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周五,离小渡第二次课结束已过去了五天。在这期间,对于这次的作业,总没思路,不知道想写什么,发怵!嗯,那我就决定暂时不动吧,顺应这种状态,灵感来了,再动也不迟。就像找一个东西找不到时,我不会继续,没准有一天,它就出来了。
今晚,刚刚好。
说起写作,小学五年级时,有一次写了一篇文章,我表姐(语文功底比我好)评价说“干巴巴的,无味”。我听了后很不爽,也反驳她,再加上后来老师点评“优”,让我更有了反驳她的理由,“看,我们老师都认为是优”!想想当时那嘚瑟劲,就觉得好笑。如果现在来读,确实“干巴巴的,无味”。后来,随着积累的多了,写作水平也提升了,各种句式、引用信手拈来(夸张了),有几次的作文还被列入“范文”。心里美滋滋的。
那之后为什么不敢写了呢?明明有“自信”的人,怎么越发的退缩了呢?
首先,意识上的不重视。我初中的数学老师说过“会写(编)的人,发展会更快一些”,当时不以为意,并不觉得“会写”有多么重要。看,有这么通透的老师的指引,却白白浪费了那么多的时间。其实也应了那句话“体验到的、感悟到的,才是自己的”。中间走了那么多的弯路,其实也是在增加其他的体验,丰富了生活,也挺好!现在,遇到韦老师,得到了他的箴言,幸运之至,感激之至!意识上终于重视起来了!
其次,我感觉自己的思维受限了,大脑运转速度减慢,阅读时不能做到快速的浏览,瞬时记忆好像出现了问题。想想高中锤炼般的学习生活,虽很充实,但也在不断的打击我的自信心,暴露我的脆弱,引发我的焦虑感。为了缓解这种焦虑,我用到了“想象”(不可取)。后来,在大学里,经过了几次写作,好像没有被看见;写的过程,也很难,明明想写哪些,提纲都列好了,结果写得过程中不知道怎么写了;再加上表姐的那句话也成为了“消极暗示”,影响了我,就不想写了。
最后一个原因,迷上了小说,看着他人的小说,来欣赏、分析他人的作品,把自己的好多时间拿来与它们相处,自在。写不出来了,就更不想花时间在“写”上面,而更愿意与自己相处。
那么,现在呢?之前韦老师有个“写字决”计划,当时感觉这个计划挺好,但是还是不想写。从根本上说,是自己还是没有太过重视,没有理解到“写”与自我成长的关系。这一次,因为小宝的出现,才让我真正意识到“自我成长”了,小宝才会跟着受益,才不辜负小宝选择我。也因为韦老师的大爱、付出,更因为我自身的需求!“一切都是最美的安排”,契机未到,强求无用;契机来临,紧紧抓住!
韦老师说,写作,首先克服心理关,不怕,不怵;其次行动起来,字数上,由短而长,内容上,随自己,不局限;最后习惯成自然。写着写着就自信了,写着写着水平就高了,写着写着路就宽了!对呀,脑袋不用,只等生锈。不给自己设限,自由发挥,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从韦老师的传奇经历中,就可以领悟到积累的重要性,行动的重要性,投入的重要性……
“写”的作用,不仅仅是这样,也是一种输出。能把所学所感写出来,惠及他人,也是功德一件!按照韦老师的说法输出就是“向外掏”。掏得越多,领悟得才越多,收获越多!《想和做》这篇文章中就明确提出来了“只想不做乃空想,只做不想为死做”,唯有把二者结合,才能更好的发展,这不就是韦老师提出的“知行合一”吗?我们既要领悟知识,理解知识的内涵,也要将知识应用于实际。我正走在这条路上!
“向外掏”的形式很多,写作、讲课、分享、表达等等。纵观之前的实践,涉及到讲座、带团体、分享表达、社会服务,不算多,也不算少,仍需继续。输出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那就从“写作”开始吧!相信,不虚此行!
蔡梦莹
202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