损完全超出预期,给企业财务状况带来措手不及的打击,接下来,又是一次放弃还是坚持的选择。对于个性往往强悍的企业领导人来说,顺理成章的选择就是加大投入,咬牙死磕。再然后,其中运气不好的一些人就悲剧了……
当然,对于企业领导人来说,很难找到那种一种业态赚一辈子的好事,也不符合向前看的心理预期,因此,不断追求发展壮大,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做出战略抉择,可以说是几乎每位领导人都会不时遇到的状况。那么在这种情形之下,老子特别给出两条建议,那就是“见小曰明,守柔曰强”,也就是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柔性灵动地因应能力。
所谓敏锐的洞察力,也就是对新的业态、新的领域、新的项目,要有重新认知重新剖析的自觉,同时把握其中的商业逻辑、经营要点和风险所在。而柔性灵动地因应能力,指的是企业领导人一定要警惕、排除性格中过于刚愎自用的一面,以谦卑顺势的态度进入新的未知领域。这个柔,一方面体现为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不要因循老经验老办法瞎指挥,另一方面则是在陌生战场上摸着石头顺水行舟,而不是不顾地形、水文,令旗一摆横冲直撞,然后多半就是人仰马翻。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