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汇沙小是一所新建公办学校。2014年独立办学两年来,学校提出了“融知汇行 养正涵能”的办学理念和“雅正包容 开放创新”的学校文化精神,确立了“培养世界眼光、中国情怀、知行合一、雅正创新的融汇学子”的育人目标。
2016年9月,学校办学规模达5个年级,23个教学班,学生1073人,教师59人。全校教师本科学历达100%,其中研究生学历3人。
教师队伍一方面学历层次普遍较高,另一方面年轻化特征十分突出(平均年龄仅约23岁),随之而来的是教育教学经验的普遍缺乏,每年一茬一茬的“生米”与“夹生饭”混合,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显得不够成熟。这就倒逼着学校思考:如何让一批接一批的新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快速成长?
近两,学校在完善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不断建立和改进学校教科研制度,以科研引领每一个教师专业发展,形成了集群成长的力量。
一、以科研为龙头,全方位开展课题研究
独立办学两年来,学校课程中心相继组织申报了20余项市、区级科研课题。至2016年9月,学校课程中心成功申报1项重庆市重点有经费的规划课题《嵌入教师日常工作情景的校本研修实践研究》;1项重庆市教师教育学会课题《嵌入日常教学的教师专业发展方式研究》;20项区级教师成长课题; 1项区级德育专项课题。教师成长课题数量连续两年成为全区之冠。课题研究内容涵盖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层面。
到目前,全校59名教师都被卷入到科研课题研究中,学校形成了“静悄悄的研究型学习组织”。大多数老师经历了或正在经历着“不会研究、被动研究到会研究、主动研究”的过程。教师的教育理念进一步得到提升,涌现出一批有思想的青年教师,他们能从理论的高度分析研究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困难和问题,从而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逐步向研究型教师转化。学校教育科研的浓厚氛围进一步形成,教师参与热情不断高涨。
2016年7月,2015年申报立项的8个教师成长课题顺利结题。王立老师的《融汇朝会短课的设计与实施》、朱曼曼老师的《新建小学校门口的安全隐患问题研究》、吴楠老师的《小学中段英语开放式小组合作作业设计初探》等教师成长课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课题的研究过程推动了学校各方面工作,促进了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他们也成为了学校涌现的第一批科研先进个人。
二、以研修组织重建为突破口,激活教师研修文化
学校层面最普遍的教师研修形式是教研组活动。但是正像北大陈向明教授所指出的那样,很多教研组活动都已成为应付上级规定的摆设,校本研修也面临变成一种“硬造的文化”的危险。在行政管理体制下,教师研修对教师内在需求、学习动机缺乏足够关注,教师处于被动发展的状态。因此,我们认为在一所新建学校着力进行教研组文化建设,让教师依托教研组的团队力量实现自身发展很有必要。因此,我校努力将课题研究嵌入到教师们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使教育科研与教师日常工作融为一体,产生助推教师专业发展的融合力量。
具体做法如下:
(一)成立“三人行”研修小组。在常规教研组结构的基础上,我们组建了“三人行”互帮互助学习小组。即以年级和学科为单位,三名教师为一组,抱团发展,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三个不同年级的同学科或跨学科教师进行组合,其中一名有经验的教师带领两个年轻教师,在开展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发现问题,组织讨论,形成研究的课题。然后又在日常反复的尝试实践中去解决问题。“‘三人行’同伴互助”既避免了研究团队因成员过多造成的“和而不作”“和而滥作”的低效现象,又使不同研究能力的教师在团队研究中优势互补。异质的“三人行”组和同质的“教研组”两个组织把每一位教师卷入其中,共同成长。
(二)“小组教研”与“大组教研”连环开展。综合学科每周均进行小组教研活动和大组教研活动。小组教研以学科为单位,时间各不相同,各学科结合区进修学院教研员的安排进行小组内学科的教研,有主题有目标地进行理论、实践的学习和讨论。学校大组教研活动时间固定在每周四上午第一节课,已形成常规。主要形式是先由各小组进行汇报交流再就共性问题展开讨论,帮助综合组的老师们从全方位得到提高。这种研修方式逐渐改变了教师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他们不再是单打独斗的闷头教书,而是左顾右盼目光开阔地渐渐走向教学研究的开阔地。
(三)让学习与反思融入教师日常工作。一是开展“每月一反思”。定材料、定内容,工整手写于教师手册,交校级领导批改学习。二是鼓励教师多读书。学校开具书单,给老师们进行阅读指引,创造更多的读书空间。三是合理运用考核杠杆。公开绩效考核方案,定期开展师德民主评议,举行“班级成长秀”,使其成为展示每个孩子成长的舞台,成为展示每位教师的成长轨迹,成为展示每个班级特色的窗口。活动中采取学生评教、家长评教的措施,及时反馈教师教育教学情况。学期末的综合学科素质测评中,向学生问询教师的上课情况,杜绝一切有违师德要求的行为。
三、以培训为推手,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为了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学校不断丰富、拓展科研培训的内容和渠道,搭建各种平台,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开展旨在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培训活动。
(一)开展“专家会诊”式培训。每周一下午统一的“理论学习”时间,学校邀请专家老师到校指导,全校教师共聚一堂,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坐在一起,有关于“卓越课堂”建设的理论学习,有关于班主任管理的经验分享,有关于白板教学的实践操作,有关于论文写作的专业指导。定点定内容的理论学习为新教师成长提供基石。
(二)举办“融汇论坛”和“融汇讲堂”。“融汇论坛”让老师们针对专业发展相关问题,进行讨论、质疑、碰撞。“卓越课堂的思考与反思”成为谈论的焦点。每周四下午政治学习时开展一次“融汇讲堂”,请一位老师上台做十分钟的经验交流,其余老师们质疑或点评,以教师自己做主讲人的方式将培训学习的内动力充分激发出来。
(三)积极争取区进修学院教研员对各教研组的专业引领。正因为学校教师队伍普遍年轻,专业指导力量不足,因此近两年来除接受集体视导外,我们还分别邀请到了区教师进修学院所有小学教研员来校指导,有的还来过多次。在将专家“请进来”的同时,也让一部分老师走出去,参加沙小以及校际共同体组织的各种活动。
通过科研引领、教研带动,以及对教师课程执行能力的培养,整体提升了教师科研素养和教学能力。尤其是在2014-2015学年和2015-2016学年区级学本课堂公开课展评活动中,学校先后有8名年轻教师在反复磨练中得到了长足进步。刚入职三个月的郑彬洁老师、唐美迪老师、黄仁风老师顺利通过了区级展评课考核,其中,黄仁风老师在展评中获得优秀。朱璐老师和郑彬洁老师分别取得了全国白板课和“一师一优课”一、二等奖的优秀成绩。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充分挖掘本校教育教学资源,不断探索教育科研的新途径,开展丰富多彩的教科研活动,增强教育科研的实效性,使教育科研成为我校课程改革实践中的一道靓丽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