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最终结果将人类历史导向何处,我们选择希望。——电影《流浪地球》郭帆
如果你看见一堵墙,往上往下往左往右都看不到尽头,永远也到不了边界,那就是死亡。——小说《流浪地球》刘慈欣
略看上面两句经典语录,有着同名小说和电影两个截然不同的中心思想。一个是鼓励人类大胆尝试的励志名言,第二句是反映流浪地球计划时期的社会状况,电影海报上明明说“根据刘慈欣小说改编”,为什么中心思想的立场各占一边呢?我们具体从内容来分析一下。
电影《流浪地球》:太阳极速老化,持续膨胀,联合国花大量经费建造了“领航员”号国际空间站,刘启的父亲刘培强就是其中的一名宇航员。刘启带着他的妹妹韩朵朵,混进了流浪地球地面行星发动机维护团队,却意外遭到了接连不断的灾难,大地震、木星引力增强,将地球拉离了预定轨道。与此同时,“领航员”号国际空间站“叛逃”,身为刘启的父亲,也是全人类的“父亲”,想尽所有办法说服政府批准儿子精英团队想出来的方案,最终政府批准了公布广播,所有的残余地面部队全部加入刘启的最后救援:把所有的发动机力量聚集起来,向木星发射引起爆炸推进,但行星发动机的喷射高度距离引爆距离还差一点,眼看救援任务就要以失败告终。刘培强这是挺身而出,脱离船员的休眠舱,独自一人驾驶空间站飞进了木星大气层,它的燃料引爆了木星,地球最终脱险。
小说《流浪地球》:未来的科学家发现,太阳中的氦元素越来越多,并推测它会影响到太阳的整体,引起太阳氦闪。政府开启“流浪地球”计划,所有人依次进入地下城,地表变化一直折磨着人类,在到达近日点时冰海开裂,引发海啸,常常有人的眼睛被太阳光灼瞎。当地球到达远日点,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城市被高大的冰雪峭壁困住,汽车无法开动。地下城也危险重重,主人公“我”的母亲被涌进的岩浆烧死。为了缓解失去亲人的痛苦,政府举办了奥运会,在比赛的时候,遇到了“我”未来的妻子。当获得结婚权后,因为社会的各种动荡,“我们”渐渐疏远。一次,科学家发现,现在和400年前的太阳完全没有区别,几乎所有人都认会联合政府的计划这是一个骗局。叛军开始席卷各大陆,“我”的妻子加入了叛军,而“我”却加入了政府军。最后叛军以压倒性优势战胜了政府军,其余5000名政府军全部投降。当大家都唱着《我的太阳》时,太阳氦闪爆发了,所有叛军都知道,他们错了。
当我们看到这两个故事的巨大区别时,你有没有发现电影的故事比小说的故事更精彩,更容易拍成电影,主题更鲜明呢?原因在这里,每个电影都需要具备七个要素:目标、阻碍、克服阻碍的行动、结果、意外、反转和结局。
1.【目标】 小说《流浪地球》没有一个主人公的目标,或说没有明确的目标,更没有主人公对此的努力和付出,很像是微观角度的纪录片,不适合拍电影。电影《流浪地球》,有刘启、刘培强的主要目标,并且他们都为此付出了,并且有了一个结局。
2. 【阻碍】小说中主人公没有目标,所以也不可能有阻碍,只是受到了不同的打击,还是循规蹈矩的活着,不能算是对于任务完成的阻碍。而同名电影,却有明显的主人公面对的困难,如木星引力增强、喷发高度不够等。
3. 【克服阻力的行动】同样,小说中没有需要迈过去的坎儿,主人公也不需要去努力,他只是几十亿人之中普普通的一个,不需要克服任何障碍。而同名电影却不一样,既然有了障碍,主人公刘启和他的团队想出了各种解决方案如集中推进器能源、将空间站的燃料引爆等。
4. 【结果】当一个坎儿迈过去的时候,就会有一个努力的效果,没有努力,也没有结果,小说中的主人公没有克服任何困难,所以也没有结果。电影中刘启的努力往往失败了,如,所有发动机重启后无法脱离木星引力场、转移能量后发动机仍然高度不够等。
5. 【意外】小说中有意外,就是科学家发现太阳没有变化时的骚乱,但他对主人公的影响不大,虽然把他引上了从军之路,但作者和读者都不把这段生涯放在眼里,可以说这是一个没有太大意义的“意外”。在电影中,刘启在片头遇到地震,行星发动机被摧毁;刘培强准备申请与联合国政府通话时,却被意外封锁了所有权限,意外重重,可以给观看者一种快感。
6. 【反转】在小说中,最后的结局就是反转,叛军战胜政府军后,太阳氦闪爆发了,也就是颠覆整个流浪地球的走向。在电影中,刘培强挺身而出,为木星引爆添了一把火,使刘启的任务完成了。
7. 【结局】在小说中,结局不让人满意,留了一个特别开放的结尾,也没有讲述后来这些叛军又做了什么?是重启了发动机?还是在太空中死去?我们一无所知。而在同名电影中,宣告了地球脱离了危险,又踏上了漫长的流浪旅程,等于给读者吃了一颗定心丸。
从以上这些原因来看,电影版比小说版的《流浪地球》更容易让观众信服,更容易找到电影必备的七要素,拍出一个惊醒动魄的好故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