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多多少少都有过“自卑”的经历。
要么嫌弃自己的身材不够好,要么觉得自己的学历不够高,要么抱怨自己钱赚的少,要么觉得自己能力有限、无法胜任某些工作,要么感觉自己性格不够讨人喜欢。
无论是外在条件,还是内在脾性,人们总是能够找到“不满意”、“不如别人”的地方。
不仅仅是普通人,即使是高高在上的名人明星,也都曾自卑过。
比如,现在炒的火热的电视剧《都挺好》里的姚晨,在没有大红大紫之前,她也一直为自己的“大嘴”而感到自卑。
也许人们看到的那些光彩熠熠的白天鹅,都曾有过一段“丑小鸭”的经历,都曾为自己身上的某一个或某一些“缺陷”而感到深深的自卑。
但自卑就是不好的吗?自卑到底是一个人超越自我的阻力,还是动力?
心理学家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这本书里,细致地讨论了自卑这个问题。
他指出,“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发现,我们自己所处的地位是我们希望加以改进的。”
一、自卑普遍存在,自卑是力量所在
想要真正了解自卑,我们需要知道,究竟什么是“自卑”。
阿德勒在书里给自卑下了一个定义:“当个人面对一个他无法应付的问题时,他表示他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此时出现的情绪便是自卑情绪。”
自卑情绪本质上就是一种自我否定,当这种自我否定多了,很容易演变成“自卑情结”。
“自卑情结”跟“习得性无助”有些相似。
意思是说,当一个人在面对困境的时候,习惯性地否定自己的能力,都还没做出任何尝试,或者即使周围有可以利用的资源或人脉,他们也仍然坚信问题无法解决的那种顽固不化的消极心态。
用一个经典的句式表达就是:“没办法,我就是自卑,天生的,改不了,这都是命,也只能这样了。”
阿德勒一针见血地指出,所有的神经症患者都有自卑情结。
神经症患者过于悲观消极的认知模式,决定了他们的心理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问题,就如同一个人长时间生活在阴暗潮湿的房间里,迟早会生病一样。
自卑情结显然是不好的,但对于自卑情绪,阿德勒的态度是中立的。
阿德勒认为,几乎所有的人都不可避免地有自卑情绪,因为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点,并且无论你多么优秀,这世界上总有比你更厉害的。
只不过,每个人表现自卑的方式不一样。
阿德勒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
三个小朋友去动物园看狮子,第一个孩子躲在妈妈后面,不敢向前一步,并嘟囔着要回家;第二个孩子嘴里说“不怕”,但身体却在发抖;第三个孩子,不仅说“不怕”,还恶狠狠地向狮子吐口水。
其实这三个孩子都害怕、都自卑,但表现形式不一样。
讽刺的是,那些越是自负、自大、傲慢的人,他们内心的自卑感可能越强。
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想要通过这种让自己“看上去很强”的方式,来掩盖内心的自卑感。
但实际上呢?都是“外强中干”,经不起质疑和推敲,就好像一个太矮的人觉得自己掂着脚走路,才能让自己显得很高一样。
阿德勒也就此说了一句令人醍醐灌顶的话:“人们总是忙着做虚假的战斗,对真正的生命问题却假装视而不见,他们总是让自己“感觉自己很强大”,而不是让自己“真的很强大”。
自卑在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里是一个核心概念,阿德勒认为,自卑虽然让人痛苦,但它也是人们前进的动力源。正是为了补偿这种“自卑感”,人类才选择不断超越自己。
二、所有人心底共有的渴望都是优越感
人人都不想要自卑感,人人都想要一种凌驾于他人之上的优越感。
跟自卑感一样,每个人表现优越的方式也不尽相同。
比如,有些人通过“宅”来获得优越感。
他们觉得外面的世界太“复杂”,太“危险”,相反,一个人呆在家里,可以想干什么干什么,既不用应付任何人际关系,也不用面对任何可能的失败。
这种自我感觉良好的“独处”心态,让他们维持着一种虚假的“优越感”,以此来掩盖了内心真正的无力感。
阿德勒指出,很多神经症患者都会限制自己的活动范围,限制自己和外界的接触。
他们的神经很敏感,内心很自卑,只有呆在自己熟悉的环境里和舒适圈里,才能让他们获得安全和平静。
再比如,在恋爱关系中,有些人明明知道对方喜欢自己,却不敢勇敢踏出去一步。
他们中的某些人,其实是在保护自己不去恋爱。他们认为,爱上别人,就会受制于他人,就会变得弱小,甚至可能受伤,而这些潜在的“危险”会让他们感到“自卑”。
他们优越的目标是,不能软弱,不能暴露自己的弱小,所以当他们感觉自己有爱上他人的危险时,他们要么逃避、要么嘲笑戏弄对方,以此来摆脱这种弱小感。
在亲子关系中,青少年的反叛行为从某种程度上,也是在追求一种优越感。
阿德勒在书里举了一个例子。
一个16的女孩喜欢偷东西,常常夜不归宿,跟一些不务正业的人混在一起。
阿德勒了解后发现,这个女孩的父母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离异了,妈妈对她漠不关心、不管不顾,还喜欢对她指指点点、呵斥责备。
为了报复妈妈,宣泄心中的怨恨,她就通过这些让妈妈生气的 “叛逆”行为,来表现一种强大感,意思是说“你是我妈又怎样,照样管不住我。”
人人都在追求优越感,但并不是每个人在追求优越感的过程中跑对了方向。
三、如何克服自卑,超越自我,过上真正有意义的生活?
那究竟怎样才是正确的“超越自我”的路呢?我们到底需要怎样做,才能真正克服自卑,达成自己想要的目标,过上自己真正想过的人生呢?
1、积极开展合作关系
阿德勒在全书中,都十分强调“合作”和“连接”的重要性。
他指出,生命中的一切问题无非就是职业问题、同伴问题和两性问题,说白了,一个人的一生,如果处理好了职场关系、朋友关系和伴侣关系,那他的一生就会非常圆满。
可见,生活中的一切烦恼,归根结底还是人际关系的烦恼。
阿德勒甚至断言,那些神经症患者、精神病罪犯、酒鬼、问题儿童、自杀者都是因为在处理职场、友谊和伴侣问题时,不知道如何合作或者对合作缺乏信心,而走入“歧途”的。
所以,想要克服自卑,超越自我,我们要尝试多向外走,多建立强有力的社会连接。
倘若一个人切断与他人的联系和互动,他其实就是在遏制自己的生命生长,因为一个健全人格的发展必然需要外界的协同作用。
就像一颗种子在长成参天大树的过程中,无论它多么坚忍不拔,如果没有雨水、阳光、大自然的滋养,它也很难存活下来。
2、摆正并认清自己的目标
在很大程度上,目标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而不是行为决定目标。
这就意味着,想要彻底改变一个行为,那么可以从改变目标入手。
比如,一个人老是头疼,但去检查,身体又没什么毛病,那么这个头疼很有可能是心理因素的问题。
也许通过头疼,他可以不用应酬、不用见客户、不用见任何不想见的人,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家人和朋友的关心和照顾,头疼可以帮助他逃避很多问题,还不用受到任何指责,甚至能够帮助他掌控他人。
如果他能够从头疼这件事里一直获得好处,那么头疼这个毛病就很难改变。
如果他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不去摆正并认清自己的目标,那么他将继续之前的行为,这样就根本谈不上超越自己。
3、以积极的视角去解读“经历”
一个人如何解读意义,将影响着他的行为和命运。
就拿阿德勒本人的经历来说吧,他从小就是个病秧子,经常得病,还差点因为肺炎死掉,而且他其貌不扬、个子矮小,身体还有个很大的缺陷,从小就驼背、行动不便。
不仅如此,他的学习成绩也不好,经常班上倒数。
这样一个在常人眼中“一出生就命不好”的人,最终却克服了自卑,超越了自我,成为了与弗洛伊德齐名的伟大的心理学家。
可以说,阿德勒本人就是个体心理学的代言人。他通过自身经历说明 ,每个人不论遭遇什么,都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写命运,实现自我。
但这种“自我实现的预言”需要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我们能够对遭遇进行积极的、创造性的解读,这种解读能够推动我们前进,而不是让我们深陷在永无休止的自怨自艾中。
阿德勒想要告诉我们,我们所经历的并非事件本身,而是世界对人的意义。我们是选择继续自卑,还是选择超越自己,取决于我们的目标和态度。
我们更多的不是活在客观世界里,而是我们自己缔造的主观世界里;客观世界是很难改变的,但主观世界却是我们自己选择的。
可以说,道理都懂,但真正做到的却少之又少,这或许就是“超越”的难度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