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记得
我们相遇在那个秋天
转眼间
离别的心却沉甸甸
历经30多年岁月洗礼
风带走了思念
雨打湿了相片
她却迎来了新的蜕变
2016年6月4日,我没有选择走新的环路,没有走高架桥,而是选择了几年前几乎每天都必走的路,经过广场、五一东街、火车站,爬上了黑土巷的那道坡,路还是那么的堵,周边的小店都已换了不知多少次门脸,但还是那么的熟悉。跟随者619的脚步,来到了我学习生活了3年的地方,一切都是那么的熟悉,一切又都是那么的陌生,只是她在这一天迎来了她作为学校角色的最后一次绽放。红色的拱门又一次出现在五龙口街118号,这个承载梦想的地方,只不过这次上边写的是“‘时光不老,我们不散’——华北广电校友开放日”,现场人流攒动,认识的不认识的,有从西藏赶来的、有从广州飞来的、有坐三十多个小时的硬座从东北赶来的。而议论最多的还是,最后一次了,最后一眼了,我来送你最后一程。在细雨中,为了不舍的情怀和那曾经拥有的岁月,为了向梦起步的知识殿堂来一次深情的告别。
未来就像是天空中一朵飘忽不定的云彩,而我们,从毕业那一天起,便开始了漫长的追逐云彩的旅程,明天是美好的,路途就可能是崎岖的,但无论如何,我们都有一份弥足珍贵的回忆,一种割舍不掉的友情,一段终生难忘的经历。
那些荒唐的,搞笑的,忧郁的,飞扬的,愤怒的,喜悦的,无比快乐的时光一去不返,而那种放肆的幸福我想以后也不会再有了。我会用心记住你们每个人的样子,记得那青春的容颜,因为那里有我生命中最美好的回忆和永恒的怀念。
再见了,华广,我们呆过的这个屋子,也将成为我们的历史。而一切的回忆也会随着岁月的流逝变成脑海里泛黄的书签。下一站,不知道还会有什么样风景。
校门口,熟悉的样子,制作系、编播系、艺术设计和动画系系、管理系,还是那样的接待处,只不过现在已经物是人非了,都在那排队等着领取万科提供的那一件纪念T恤了。
沿着制作中心、图书馆、食堂、宿舍这条路一直走下来,看到一批批学友造访,一幅幅展板前留下了大家的身影,在照片墙上寻找当年的身影,回忆在这里串联起了那段青春所有的点点滴滴。其实,你便是那走着,笑着,奋斗着的画中人,正伴着老华广坚实而有力的步调,披荆斩棘,昂首向前!
一场大雨告别了我的青春岁月,就像那三年里的每一天一样,我沿着再熟悉不过的路线走出公寓的大门,当我的脚步跨出门槛的一刹那,我将不再是这里的一员。“拜拜,我走了”,告别了我曾经三年的大学生活,离开了这一片留下我青春与热血的土地。
华广,一座孕育了无数广播电视媒体人才的摇篮,若大的校园里,曾有过多少青春梦想从这里生化,有多少动人的故事回味无穷,又有多少你我他的情谊从这里延伸。一代又一代的学子走过,不变的是当年种下它们时,耿耿可见的专心。
传承和发展,一定程度上是矛盾的,只有传承才能谈发展,在这片青春的土地上,母校迎来了她新的蜕变,迎来她的新主人,我们的对她的感情也将全部封存在我们记忆的保险箱里,接下来将由她的新主人来负责她的传承与发展。
万科,作为华广的新主人,我也不得不感谢你,让我的母校,我的青春有了一个值得托付的地方,也感谢你为所有华广学子做的这些本不属于一个房地产商做的事情,感谢你能钢筋水泥的丛林里,还为我们保存这一份青春的温度。也祝一切安好!明天,这里又会竖起更具朝气的楼宇,又会生出更为明丽的花木。
紫院,作为华广旧址上重新升起的一个名字,以文脉传承,精雕细琢,续写老华广的匠人精神。迎朝晖,携书册,分花柳,过小桥。遥遥的书声琅琅,清和成卷。
闻得紫院开放,为追寻那份记忆,匆匆而至,上午9时,紫院门前热闹非常,迎泽之东,华广故址之上,鼓乐齐鸣,售楼处前,一池清水透澈见底,不远处有一墙壁,上面画有连绵的群山,以三晋文化脉络绵延为基,以土地传承为使命。
曾经的华广,今日的万科,是这片土地转型的首次亮相。击缶、诵读、开门,这样的仪式感,正是万科对华广这片土地的致敬。“紫院门开,紫气东来”一声高喊响彻云霄,紫院大门缓缓打开,也意味着紫院园林示范区将面向全城开放,我们曾经的这片热土正式完成教书育人的使命,走向文脉沿袭,文脉传承之路。
今天的开放式上,看到万科对这片土地的精心打磨,至此,华广将在这片土地上画下一个大大的句号,从此,我们告别了一段纯真的青春,一段年少轻狂的岁月,一个充满幻想的时代……
相处三年
感悟一生
唯有对你的感情不变
深夜
幽寂而又缠绵
细雨丝丝
淋湿了容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