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的好习惯(一)
我们知道一个人的命运是由性格决定的,而性格是由习惯养成的。习惯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养成的。
习惯培养的过程要关注两个转化:由被动到主动的转化,由主动到自动的转化。被动阶段的主要心里特征是遵从,主动阶段的心里特征是认同,自动阶段的心里特征是内化。而对于儿童来说,习惯的建立最开始是被动的,需要家长引导和监督。
首先什么是习惯?习惯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和自动化的行为。
(一)习惯养成的步骤
一种习惯的培养大致分成六步:
1.提出习惯目标,说明该习惯养成的重要性,激发行为动机;
2.确立具体的行为规范,把习惯内容具体化为日常行为;
3.尊重孩子的偶像与榜样,使其成为孩子习惯养成的激励力量;
4.持之以恒的训练,可以通过设置奖励或惩罚进行强化;
5.对行为进行评估和引导,表扬好的行为,矫正不良行为;
6.创造健康向上的环境,培养孩子们的某个习惯时 家人要一起努力,保持标准一致,家人共同执行。
(二)习惯养成的注意事项
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不要忽略孩子的年龄、身心特点和可接受能力,保证孩子能理解,能做到;习惯养成的过程中要注意方法,更有助于习惯的养成;特别强调的是培养孩子的习惯要结合时代的要求,这样才能帮助孩子适应未来。
(三)习惯的分类
作用上看:积极习惯和消极习惯
时间上看:传统习惯和时代习惯
水平上看:动作性习惯(如思考就抓头发)和非动作性习惯(如回答问题时总分结构)
文化上看:地方习惯和各国不同文化习惯
性质上看:公德性习惯和个性化习惯
(四)良好的习惯和健全的人格
习惯与人格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习惯影响人格,人格更会影响习惯。良好的习惯往往促成良好健康的人格形成。
(五)习惯培养的原则
1.关键期原则(敏感期)
习惯的形成虽然也受到先天气质的影响,但后天的教育和训练是习惯形成的关键或决定因素。
2.差异性原则指个体存在的差异
3.一致性原则
4.整体性原则
行为习惯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孤军奋战了哦,要有全观大局意识,与良好的生活习惯相结合。
(六)习惯培养的途径
1.潜移默化的榜样教育
孩子最早的榜样学习是模仿学习,尤其是他认为亲近的哦,他尊重的人的行为。特别是家人的言传身教更是作用很大。
2.主动参与的体验教育(实践活动)
3.目标明确的训练教育
4.教育实践的强化教育
积极的强化是有利于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有利于克服诸如自卑、恐惧、不安、失望、焦虑、忧郁等不良情绪的。教育者可以教会儿童学会用自我暗示方法对自己实行“积极强化”。“Yes,I can!”或者每天起来照镜子赞美自己“你真棒!”
应用消极强化时,更要讲究方法,要注意时间,地点,场合,时机,要有针对性,并注意适度,尤其不能采用“破坏性行为”。如孩子做事好紧张,我们应该多说“放松放松一下会做得更好些”而不是“不要紧张不要害怕”反而会让孩子感到更加紧张害怕,因为孩子的大脑对“不”这个字不敏感,直接忽略不计了。
5.日常生活的细节教育
习惯是一种需要长期坚持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做好每一个细节,好习惯就会养成。当好习惯成为一种自动化的行为,一个人的良好素质就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