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我国传统的三大节日之一,也是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节日,也就是老百姓口中的“过年”。
小时候的年
小时候我和其他小伙伴一样,是最盼望过年的,有三个原因,一个是可以吃顿好的、一个是可以和小伙伴们一起无拘无束的玩、还有就是可以去姥姥家走亲戚拜年,得到一点压岁钱。
我们家里条件差不多是村里最差的,自打我记事起,平常就没有怎么穿过新衣服、更别说吃到现在小孩子们常吃的零食了,过年的时候,就是盼望来个亲戚,母亲可以做顿“大餐”招待一下,当然我们小孩子也是可以跟着沾光的,说是“大餐”,实际上桌子上也没有几个菜,不过在当时的我看来,已经是心满意足了,毕竟比平常多好几个呢,等亲戚走后,便迫不及待的打开亲戚捎来的“点心盒”,还没等拆开,母亲便说,还是别吃了吧,等我们走亲的时候带着,也可以少花点钱,可那“点心盒”对我们小孩子来说是相当有吸引力的,就像现在的孩子们玩手机一样,我和弟弟眼巴巴的瞅着“点心盒”不肯离开,母亲只好小心翼翼的拆开一盒,给我和弟弟一人拿一块,我们才高兴地拿着一块“点心”去街上玩了,可父亲母亲是舍不得吃的……
过年时和小伙伴们痛快的玩也是令人开心的一件事,我们经常玩的就是弹玻璃球、拍洋火皮、打尜、自己拿子弹壳、自行车上的链子瓣、铁丝和火柴做洋火枪……,玩的最多的还是弹玻璃球,记得那时小卖部的玻璃球二分钱一个,我最多也就买一毛钱的,然后和小伙伴们三五个人一伙,玩法也很多:弹球、扔球、原地砸球,玩的最多的是“扔球”,觉着很有意思,你追我赶的,满“过道”乱窜,跑的满头大汗,记得和小伙伴们玩弹球我是经常赢的,一会儿的功夫口袋里就装满了玻璃球,五颜六色的,然后回家把口袋里新的玻璃球装在一个个的罐头瓶里,封好,过完年之后看着一瓶瓶的“战利品”(玻璃球)心中说不出的开心……
去姥姥家拜年也是令人高兴的一件事,离着姥姥村有十多里地吧,家里只有一辆自行车,是轮不到我们骑的,我和弟弟早早吃完了饭,多数是“抄近路”走着去的,当然“近路”都是乡间土道,坑坑洼洼的、路又窄,根本不好走,我们倒是也感觉不出多么累来,一路连说带笑的走走停停,大概十点多,就到了姥姥家,和姨母家的两个表妹、舅家的两个表弟玩的不亦乐乎,午饭前是要给姥姥姥爷拜年的,我们六个表兄弟站两排,在姥姥家那窄小的屋子“客厅”里,一起跪下给姥姥姥爷磕头拜年,姥姥姥爷似乎很高兴,虽然我们裤子因为磕头弄脏了,但我们丝毫不在意,因为还有一桌子“大餐”等着我们去“消灭”呢,一般情况下当天我是不会回来的,多数是在姥姥家住上几天才肯回来,和几个表兄弟姐妹玩够了才肯回来,记得每次回来之前,姥姥都要悄悄地塞在我手里几元钱,并告诉我,要好好学习,姥姥朝我手里悄悄塞钱的情景至今都忘不了……
初中毕业之后的年
时间流逝,儿时的快乐瞬间就不见了,眨眼之间就初中毕业了,这时家里条件比上小学时好多了,过年的时候,那一顿“年夜饭”对我们的吸引力仍然很大,除了年夜饭的吸引力,就是春节联欢晚会了,父亲买了一台黑白电视机,印象中每年春晚上最喜欢看的就是赵本山、范伟、黄宏、魏积安、巩汉林、赵丽蓉等演的小品系列,还有经典武打片《大侠霍元甲》、《陈真传》、《马永贞》、《再向佛山行》,看完一集还想看下一集,就是家里只有一台电视,往往看上一集,父亲就换台不让看了,惹得我和弟弟都很不高兴,极不情愿的走开了,心里想,等我长大了,一定要买一台电视,想看哪个台就看哪个台,现在看来只不过是小孩子赌气的想法罢了,实际上等我结婚后真买了电视,遥控器仍然不归我“掌权”(那时网络还没有普及,手机上也不能看电视的,只是接打个电话而已)……除了年夜饭和看电视之外,大年三十晚上,看着邻居家燃放各类鞭炮,听着“噼噼啪啪”的鞭炮声、看着燃放鞭炮之后升上空中的五颜六色的烟花,也是一种享受,可是父亲从来不买鞭炮,我曾问过母亲为啥咱不放呢,母亲说,鞭炮太贵了,咱家条件不是太好,省下买鞭炮的钱还得供你和弟弟上学呢,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提放鞭炮的事了……
现在的年
现在人们生活水平都提高了,人们过年走亲戚早就不再带“点心盒”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水果、各式饮料、各种品牌的酒、还有各式的奶。过年的时候,母亲依旧忙碌,刚过腊月二十早早就忙碌起来,打扫房子、蒸馒头、蒸枣糕,父亲则忙着赶集置办年货,好像一直到腊月二十九才置办完毕……过年时一家人围在一起吃个年夜饭,可是桌子上鸡鸭鱼肉几乎没人动筷子,小时候要是有这么丰盛的菜早就“消灭”掉了。
记得女儿妍妍上四五年级时过年的时候有一次在院子里说,别人家放的烟花真好看,于是我和妻子就拿手机对着各色的烟花录了一小段视频,让女儿在手机上看看,第二年过年的时候我就在集上买了几个烟花,除夕当晚和初一早上让女儿站在门口,我在院子里自己放,点着之后,随着劈啪声,各色烟花升到空中,女儿妍妍很开心,后来每年都买,最近这两年不让放了,才不买了。过年的时候,现在的孩子们早已不玩我小时的“游戏”了,则是每人抱着一个手机,除了打游戏就是抢红包,似乎只有抢到了红包才算是过年。
回想起来,还是小时候的年有意思,带有甜味爆米花的味道、诱人的糖葫芦、噼啪的鞭炮声、亲戚捎来的诱人的“点心盒”、小伙伴们满街满过道乱窜弹球的场景、和表兄弟表姐妹一起快乐玩耍的场景、村里人们一伙一伙的走街串巷互相拜年此起彼伏的问好声,构成了对小时候过年的满满回忆。
什么是过年呢?——年就是团圆的象征,团聚就是年、平安就是年、健康就是年。儿时的年也好、长大之后的年也罢,其实就是无论身处何处,无论挣钱多少,只要能够赶回家,一家人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快快乐乐跟父母团聚在一起吃个饭,我认为就是最好的过年。
附:年的传说
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的是,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窜村挨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眼花缭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防止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贴春联、燃放鞭炮、除夕夜家家家户户整夜开灯的风俗。另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