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阳光洒在沙发上的闲暇上午,小A泪流满面独自坐在桔红色的沙发里,蜷缩着半个身子陷入剧烈的孤独中。记不清楚一个人这样的日子过了有多久,一年、两年、三年....好像无休止,没有尽头。她真的害怕了,害怕被永远的隔离在这孤单中,隔离在只有一个人的世界里。房间里安静得可怕,没有一丝声音,小A感觉到连呼吸声都越来越弱、越来越弱了。她抓起手机,她需要一个出口。
朋友很快回短信了,那条信息犹如一位英雄拿着他的弓箭挽救了少女的生命。朋友说:“这个我本来是不存在的,因为你看见了所以我就存在了。也就是说如果地球上只有一个人,没有其他人存在的话你是看不到自己的。我是从你的眼睛里看到了我,才知道我的存在。”
读完信息,小A情不自禁泪水涟涟,心思敏捷的她怎会不知道朋友的心意,她双手合十表示感谢。小A的痛,正是“不被看见”之痛。每一个个体都需要被确认“我”的存在,我知道我存在我才能活。而“不被看见”的人都去了哪里?小A不知道,但是前一秒的她在阴影里挣扎,直到朋友提醒了她,小A才发觉窗外蓝天白云、海阔天空。因为她被朋友看见了,不,更确切的说,是她看见了自己。
小A继续看向自己,她看见了一个孤寂的孩子渴望温暖和爱,她看见了她的小时候就是这么孤单,身旁的人不知在何处。她看见了爸爸妈妈从来没有关注过她的心情和感受,从来没有问过她:“孩子,你是否开心快乐?孩子,你是什么心情?孩子,妈妈理解你的感受。”她看到的只有爸妈眼中的好孩子和“坏”孩子、爸妈眼中的喜欢的孩子和不喜欢的孩子、他们接受的孩子和不接受的孩子。小A忍不住哭了出来,她从来没有被父母真正看见过一个真实的、完整的,既有阳光也有阴影的她。她从来不曾被看见,被看见的只是一个被迫扮演某个角色的小A,又或许是他人主观评判的小A,又或许.....,她不知道,因为她也不曾好好的、真真实实的看过自己。
小A继续看向自己、深深地看。突然她笑了,她分明看见孤单、悲伤的下面就是温暖和爱,不需要外面输入,温暖和爱一直都在,在她的最深处,只是被孤单和悲伤悄悄的掩盖了。而孤单悲伤的感觉是那么不舒服不想要不愿意有,所以在一次次逃避和借助各种手段(看手机、看书、吃零食、看电视剧等)转移的过程中错过了看到他们的机会。看到这里,小A明白了,孤单是她的、悲伤是她的,温暖和爱也是她的。他们都存在,只是她从来不愿意静下来和孤单悲伤处一处,所以他们总是来找她,所以温暖和爱总觉不够。就像一个孩子,假如孤单悲伤代表的是“坏”孩子,温暖和爱是好孩子,他们都需要被看见和接纳。否则,“坏”孩子会长长久久找上你,为的只是你用心看他一眼,接纳并且用拥抱融化他。
小A和朋友继续聊着。
“我是个怎样的存在?是通过你对我的态度让我知道我是什么样子。”
“为什么说0-6岁孩子的自我建立那么重要,养育他的人能量如此重要?因为你是怎么样看到孩子,会让他知道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
这让小A想起了课堂上一位母亲问老师:“老师,我的孩子5岁,性格内向,不爱和小朋友玩,还很自私小气。我该怎么办?”老师很不客气回答道:“最好的办法就是再生一个,放弃这孩子,孩子在你眼中全是不好,全是负面,没有一个优点,那不如换一个。”
家长看见的孩子未必是真相,因为家长们喜欢戴着有色眼镜看,看的过程中,已经加上自己的立场、评判、经验、期望和情绪。真正看见的其实是自己预设好的投影,而不是一个拥有情感和独立思想的真实孩子的模样。
没有被看见的孩子会怎样?有些孩子长长久久制造一些状况让家长操心,或者成为家长不想要的样子。或许这背后是一声撕心裂肺的呐喊:看看我、看看我,这个也是我,不被你看见和接纳的我,你怎么还没看见,我这样活着只是为了让你看见我啊。
家长们,首先我们是一个人,孩子是一个人,是人就有阳光和阴影两面。假如你只允许前者存在,那么后者安于何处?作为成年人,你不认为你看向孩子的这种眼光首先就是阴暗的,用阴暗的眼睛看孩子,看到的当然是一个所谓的”有问题”的“坏”孩子。
去到现实生活中看看,去看一下,我们有多么渴望被他人看见。我们努力考好的大学,工作以后想方设法成为那个被看见的人。我们迷恋恋爱时“你的眼里只有我”,而这种感觉当我们还是婴儿的时候,也曾经享受过。
去看一下,很多人把事业做大的背后,买豪车豪宅的背后,穿金戴银背名牌包包的背后有没有一份深深的渴望:渴望被看见。包括伴侣吵架,家人吵架的时候,那个背后到底是怎样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对方渴望得到我的尊重,我也渴望得到对方的尊重,不被尊重的底层那份恐惧和不安是一样的。那就是你没有看到我的价值,没有看到我的需要,“被看见”是一份深深的内在心理需求。
想到这里,小A整个人明朗了。自己常常会出现“身体软软的无力感”,这份无力感,其根源是没有被一双温暖有爱阳光明媚充满力量的眼睛长久地凝视过。人原来是因“看见”而存在,被“看见”激发活力。那么从今往后,自己会用温暖而有力的眼眸看见自己,也看见别人。即使外面不曾有一双眼睛真正凝视自己也不要紧,最重要的是自己的眼睛是否看得见自己。
看见一个生命的真实情感,是慈悲也是爱。
更多心理学专业文章请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