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想史研究专家蔡尚思曾经说过:事在人为:一年可以等于二年、三年,例如每天用十七、八小时读书;反之,二、三年也可以等于一年,甚至比一年还少,例如每天只用五六小时以下读书,我决心每天用十六到十八小时翻阅中国历代文集。
哲学讲究透过现象看本质,且先不说能不能做到,每天用十七、八小时去读书,就真的可以快速成长,取得成功吗?
在成年的世界里,读书这件事情或多或少会带有目的性,有时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有时为了提升工作能力,有时想要从书中获得灵感,等等。但是,有时候我们明明读了很多书,却还是没有彻底掌握书中的内容;有了新的灵感和见解,也没有马上付诸行动。读书是需要投入时间和金钱的,没有给自己带来改变的读书实在是一种浪费。
“缓速读法”的研发者——大岩俊之,偶然在一本书中看到“成功人士皆为读书家”,此时此刻,他天真的认为即使无法立刻创业成功,只要模仿成功人士的做法,总有一天也会创业成功,一年下来也能读300多本书。然而大岩俊之,从他决定要创业,到最后实际真正创业,前后花了5年时间。他用自己的亲身实际经验写在了《实用性阅读指南,把读到的知识转化成能力》,用实际经验告诉我们,怎么把读到的知识转化为成长的能力。
在《实用性阅读指南》这本书中,作者给我们介绍了在读一本书的时候,如何把读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帮助我们快速的成长。可以分为三步走:
首先是如何提升读书的效率:现在社会飞速发展,讲求投入产出比,讲求工作效率,单位时间的效率等等,殊不知,读书也要讲求效率。所以《实用性阅读指南》第一部分就告诉我们,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提升读书的效率。
其次是如何牢记读到的内容:根据艾宾浩斯记忆曲线,对于刚刚记住的内容,美国多久,大脑就开始快速遗忘。20分钟过后,遗忘42%;1小时后遗忘56%;1天过后,甚至会忘记74%的信息。如果不主动记忆,只消1天就会忘记大部分内容,那么我们该如何牢记读到的内容呢?
第三是如何将书中内容付诸行动:听过很多道理为什么还是过不好这一生,看了那么场的维密秀,为什么还是无法登台走秀?比如你想创业,也读了创业的书籍,但是为什么三年、五年、甚至十年之后,还是无法实现创业的梦想。读书不仅要保证数量,更重要的时候要把读到的知识转化为成长的能力。
《实用性阅读指南》这本书中,介绍了制作读书思维导图的方法;
方法一:可以按照这本书的基本信息,阅读的目的,在书中找到的答案,自己的感悟总结来做思维导图,根据这个方法,我制作了《实用性阅读指南》的思维导图:
方法二:按照顺序总结一本书的章节、标题、小标题(粗体字),根据这个方法,我制作了《实用性阅读指南》的思维导图(章节版)
方法三:按照顺序整理书中自己感觉重要的部分,根据这个方法,我制作了《实用性阅读指南》的思维导图(要点版)
本田直之先生所著《杠杆阅读术》一书中提到:“一本书里的重要内容占20%,再从其中抽取80%后所提炼的要点只占16%。如果是200页的书,就只有32页是关键内容。”
在《实用性阅读指南》这本书也提到了阅读界的二八定律,“全书最重要的20%,占有80%的内容”,但是在使用这个定律的前提是一定要先确定自己的阅读目的,然后有重点的去寻找答案。
我当时拿到这本书第一反应就是想看怎么根据自己读的知识转化为行动,因此我就跳读到了第四个章节:如何将书中内容付诸行动;看完之后,然后也就明白了读书转化成行动的几个步骤:设定目标、明确差距、制定计划、付出行动、他人监督。
在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在读书时要运用二八定律,一定是要根据自己的阅读目的,找出对自己有用的20%,而不是作者认为的20%。例如:对于我来说,我重点是想了解将书中内容付诸行动的步骤,把这部分就是针对我的20%;如果你想知道怎么制作思维导图,那第三章就是针对你的20%。
《实用性阅读指南》中有一句话特别喜欢“成功人士都是读书家”,的确,想要成功,一定离不开大量的阅读,知识的输入;但是大量的阅读却不加思考,读完了,就是结束了,这样真的会帮助我们成长吗?就像听了那么多的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而在实践这个方面,作者给我们树立一个好榜样。
儒学集大成者朱熹说过“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读书的意义,不在于我们每天花了多长时间读了多少本书,而在于我们阅读之后的思考、内化、行动。在这个过程中,有艰辛,有孤独,有落寞,正如《少有人走的路》中所说:“无论是思考还是行动,你都离不开勇敢、进取和独立的精神。”但是只要不断坚持,不断修炼,读书,一定会成为我们成长路上的幸运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