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天读书营-36-情绪流动性

2017.9.19日 星期二 天气晴

9月19日清晨音频

各位同学,大家早上好,今天是我们100天精华内容领读营的第36个学习日。

今天为大家带来的小理论,叫做“情绪流动性”

当我们说起“情感”的时候,我们很多时候都会用到一个动词,“流露”。

中文奥秘无穷,这个词正很好地体现了情绪、情感所具有的流动性——它们是可以流淌的——而这种“流动性”正是人和人之间,能够进行良好沟通、推进关系不断发展变化、进而产生深刻链接的其中一个关键。

我们总以为,在亲密的人之间,情感本应可以很自然地在两个人之间流动起来。但在现实的经验中,流露情感往往是一件很难的事。即便是和自己熟悉多年的伴侣在一起,我们往往也无法接收到对方真实的感觉,甚至无法向对方传递出自己真实的感觉。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情绪流动性(Emotional Fluency)。

什么是情绪流动性?

亲密关系中的情绪流动性,指的是双方能够运用情感的语言,准确地沟通他们的感受和内心的状态。拥有较好的情绪流动性的人,能够在关系中不带评判性、不含附加条件地体会和表达真实的情绪,也能够有意识地、创造性地运用情绪。

你有没有曾经在某个时刻,感觉到你和对方之间,虽然沉默不语,却有丰富的情绪在那一瞬间的空气里涌动。你们双方都能感受到它们。那些情绪、情感被你的身体直接地接收到。无论那些情绪是什么,那一刻总是动人的——你们真正感受到两个灵魂的相遇。

可惜,这样的时刻并不多见。“对于很多伴侣来说,谈论他们真实的感受,都好像在说一门外语那样艰难。”

亲密关系中,人和人的距离是更紧密的,因而它也就会比一般的人际关系更多地激发我们的情绪。我们时而感到渴望,时而焦虑,时而喜悦,时而甚至会感到厌恶。

对关系的长期发展来说,如果你希望你们之间的默契越来越深,信任程度不断提高,你们都需要更多地理解自己,也理解对方。此时,把这些情绪变成文字传达出来就十分关键。是通过语言化的过程,我们得以让对方知道自己皮肤以内的世界里在发生什么,对方才能逐步了解清楚我们“运行的机制”。

这种“把情绪转化为语言”,通过沟通让这些情绪得以在两个人之间流动的过程,正是关系中的共情能够发生的前提。儿时我们也许有过对爱情的幻想,“我什么都不用说,ta全部都能懂得”,其实是不切实际的。若不能调整这个期待,则注定会有许多的愤怒和失望。

一位心理学专家说,他的临床经验和亲身经历都让他认为,伴侣越多地通过对方的外在行为作出反应,越容易感到恼怒、失望、越容易对对方作出不真实的批判;而只有体会着对方内在世界正在发生什么,才会有更多的“爱的感觉”。

而让情绪流动起来的能力,其实是童年、青春期发展中应该习得的一项重要的认知任务。我们在长大的过程中,学着社会对于情绪的命名,学着辨别自己内在复杂而瞬息万变的感受,学着把感受变为语言。一开始可能我们的表达很困难,能够用语言表达出的仅仅是感知到的万分之一,而且所使用的语言也偏模糊、笼统、不精确、短。逐渐的,我们能够准确捕捉到更多层次的情绪情感,所使用的语言也更丰富、精准。

研究现实,这种精确表达感受的能力被证明对我们的执行功能也有很大影响。那些在情绪的表达上表现好的人,执行功能更强;反之则更弱(

“但许多人在成长和受教育的过程中,并没有学习到如何用情感的语言来与彼此交流。”Gleason说。很多人自己就无法表达,也无法接收和理解别人的表达。

是什么阻碍了我们情绪的流动?

对情绪流动的阻碍,有一部分社会原因。社会文化不鼓励我们表达情绪,不鼓励我们承认一些“不好的”情绪,比如脆弱、沮丧、愤怒。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学会了否认自己的情感。

这种对情绪流动的负面评判,更鲜明地体现在对男性的评判上。在情感的表露上,一个男性在很多时候是不被赋权的,社会对男性的期待是比女性更“坚强”、“刚毅”和“有韧性”,比如我们会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如果一个男人愿意感受和表达情感,可能会被低估、嘲笑和评判,被认为是“软弱的”、“失败的”,或者被贴上“女性化”的标签。有的人甚至会认为,一个男人如果表达丰富的情感,可能是因为在童年时受过创伤或侵犯,而变得不健康或者不正常。

除了社会的影响,我们自身也会不自觉地回避情绪的流动。在我们当中,有很多人习惯了否认情绪的丰富性和健康性,会给自己的情绪下负面的判断,认为它们是不应该出现的,会因为自己出现了某些情绪而感到羞耻。

当我们自己去抵制情绪流动的时候,可能是因为以下原因:

1. 允许情绪的表达和流动会使我们脆弱。

Lynn Pearl(2012)认为,因为害怕脆弱,而不愿意建立情感的连接,是情感流动性失败的核心障碍。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与人建立连接都是基本的需求,但是,与他人建立情感的连接、传达真实的情绪,也就同时意味着我们“允许自己脆弱”,“允许自己有被伤害的可能”。你们在更亲近彼此的同时,也更容易被彼此伤害,因此,为了避免被伤害的可能性,我们会拒绝流露和传递真实的情感。

对于伴侣双方来说,传递情绪都是一种“冒险”(特别是在这种沟通建立的一开始)。一方面,面对自己的脆弱,在我们看来是危险的;另一方面,表达和接收情绪,特别是那些负面的、带有愤怒的情绪,在我们看来也是危险的,因为它有可能会触碰到对方的脆弱。

2. 在沟通的过程中,我们并没有说着同一种语言。

如果你注意和自己伴侣争吵的方式,就会发现更重要的不是你们所争论的内容,而是你们争论的状态和立场。有时候,虽然你们说的是同一个词语,但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用自己的理解去体会他人的意思。

你们对对方的行为、举动、语言的理解,未必是对方真实所要表达的。争吵经常会进入这样的状态:你并不能够识别出自己在生气什么,也不明白对方真的在说什么,你们都是基于自己的语境,在和自己想象中的对方对话。

3. 我们并不把彼此当做同盟者,而是竞争者。

对于一些伴侣来说,他们在沟通中没能使情绪流动,是因为并不把彼此当做可以相互支持的“同盟者”,而是当做竞争者、敌人或者陌生人。他们把这段关系看作是权力的争夺,在每一次讨论中都想要成为胜利的一方,因此,他们对情绪的表达是攻击性的,目的是获得胜利,而并不是真正的情绪传达。

那么,如何更好地使情绪流动?

1. 不攻击、不回避,学会“吐露”。

根据Wile(1981)的理论,当我们在亲密关系中想要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或者担忧时,有三种方式:攻击(attack),回避(avoid)或者吐露(confide)。但对于以上三种伴侣来说,他们只会选择前两种方式(阻碍情绪流动的),而不会选择第三种“吐露”的方式(促进情绪流动的)。

而“吐露”——对你信任的人表达私密的事情和想法——恰恰是传递情绪的一个关键。它是不夸张、不回避地描述你的感觉。“吐露”也是对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一视同仁的,不能只表达愤怒、伤感或恐惧,也不能只表达爱、关心、欣赏和需要(Gleason, 2016)。

不懂得如何使情绪流动的人,在对另一半存有担忧或者不好的情绪时,就会以攻击或回避的形式表现出来;但能够使情绪流动的人,则会吐露这些想法。比如:

当我们在担心对方不重视自己的要求时,攻击的人会说:“你从来就不会去做那些我想要你做的事”,“你为什么总是迟到?”

而吐露的方式,则是诚实地说,“我有点害怕你会不在意我的需求”,“你来晚了,让我很担心。”

当我们害怕对方不爱自己的时候,回避的人会表现出一切都很好,但会把这样的猜测放在心里独自生气,在心里疏远对方,或者以自以为的同样的态度来对待对方——实际可能是自己主动把对方推远。

而吐露的方式,则是和对方表达出,“我担心你对我的兴趣并没有那么大”,或者“我担心你已经不再爱我了”。这并不会让你处于什么“竞争中的被动地位”,它可能会让你受到一些伤害,比如拒绝,但长期来说,它是最能够让真正喜欢你的人靠近你的方式。

2. 学会“具体化”自己的感受。

在真诚地与他人沟通之前,我们先要真诚地面对自己。有时,你可能只是感到在这段关系中不舒服,或者很疲倦,但并不知道在自己身上发生了什么;这时,你首先要识别自己的情绪,允许自己去完全地感知自己的情绪;然后是对自己的情绪负责,有效地运用它们,表达它们。

比如你不能简单的说“我不舒服,我就是不舒服。”你要学着去体会和分辨,是内疚?是失望?是尴尬?那些情绪让你想到过去曾在什么样的情境中体会过?把那个情境也分享出来,用更长的话语去尝试表达和沟通,直到你确认对方理解了你的意思。

3. 能够使情绪流动的,不只有语言。

语言是我们表达情绪的主要方式,但还有其他方式可以用来“助攻”,比如眼神的注视和身体的触碰。

凝视被证明是传递情绪的好帮手,因为当你注视另一方时,会让对方感觉到自己是被欣赏的、被注意的、被理解的。注视对方的眼睛,也能够帮助你们在难以用语言交流时打破僵局。

触摸也会帮助我们情绪的流动。当我们还是婴儿的时候,就需要母亲的触摸来让我们感受到“我在这,你很安全”;在成人之间的亲密关系里,触摸、拥抱等身体接触不仅能提高催产素水平、舒缓心跳(这些好处不仅对于接受动作的一方,对发起动作的一方也是如此),而且,当你不知道怎么去用语言表达情感的时候,触碰是开启情感交流的好方法(Field, 2014)。

研究表明,在人际交往中,比起中性的信息,那些富有情绪的信息(话语/事件)会更加鲜活地留在我们的记忆中。这也是为什么,当我们回忆起一段感情的时候,经常会记得的是那些带有情绪的片段,无论是这些情绪和记忆对我们来说是正面还是负面,是高兴还是痛苦。

今日电影推荐:《对她说》 2015 西班牙 豆瓣评分8.6




9月19日读书心得

母亲不是没思想,母亲是有大智慧。

《黄油烙饼》

一部分:8岁前的萧胜和奶奶的日子——奶奶饿死

二部分:萧胜一家的口外生活——干部与母亲的黄油烙饼

(1)半儿童的视角

在叙事上,这篇小说始终通过萧胜那一双童稚的眼睛展示着时代的沧桑变化。这样一副儿童的视角,应该说是体现着作家独特的艺术匠心的。

一方面儿童的好奇和不谙世事增加了作品的含蓄美,另一方面儿童的天真诚实又增加了作品的真实感。此外,还增添了内容的感染力与震撼力,起到拷问的作用。

请看下面的一段对话:

回家,吃着红高粱饼子,他问爸爸:“他们为什么吃黄油烙饼?”

“他们开会。”

“开会干嘛吃黄油烙饼?”

“他们是干部。”

“干部为啥吃黄油烙饼?”

“哎呀!你问得太多了!吃你的红高粱饼子吧!”

这段父与子的对话是多么饶有趣味而又让人心酸。如同安徒生童话《皇帝的新装》中那位说出了真话的小孩子一样,萧胜的天真好奇映衬着大人的胆怯和虚伪,也表现了那个特殊年代的特征。

但是这篇作品的叙事人称仍然是第三人称,它和单纯的第一人称,即儿童直抒胸臆的叙事语气显然不同。这意味着作家或者那位叙述者只是客观冷静地观察着、展示着萧胜的心理活动和情感世界,展示着萧胜对社会人生的感受,展示着他眼前的世界,但叙述者并没有完全与萧胜融为一体。既避免了第一人称信息入口的局限,又充分运用了儿童视角得天独厚的优势。他要比萧胜本人的叙述冷峻深沉得多,对社会的揭示与表现也深刻得多。这是我们应该注意的。

(2)非情节化与散文化的小说写法

小说的散文化追求大大丰富了小说的表现手法,也冲击着传统的小说观念。但散文化小说的实践对情感氛围的营造和语言的艺术功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发现汪曾祺的这篇小说虽然没有集中完整的故事情节,主要内容只是像行云流水一样娓娓道来。但全文各部分之间其实有着一种内在的逻辑联系与情感关联。

小说前后两部分各有情感力度的平缓与波澜以及叙事基调上的张弛。如同一首乐曲一样在节奏上错落有致而又完整统一。

第一部分从文章开始到描写全村人吃公共食堂之间,总体上保持一种平淡舒缓的叙述语调,但作者紧接着写村里人到公共食堂吃饭后生活质量的严重下降和萧胜奶奶的死,语气也变得冷峻悲凉起来;

第二部分也是如此。在写到“三级干部会”之前也是平缓的,但在这以后,如同乐曲的高潮部分一样显得慷慨激昂起来。最后在一句“黄油烙饼是甜的,眼泪是咸的。”言简意赅而又含蓄深沉的话语中戛然而止,但仍然语音袅袅,让人回味无穷。两部分之间的张弛程度又呈现一种对称的特征,体现着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对称。

原文两处结尾:

第一部分收尾:

爸爸赶回来,奶奶已经咽了气了。

爸爸求木业社把奶奶屋里的躺柜改成一口棺材,把奶奶埋了。晚上,坐在奶奶的炕上流了一夜眼泪。

萧胜一生第一次经验什么是“死”。他知道“死”就是“没有”了。他没有奶奶了。他躺在枕头上,枕头上还有奶奶的头发的气味。他哭了。

奶奶给他做了两双鞋。做得了,说:“来试试!”——“等会儿!”吱溜,他跑了。萧胜醒来,光着脚把两双鞋都试了试。一双正合脚,一双大一些。他的赤脚接触了搪底布,感觉到奶奶纳的底线,他叫了一声“奶奶!!”又哭了一气。 ——注意鞋的细节,不要直接给情感,让读者拐个弯品一下,才会想哭。

第二部分收尾:

妈把黄油烙饼放在萧胜面前,说:“吃吧,儿子,别问了。”

萧胜吃了两口,真好吃。他忽然咧开嘴痛哭起来,高叫了一声:“奶奶!”

妈妈的眼睛里都是泪。

爸爸说:“别哭了,吃吧。”

萧胜一边流着一串一串的眼泪,一边吃黄油烙饼。他的眼泪流进了嘴里。黄油烙饼是甜的,眼泪是咸的。

收比放更有力量。

(3)人道主义精神为基石的思想与情感

作者在不动声色的叙述当中,把冷峻的历史反思与对普通百姓的同情和悲悯天衣无缝地连为一体。而作者的艺术表现也含蓄地表达了这样一种历史理念:对任何一个历史事件和一场历史变动的价值评判,只能以它对普通百姓的影响作为最根本的依据,任何其他冠冕堂皇的理论与口号都是靠不住的。

这种富于人道主义信念的历史观与作家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是有着密切联系的。汪曾祺生前曾反复地自称是“中国式的人道主义者”,并认为他的人道主义信念来自中国源远流长的儒家文化:“我自己想想,我受影响较深的,还是儒家。我觉得孔子是个很有人情味的人,并且是个诗人。……我觉得儒家是爱人的。”(汪曾祺:《自报家门》,收入《汪曾祺全集》第4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90页。)

《黄油烙饼》一文便是这种朴素的人道主义信念的直接体现。作品显示出对人的深切关爱与同情,并把这种关爱与同情渗透在人物的一言一行和行文中的遣词造句之中,而绝不是赤裸裸、干巴巴的空洞说教。——形式和语言: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 内容与思想: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整体感觉:克制的悲悯——抒情的人道主义者

《八千岁》

大致讲述了米店老板“八千岁”被敲榨的故事。

一种解读视角:认为这是一个舍义趋利的吝啬鬼最终遭到惩罚的故事,活该……

不认同:作者如果打算批判一个人物而又让读者看后爱上了这个人物,那是最大的败笔。

这更像是一场理想主义者的悲剧。

八千岁不仅不是无义,反倒是难得的有原则之人,板正利落,可毕竟是在这样一个不容你板正利落的世界,总要染泥。

其中有几点需要注意的是:

1.汪曾祺对乡俗生活的描写,都是出于他对自己幼年生活的回忆。

2.小说《八千岁》中,同样是军阀八舅太爷的姘头虞小兰的说情胜过宋侉子的说情,同意少罚八千岁两百块现大洋。人权的没有保障,使中国人在乱世中,不得不采取妾妇之道。作为一个对传统浸淫过深又无法摆脱士大夫心理的汪曾祺来说,这是他命定的无奈。(陈林群《记忆的魔手•汪曾祺论》)

3.绝妙的结尾,堪比欧亨利式结尾。

总之,师从沈从文的汪曾祺,以其一系列乡土小说,给当时的文坛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风,具有很高艺术性。可人们对他思想性一直评价不高,认为他回避、淡化了生活中的很多不幸。但沈从文也说过:“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

补充:童年经历与人生特殊经验对于作家的影响。

后一篇的精到描绘,来自于儿时敏感的觉察。前一篇,则取材于1958年前后被打成右派下放口外劳作的经验,下放张家口沙岭子农业科学研究所劳动。


读后感:今天是训练营的第36天,今日小理论是:情绪流动性,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4,761评论 5 460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1,953评论 2 37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1,998评论 0 320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2,248评论 1 26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1,130评论 4 35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6,145评论 1 27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6,550评论 3 381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236评论 0 25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9,510评论 1 291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4,601评论 2 310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6,376评论 1 32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247评论 3 31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7,613评论 3 299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8,911评论 0 17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191评论 1 25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1,532评论 2 342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0,739评论 2 33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