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天读书营-59-形体焦虑-第12周总结

2017.10.27 星期五 天气晴

10月27日清晨音频

各位同学,大家早上好,今天是我们100天精华内容领读营的第59个学习日。

今天为大家带来的小理论,叫做“形体焦虑”。

“我真的太胖/矮了。如果我能再瘦下10斤/长高10厘米,我一定会过得更幸福。”

在我们的印象中,常常说出这样的话、对自己的外表感到焦虑的似乎主要是女孩。她们明明看上去很瘦,但总是吵着要减肥;因为在自拍镜头里不够好看,就要因此戒掉一个月的晚餐。

但其实,形体焦虑正在成为一种全社会的“通病”——越来越多的男性也开始为自己的形体感到忧心忡忡。

什么是形体焦虑?

一个人对自己身体的审美和性吸引力的看法,被叫做“体像”(body image),这个词最早由奥地利精神分析师Paul Schilder在1935年提出。当我们对自己身体的看法是负面的、消极的,认为它不符合社会和自我的期待时,就会产生形体焦虑。

研究表明,形体焦虑度比较高的人,与个性中的“内向性”有一定的相关度。此外,对审美高度敏感的人、完美主义的人,都可能会更容易产生形体焦虑。除了基因与个人特质的影响,文化环境也有着很大的影响。

Chapman University的David Frederick致力于研究形体焦虑问题。他说,“对身体的满意度和我们生活的太多方面联系在一起。”

David Frederick说,那些对自己的外表更焦虑的人,通常整体的焦虑水平更高,特别容易有社交焦虑问题,且更容易抑郁。他们容易陷入强迫性的节食、锻炼和蛋白质滥用的习惯,可能导致进食障碍。而当这种焦虑比较严重、持续时间长、影响到正常的社会生活时,可能发展为体像障碍(Body dysmorphic disorder)。

对于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人群,形体焦虑有着不同的体现。在美国,针对大学生的调查结果表明,亚裔女性群体经常报告有形体焦虑,并感到自己在吸引力上不如美国白人,但实际上,她们是在线社交中最抢手的对象之一。在UCLA的调查中,亚裔女生对自己的外表进行过低的评价的比例(24%)是白人女生(12%)的两倍。

而针对同性恋男性和异性恋男性的对比研究发现,在11.6万名男性的样本中,总体上有20-40%都对自己的外表不满,但同性恋男性感受到的压力更大,更可能去做整形手术,更倾向于在性的过程中,想要隐藏自己身体的某些部分。

不只是女性,形体焦虑也是男性的战争

Frederick对比了(异性恋)长期情侣和短期情侣中,男性和女性对自己外貌的焦虑程度。结果发现,当一段关系非常长久时,男性会比女性更在意自己的外表;而女性则相反,她们在短期的关系中,表现出更强烈的对外表的焦虑。

男性和女性的形体焦虑有一些不同。男性和女性对自己形体的焦虑主要来源于不同的方面——女性更在意自己是否足够瘦,而男性则在意自己的身高,以及是否拥有强健的肌肉。

2014年的研究针对青春期的男孩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近18%的男孩对自己的体重和形体非常忧虑。而那些极度担心自己形体的男孩,不仅更容易抑郁,也更有可能形成高危的行为习惯,比如酗酒、吸毒等。

随着男性形体焦虑的加重,训练肌肉变成了一项非常流行的行为,用蛋白粉、激素等加快肌肉形成的行为也越来越普遍。2012年的研究中,10.5%的受访者承认摄入物质以增进肌肉,有6%的受访者承认在训练肌肉时使用类固醇激素(长期摄入会增加抑郁、自杀倾向、心肌症的发作概率,对青少年的风险尤高)。

“此前,人们认为进食障碍主要存在于女性人群当中。”临床心理学家Lemberg说,但如今男性对完美形体的渴望已经大大增强。一个佐证在于,在过去的15年内,男性患进食障碍的比例显著提高。

为什么男性对形体的渴望变得如此强烈?也许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来获得启发——超人、蝙蝠侠等等一系列超级英雄几十年间在银幕上的形象变化。

The Atlantic对比了从上世纪40年代至今,在电影和电视银幕上出现的超级英雄形象。在50-60年代,尽管英雄们也能阻挡火车、从楼上一跃而下、巧妙地脱身,但那个年代的英雄并不存在某一种单一的形象。

1948年,第一个饰演超人的Kirk Alyn像是一个大学里普普通通的运动员。

1952年的超人George Reeves肩膀很宽、胸部平坦、四肢修长,并没有明显的肌肉。

1966年,与拯救城市的壮举相比,Adam West饰演的蝙蝠侠身形看上去太普通了。

到上世纪70-80年代,情况开始发生变化。Christopher Reeve在被挑中饰演超人时,由于被认为身形太瘦,而被要求在服装下面塞上假的肌肉。他并没有这么做,而是请了一位教练,最终增加了13.6公斤的肌肉。他的形象大获好评,成为当时人们心目中最理想的男性身体形象。

同一时代的绿巨人饰演者Lou Ferrigno也展现出了大块的肌肉和暴露的青筋。不同的是,他的健身习惯是在饰演这个角色之前就已经养成的。

到了21世纪,超级英雄的荧幕形象和衍生产业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孔不入。但随着英雄的形象越来越多,他们的形象却越来越单一了。无论是Chris Evans的美国队长,还是Robert Downey的钢铁侠,身材都是惊人地相似——宽阔的肩膀、倒三角形的身体、粗壮的大臂和清晰的肌肉线条。

Maria Teresa Hart评论说,超级英雄已经变成了可以在流水线上不断复制的存在,最终,这些肌肉猛男的形象偏离了他们之所以是“超级英雄”(superman)的本质——他们是“超能力”(super)和“人”(human)这两种身份的交叉。现在,超级英雄首先是肌肉美男,其次才是他们的人格特质。

我们对超级英雄形象的要求,反映出了全社会大众审美的变化,而超级英雄们作为文化偶像,又反过来改变了大众尤其是女性的审美习惯。

“文化偶像的社会影响,也变成了引发焦虑的重要原因,”Lemberg说,银幕、杂志和网络上的形象,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审美和对自己的要求,这也是男人开始对自己的形体越来越焦虑的原因之一。而且这种影响从他们年龄非常小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即便是乐高的玩具形象也具有清晰的肌肉线条,它们都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男孩理想中的身体形象。

但这样的形象,真的应该是所有男性可以成为的样子吗?现实中的男性形象是什么样的?

来对比一下现实: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人口普查数据,一个年龄在30-39岁之间、处于平均水平的美国男性,BMI指数是29,已经处于WHO标准的“偏胖”到“肥胖”之间。

如果以美国、日本、荷兰、法国为代表,他们的平均BMI值分别是29、23.7、25.2、25.55:

这显然和大家心目中理想的男性形象有很大差距。Lemberg说,事实上,在男性人群中,最多1-2%的人真的能够达到宽肩、倒V、6块腹肌的标准体型。

为什么全社会的形体焦虑越来越严重?

形体焦虑这一状况,已经从女性扩展到男性,成为社会现象。那么是什么让我们对形体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此越来越焦虑呢?

首先,一个人的形体在如今已经被和这个人的人格、甚至道德联系在了一起。如今,我们会把人们对形体的积极管理与正面的人格特质联系在一起。当我们看到一个身材fit的人(无论男女),我们会判断ta“有毅力”、“自制力好”。而当我们看到一个过度肥胖的人,我们会认为ta缺乏自制力、懒惰;当我们看到一个过度消瘦的人,我们会怀疑ta是否抑郁、“有问题”。

在女性身上,这种指责(即使有时是隐性的)一直存在,这也是女性一直承担减肥压力的重要原因,而如今,男性也难逃苛责,性别气质和形体的关系变得更加密切了。过去,评价一个男性是否具有男子气概,性格、责任感、经济能力等因素有着很大的权重,但现在男性的身材、外貌所占的权重越来越大。相比而言,在几十年前,我们对身体健康的追求似乎更高于对外形本身的要求。我们也曾经更能够欣赏一个身材瘦削、但很结实的男人。我们的父辈中,很多人有着良好的运动习惯——游泳、篮球、乒乓,但他们很少会纯粹为了锻炼出好看的肌肉而练习。

与此同时,我们发展出了越来越多的指数、标准以及工具,用来衡量形体的完美程度。家里不仅要有体重秤,还要有体脂秤;公斤不是检验的唯一标准,你还需要有一个良好的BMI指数,才会被人称赞。当你去健身房的时候,教练总是让你站上一台仪器,然后从几十个复杂的身体数据出发来分析你的身体完美程度。标准越细致,能否达到标准带来的焦虑也会更高。

这个社会在不断告诉我们,如果你是男性,你就要向超人和蝙蝠侠的身形看齐;如果你是女性,你的胸部和臀部越丰满越好,其他地方则最好没有一丝赘肉。

但是,当我们孜孜不倦地追求着这样的形体时,真的会感到幸福吗?

你会发现,很多长期以来对自己的形体感到焦虑的人,他们的焦虑并不会随着体重的减轻、身形的塑造而减轻。对于一些女孩来说,哪怕瘦到80斤,她依然会觉得自己很胖,依然有很强烈的羞耻感。这是因为,我们对形体的焦虑其实只是一种表现——是我们内心深处的焦虑,以对形体不满的方式表现了出来。

那些自我评价比较健康、幸福程度较高、对生活总体比较满意的人,则不太容易有各种形式的焦虑,包括形体焦虑。他们能够更坦然地面对镜子里不够完美的自己。有时候,同一个人在不同阶段的焦虑水平也是变化的,在一个阶段里可能焦虑水平较高,对自己的形体也会表现出强烈的不满意,导致强迫性的锻炼和节食;但这种焦虑也有可能会随着生活处境的改善以及你对自己接纳程度的提高而减轻——这会让你活得更健康和快乐。

形体是外显的,因此很容易被注意到。这是一种容易被感知的焦虑。你会在照镜子、称体重或者突然走过一面玻璃门时,感到极度恐慌:我怎么会那么难看?但往往,还有更多不容易、不愿意被你感知到的问题,在潜意识的世界里猎捕着你。形体焦虑反映的,也许是自我评价、幸福度过低和不安全感,你不满意的是你的整个自己,是你的整体生活,并不是身体本身。

绝对的好是不存在的,我们要学习的就是接受那种“good enough”的状态——比起“我为什么总是无法做到那么好?”,我们需要这样的思维方式:“虽然没有那么好,但也已经够用了。”——够用就行了。

另外一个和形体焦虑高度相关的思维模式是:我必须有良好的表现才能为别人所认可和接纳。对他们来说,身体和许多其他事情一样,是一种“performance”,而只有在方方面面都取得好的表现,他们才敢要求他人的爱。这样的假设会让这些人活在无穷无尽的自我要求里;或者,有一天当他们觉得维持好的表现太累的时候,他们会自己先在自己内心放弃被爱和接纳的可能,走入自我封闭。

为形体焦虑所困扰的你,需要做以下工作:

1. 深入反思自己的生活,找到真正让你不满的根源所在

2. 不要对自己太过严苛

3. 学会要求别人接纳一个“表现一般甚至不好”的你

4. 反思社会文化对审美的塑造,理解你认为“自己身体不够美”这个想法是被社会植入的

5. 树立新的性观念:身体不是用来展示的,是用来感受

6. 参与为多元的审美标准做呼吁

今日电影推荐:《梦之安魂曲》2000年美国上映,豆瓣评分8.7





10月27日读书心得

《珠宝》

内容简介:

讲述了一位丈夫发现妻子收藏的“假珠宝”是真的之后的心理转变。《珠宝》是一篇道德小说。朗丹曾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小家庭。他真诚地爱着妻子,妻子也热烈地爱着朗丹。珠宝真假之谜的开解,对朗丹是沉重地一击,“真与假”在一瞬间全部对换了位置:假珠宝变成了真珠宝,真诚的爱情变成了虚假的爱情。

这篇小说继承了莫泊桑以往一贯的写作风格:构思和布局的巧妙性,取材于平凡的日常生活,通过引人入胜的情节安排使小说生动富有吸引力。

故事框架:

中产阶级贤淑的朗丹太太有两种嗜好为丈夫所不满,一是爱看戏,二是爱假珠宝。一个冬天的晚上她看戏回来受了冻,害了肺炎,一个星期后便去世了。拙于理财的朗丹先生捉襟见肘,陷于窘困之中,情急之余,打定主意变卖东西,换点法朗来过日子。他首先想的是妻子的那些叫他生气的假首饰,决定卖掉她似乎特别喜欢的那串大项链,因为那假东西做工还考究,估计可以值七八个法朗。怎知假首饰拿到珠宝店估价,竟发现是真首饰,朗丹惊得愣住了。当他把首饰拿到另一家店时,店主认出这首饰是他们店里卖出去的。经过询问,查帐簿,这是件真首饰确凿无疑。朗丹先生惊讶得简真要发疯,以至于回家时几次走错路,最后竟昏倒在地。幸有过路人把他抬进药房里,醒后送他回家。

伤心、疲乏似一击击重锤,使他昏睡至第二天。他无法再工作,权衡再三,再度走入首饰店,卖了那串大项链,并将妻子留下的珠宝(几乎全都是这店卖出的)全部卖给这家店,辞了职并告诉科长,说他继承了一笔三十万法郎的遗产,同时向同事宣布他未来的计划,晚上和几个妓女混了一夜。半年后他再婚,继室是个淑德女人,但臭脾气让他苦不堪言。

作品赏析:

艺术特色方面:这篇小说在艺术上具有鲜明的特色。首先,心理描写非常细腻。作品中除了运用真接的心理显示的方法外(如当朗丹推测出珠宝的来源后的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还通过人物的行为和语言对人物的心理进行间接的描写和剖析。这两种方法的结合,使作品全面地、深刻地刻画出了人物的心灵轨迹,触及了人物的灵魂深处,从而塑造出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有力地表现了主题。其次,结构单纯而严整。作品以“珠宝”为线索安排故事情节,头绪清晰,结构单纯;但珠宝由“假”变真,又使情节生动、富有波澜。在安排结构时,作品略写朗丹妻子的堕落,详写朗丹继承亡妻珠宝的过程,既避免了雷同(特别是人物性格、心理的雷同),为情节的发展蓄足了悬念,又使结构本身显得非常严整,避免了枝叶纷繁可能导致的结构主干的散漫。此外,小说语言洗炼而细腻。凡涉及情节过程的交代一律用洗炼的简笔,而在描写人物心理时则用细腻的语言,以求绘色传神、入木三分。作者对语言的使用是服从于刻画人物和安排结构的需要的,是和它们相统一的。

作品主题方面:

传统说法:小说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的罪恶一面,以及小市民在金钱面前爱慕虚荣的嘴脸,小说通过细致的人物心理描写和出乎意料的结局安排,鲜明地体现了莫泊桑的创作特点。

然而:传统说法都认为莫泊桑《珠宝》的主旨是表现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性的堕落,表现出金钱对人性的蹂躏和摧残,人们道德支柱的坍塌。这样的理解忽视了小说的结尾,疏忽了作者的生平思想。结合这二者,《珠宝》表现了作者对人性堕落的失望,对婚姻生活的悲观。

《珠宝》是莫泊桑短篇小说中,艺术成就最突出的篇章之一。人们公认《珠宝》在艺术上具有鲜明的特色:心理描写非常细腻,全面、深刻地刻画了人物的心灵轨迹;结构单纯而严整,线索清晰而又有波澜,详略得当;语言洗练而细腻。传统说法认为,《珠宝》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性的堕落,用人物的所作所为触目惊心地表现出金钱对人性的蹂躏和摧残,说明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的道德支柱已经坍塌。但,如果抛开小说的结尾,不联系莫泊桑的生平思想,仅就小说中珠宝由“假”变真这一故事情节而言,则这样理解是完全没有疑义的。若仔细推敲小说的结尾,再结合作者的生平思想理解主旨,传统的说法就有些片面。

一、

《珠宝》中,莫泊桑在写郎丹拿到卖珠宝的大笔金钱,开始挥霍、享受之后,结尾特别交代:“半年以后,他又结婚了。他的第二个妻子虽然很规矩,可是脾气难伺候,给他带来了许多痛苦。”

我们曾专门就《珠宝》结尾的理解查找过相关资料,发现论者要么对《珠宝》结尾忽略不提,要么语焉不详,说它“深化主题,令人回味”而一句带过。那么,郎丹的第二个妻子“给他带来了许多痛苦”和“人性的堕落、金钱对人性的蹂躏和摧残”有什么关系,怎么进行深化等就不好解释。因为按照《珠宝》里郎丹卖亡妻珠宝过程中的心理表现,接下来他该快活地享受这一大笔钱,感到很幸福、满足才是,怎么会有“许多痛苦”?莫泊桑的看似闲谈的结尾究竟有何用意,作何理解?

情节与结构是小说重要的构成因素。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巨匠”的莫泊桑,其小说结构完整、构思巧妙,是举世公认的。莫泊桑许多短篇小说的情节结构,不仅线索清晰,而且前有伏笔,后有照应,张弛相间,引人入胜。他精心设计的情节结构是为突出人物,揭示主题服务的。莫泊桑说过:小说家的目的“不是讲故事来打动我们或让我们开心,而是迫使我们去思考、去理解事件中的暗藏的深邃含义”。即他主张小说的情节结构必须体现作家的深邃思想。

那么,莫泊桑在《珠宝》的情节结构安排中,究竟要“迫使我们去思考、去理解事件中暗藏的”什么“深邃含义”呢?

《珠宝》是以“珠宝”为线索安排故事情节的。郎丹先生是内政部的一个主任科员,薪水微薄。他的妻子“仿佛是规矩女人的完美无缺的典型”,婚后“他的幸福简直是难以用笔墨形容”,只不过她有两个嗜好为丈夫所不满:爱看戏,爱假珠宝。一个冬天的夜晚她看戏回来受了冻,一星期以后得肺炎死了。郎丹陷入难以自拔的痛苦中,而且经济也捉襟见肘,眼看要挨饿了,只得变卖亡妻留给他的“假首饰”,结果竟发现是昂贵的真珠宝。郎丹经历了短时间的“疑窦”、“伤心”和耻辱,但一夜之后,为了求得“有财产”的“幸福”,终于抵挡不了“有钱”的诱惑,用本象征耻辱的珠宝换回大量的金钱,而且迅即开始挥霍和享受。

故事情节发展到这儿,已很真实地表现了“金钱对人性的蹂躏和摧残”的主题,后面完全没有必要加一个再婚的情节,这样的情节结构安排目的何在?既然作者认为小说的情节结构“是迫使我们去思考、去理解事件中的暗藏的深邃的含义”,那么作者安排这个结尾就一定有其深邃的含义。

纵观整篇小说,我们可以看到,郎丹在前一段婚姻里,原本是幸福的,生活也“好像过得很阔绰”,从物质到精神都很快意、满足。真相大白后,原先的幸福感只会让他更痛苦,原来自以为幸福的婚姻带给他的只有欺骗、耻辱,好在他后来“有钱了”,应该享受到有钱带来的幸福了,但是,第二段婚姻仍带给他“许多痛苦”,虽然妻子“很规矩”。前后两段婚姻对比起来,作者想告诉读者的是他对婚姻生活的看法:婚姻的本质就是痛苦。无论所娶的女人是规矩的还是不规矩的,脾气好还是不好,都各有各的痛。所以婚姻生活最终带给人的都是痛苦。

二、

知人才能论世,要真正理解一个作家的作品,只有走近作家,了解其身世经历及思想状态,才能对其作品做准确、完整的解读。

只要留心莫泊桑的有关研究资料,就知道他是一个悲观主义者,悲观主义思想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他的悲观主义思想的形成有多方面因素。

莫泊桑童年少年时代家庭生活不幸,埋下了悲观主义的种子。莫泊桑出生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童年时有过短暂的美好生活。年纪稍长懂事之后,就发现了家庭的危机。他的父母经常吵架,他的母亲是个温和善良的贵族妇女,父亲却是个浪荡子,在外吃喝嫖赌,酗酒,胡作非为,不仅将祖先的产业挥霍殆尽,连妻子陪嫁的产业也被败得精光。无奈之下,在莫泊桑10岁时,母亲只好和父亲协议分居。家庭的不幸,在莫泊桑幼小的心灵里涂上了一层阴影。这在他的一些作品中就有所体现,例如《一生》等小说中,就有他家庭悲剧的影子,在他眼里,爱情婚姻就像一场游戏,在这游戏中不是男人不忠于女人,就是女人不忠于男人,在婚姻中不是女人受伤,就是男人受伤。

青年时代看到的腐败、自私、丑恶和伪善的社会,又使莫泊桑悲观主义的种子发芽、破土而出。莫泊桑生活在19世纪下半叶的法国社会,各种阶级矛盾和斗争十分剧烈。他亲身经历了普法战争、第二帝国的覆灭、国防政府的成立及巴黎公社革命等重大事件和政治斗争。这些带给他更多的是悲哀和痛苦。显示在作品里,就是在揭露、谴责统治阶级的罪恶的同时,又流露出对人类前途感到黯淡和灰色的情绪。

同时代的文豪的影响和悲观主义哲学思潮的熏染,使莫泊桑沉沦,看不到光明的前景。例如,福楼拜独身主义行为就对莫泊桑产生极大的影响,莫泊桑始终把女人当做“祸水”。在莫泊桑笔下,妇女的不贞和追求肉欲享受是常谈不休的话题。所以,莫泊桑终身未婚,有三个私生子,只供养不承认。另外,自然主义的左拉,悲观主义的屠格涅夫都对他的思想产生过影响。19世纪上半叶,叔本华和尼采的悲观主义哲学的流行及后来各种颓废思潮的兴起,当时大部分作家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了悲观的思想学说,莫泊桑也不例外。

身体饱受病魔的折磨也是莫泊桑悲观的原因之一,病痛几乎伴随莫泊桑的整个创作生涯。眼疾、偏头痛、幻觉等交替出现,致使他精神错乱,病痛的折磨使他痛不欲生,曾三次企图自杀。疾病也使莫泊桑最终成为一个生活的绝望者。

以上几种因素叠加,使莫泊桑成为一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这种思想观念在他的创作中有所表现,在《珠宝》中就很明显地体现了莫泊桑的悲观思想:看似贞洁、完美的女人,其实是个贪慕虚荣、贪图享受的不忠者;沉溺在幸福虚像里的丈夫是个痛苦的受伤者,但当面对巨额金钱的诱惑时,又扭曲了人性,他的性格的核心也是贪图虚荣、贪图富贵。由此可以看出莫泊桑对人性的批判、失望。郎丹再婚的妻子,是个规矩的女人,却一身臭脾气,给郎丹带来了许多的痛苦。所以,《珠宝》告诉人们,人性令人失望,婚姻生活带给人的只有痛苦。这篇小说是莫泊桑悲观主义思想的很好的注解。

综上所述,结合小说的结尾和作者的生平思想,可以看出,莫泊桑在《珠宝》里,通过郎丹的故事告诉读者: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金钱对人性的扭曲,人们的道德支柱坍塌了;在婚姻生活里,幸福只是虚假的幻象,它带给人的只有痛苦。

《修软垫椅的女人》

内容简介:

一个可怜的穷女人,居无定所,在年纪很小的时候,爱上一个富二代——舒盖。她把所有的钱给他,吻了一下他的脸颊。男孩看到钱,没有拒绝。她高兴得发狂,搂住他,继续吻他。她爱上了他。 她开始到处攒钱,存在兜里,全部给他。这是她表达爱的唯一方式。四年里面,她把一笔笔积蓄,都倒在他的手里。他把钱放进口袋,心安理得。再后来,他离开,去上了中学,不再理她,如同陌路。她很痛苦。而这时候,她的父母——修椅子的穷夫妇去世了。她捡起他们的行业,继续干了下去。人依然居无定所。他终于结了婚。知道消息的那天,她跳进了池塘,被人救起,送到他的药房。他说:“你疯了,你不应该傻到这地步!”就这一句话,她又好了。她的一生,就这么过去了。她一边修椅子,一边想着舒盖。每年她都要隔着玻璃窗看一看他。偶尔,她也会在他的药房里买点零星药品。这样,她就可以走到他跟前,看看他,和他说说话,付给他钱。再后来,她死了。临死时,她委托一个人,将她毕生积蓄,都转给那个人:两千三百二十七法郎。委托人走到舒盖家时,两个肥胖的中年男女,听到这桩故事,如蒙耻辱,跳起来说:“如果她还活着,一定要把她送进警察局……这个死要饭的……”但见了钱,却一转口气,说:“既然是她的心愿,我们就接受吧……”第二天,又找回来,要走了女人的一辆破推车。

作品赏析:

作为短篇小说的大师,莫泊桑无疑精通如何操纵读者心理。看完这篇小说,读者的万种同情总会不由自主地倾注给这位可怜巴巴的女人,而对她钟情一世的意中人则嗤之以鼻。事情也确实如此,一个是爱人不爱钱,一个是爱钱不爱人,终生热恋得到的却是如此“报答”,令人愤慨。

但问题还有点复杂。首先是莫泊桑有意无意地偷换了一下主题。小说开始,这群贵族男女讨论的问题是爱情,尤其是男女对爱情的不同态度。但医生的故事却一下子把爱情许配给金钱,引人了阶级内容和、财产纠纷。文学作品中写了多少富翁用钱去买穷姑娘的爱情,这篇小说令人酸鼻之处恰恰在于一个穷姑娘想买到有钱男人的爱情,虽然她也许只是下意识地使用这种她唯一掌握的表达感情的方式。这故事真不愧为19世纪法国的作品,无论贫富,人心都渗透着财产观念。但这个极端的例子却并不能令人信服地解答小说所提出的有关爱情本身的问题。

在一个存在阶级的社会里,爱情作为人际关系,不可避免地会染上阶级色彩。在一个男女不平等的社会里,男女双方在爱情上也很难平等。但爱情的本质毕竟是爱的交流,具有冲破偏见障碍的内在力量。

小姑娘企图用金钱去换取男孩的亲热,小男孩接受了,但他从未爱过。进中学后,他的阶级意识增强了,便不再被几个小铜子所打动,交易只能就此结束。如果承认爱情是交流,那么这里并没有发生过爱情故事,而只是一个单恋的故事。至于这个女人为什么能这样一门心思地,去爱,大概并不因为她穷,也不因为她是个女的,而是因为她生活在一个极其单调贫乏的世界里,其中的一切都不足以转移她对这男孩的兴趣。于是爱的需要,交流的需要,便发展为一种心理疾病。感情的产生不受理智控制,可如何处理感情,却是理智的职责。单恋确实不幸,但倘若丧失理智,执迷不悟,乃至自我纵容到寻死觅活,那就不仅在自虐,而且还可能要虐人。

不过,话还得说回来。凡是存在的,大致都有其合理的一面。人的一辈子不能没有一个生命的支撑点,这位修软垫椅的女人毕竟找到了这样一个支撑点,投入了她的全部感情。尽管那男人不值一爱,在她心中却仍然如明灯照耀。尽管她走进地狱,那里自有天堂的反光。人创造上帝本是为了满足内心的需要,只要她死心塌地,谁又能拦住她呢?又何必去拦住她呢?心甘情愿走进地狱,何其不幸,又何其幸也。

莫泊桑对于人生的态度是非常悲观主义的。正如我们之前所讲,他认为:人类永远无法达到目的,人生活在一个空虚的、失去意义的世界里,受到迟钝的本能的支配,被痛苦和穷困所压垮,显得平庸、自私、狭隘、爱慕虚荣、贪财吝啬。人是孤立的,不被别人所了解;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如爱情和友谊,只提供幻觉般的安慰。至于社会生活它可怕地展示永恒的、普遍的、不可摧毁的、万能的蠢事。

而与此同时, 莫泊桑认为人的幸福和全部生活意义都是和女人和爱情分不开的,因而他总是热情地描写女人和对女性的爱恋,勇敢地赞美男女之间的爱情。当然他也叙述被现实黑暗染指的爱情,表现门第与金钱是如何扭曲了爱情。什么样的人配享受爱情?当十九世纪下半期资本主义法国社会中的上层人士认为“只有那些值得上流人关心的有教养、有地位的人才配享受爱情”时,莫泊桑借一位医生之口讲述了一桩“下等人”的“一生中见到的一往情深的爱情”。

故事的两个主人公,一个是居无定所、身份低微的修软垫椅的女孩,另一个是药房的小老板。十一岁那年,她遇见他——药房小老板舒盖。当时的他因为被同学抢了两个小铜子而默默啼哭,为了安慰他,她把自己身上仅有的一点钱给了他,并大胆地吻了他一下。而小男孩舒盖呢,他只顾手中的钱,并不在意她的行为。她爱上了这个男孩。至此以后的四年间,“她把一笔笔积蓄都倒在他手里,他心安理得地把钱放进口袋,因为这是他同意接吻的代价。”

后来,后来舒盖结了婚,新娘当然不是她。毕竟灰姑娘似的爱情只存在于童话里。她怎样呢,在自杀过一次后,她选择将这份爱放在心底。她的一生就这样过去了,她一边修椅子,一边想着舒盖。至死,她都没能忘记这个甚至不屑看她一眼的男人。临死前,这个可怜的女人,她请医生把她一生的积蓄全部交给她死心塌地爱着的那个人,为的是让他在她死后至少会想起她一次。然而面对这份至真至诚的爱无动于衷的药房老板,上一秒还在为自己被这样一个人爱慕而气的跳起来,下一秒就无耻地接受了她的积蓄。这让读者看到,在金钱与利益面前,尊严和良心又算的了什么呢?

可怜这个女人,鄙夷这个男人。这是很多读者读完这篇小说的第一感受。她对他的爱是那么深沉那么绵长,可因为阶级、身份地位,她没有爱他的资格。而他是那么虚伪、伪善,他不配拥有她的爱。什么样的人配享受爱情?答案可想而知。

在那样一个时期,金钱、地位长期统治着资本主义社会的人们。当亲情都染上铜臭味时,爱情又是多么的脆弱。尽管现在已经是二十一世纪,但金钱在社会上仍然拥有不可小觑的地位。爱情,变得不再纯粹。世界上有千千万万个“修软垫椅的女人”,也有千千万万个“药房老板”,把所谓爱情建立在金钱之上,这样的爱情注定是一个悲剧。

有多少爱情是纯粹的呢?在接受他/她之前,你心里肯定做了无数番考虑,外貌、家庭、收入……也许你会鄙夷自己这样的做法,可是社会的现实让你不得不这样。有人说,学生时期的爱情才是最美好、最单纯的,社会现实的魔爪还没有伸向我们,我们向往或轰轰烈烈或细水长流的爱情。只希望爱情能少一点“铜臭味”。但也仅仅是希望。

重温莫泊桑的悲观主义思想:

当物一旦在人的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时,它就有可能成为人命运的主宰,并控制、改变人的生活。而人一旦将获得、占有以物为代表的某种生存方式当作理想和生活的目标时,他就可能陷入悲惨的命运之中,并最终发现自己为此付出的一切都是虚妄不实、没有价值的。因为生活本身(总是以物质为基础)是变化多端、难以把握和捉摸的,就像玛蒂尔德坐在窗前缅想从前时的那段感慨:“如果她没有丢失那串项链,今天又该是什么样子?谁知道?谁知道?生活多么古怪!多么变化莫测!只需微不足道的一点小事就能把你断送或者把你拯救出来!”这不正暗示出作者对人生的一种看法:人是脆弱的,被动地生活,总是受着物的控制,一点点小事就可以使人由无变有,又由有变无,人的一切理想、追求、憧憬和渴望最终不过是复归于无———虚空,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在人千辛万苦地努力之后,在自以为获得和满足之时,才猛然窥见到虚无的真相,而此时,这场亦喜亦悲的正剧也接近尾声了。

人类永远无法达到目的,人生活在一个空虚的、失去意义的世界里,受到迟钝的本能的支配,被痛苦和穷困所压垮,显得平庸、自私、狭隘、爱慕虚荣、贪财吝啬。人是孤立的,不被别人所了解;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如爱情和友谊,只提供幻觉般的安慰。至于社会生活它可怕地展示永恒的、普遍的、不可摧毁的、万能的蠢事。

人生是残酷的,命运是无情的,人总是力图使自己的人生朝着自己的愿望发展,但是人在命运面前却又是那么渺小。人生充满了偶然和意外,而这些偶然和意外常常改变着人生,显得是那样的荒谬。造成荒谬的力量便是命运。






第12周总结

本周清晨小音频汇总:

1.深度阅读

是什么——“深度阅读”,也被称为“缓慢阅读”,指的是当人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同时也对读到的内容进行思考、反映与理解。

重要性——“深度阅读”被认为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有专家认为:“如果没有经历过深度阅读与理解文本的过程,一个人无法成为一个博雅、知性与拥有想象力的人。”

为何越来越难——我们阅读习惯的改变,一方面是由于科技的发展让注意力的集中变得越来越困难。另一方面,科技的发展也降低了人们“延迟满足”的能力。由于如今信息在网络平台上过于可及:只要我进行搜索,我很快就可以获得现成的、自己想要了解的答案,或是他人提炼出的结论。

重要观点:“任何一本讨论另一本书的书,所说的都永远比不上被讨论的书。就像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一样,你需要和经典书籍,展开只属于你们之间的独特交流。你是什么样的人,也决定了它会告诉你什么样的事。

阅读经典与心理发展的关系:除了锻炼我们的思考能力之外,阅读经典也能帮助我们认识并接受世界的复杂性,有助于我们提升一种被称为“非整合”的能力,即忍受认知、情绪的复杂性的能力。这是因为,阅读经典时,我们会接触比快餐式阅读更复杂的信息。快餐式阅读的材料往往有一定目的性,像是说明某种道理、表明某个立场等等。而许多经典著作并不表达简单、明确、单一的目的,有时它偏重于描述,试图将更全面的图景展现给读者。正像Boris Pasternak所说的:“只有蹩脚书里的人才分为两个阵营,互不往来。可在生活中,一切都交织在一起了。”我们经常能在经典作品中,发现一个角色身上同时包含着互相矛盾的特质,发现“卑鄙与伟大、恶毒与善良、仇恨与热爱是可以互不排斥地并存在同一颗心里的。”

阅读经典文本,还可以提升我们的“情绪粒度”。“情绪粒度”指的是我们区分和表达具体情绪的能力。高情绪粒度有助于我们进行情绪管理。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可以从经典文本中学会种种细腻地描述情绪的词汇与语句,我们能用这些词汇来标识自己的情绪,也能学会如何根据情境,来精准、合适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

此外,经典文本的读者会更善于解读一些“不流于表面”的情绪。因为,比起碎片化的读物,经典文本会更多地用暗示的方式隐晦地交代人物感情。于是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读者们需要用更复杂的认知方式才能体会其中情感,比如学会通过分析人物所在的场景、动作的细节甚至周围环境的气氛来考虑人物的心理状态。久而久之,经典文本的读者学会在交流过程中,通过更全面地收集信息来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

应对当下,我们需要一种历史性的眼光。能意识到,你所处的当下,也是一种历史阶段,你能用一种历史距离感的眼光,去观看当下这个时代,你就能保持对当下生活的反思:

去明白如今一些现象与价值观是从何而来, 理解它们背后的原因,从而更不容易被各种宣传与“主流价值观”所操控。我们需要学会阅读,筑起思维的堡垒来保护我们不被时代洪流裹挟。

节目推荐:梁文道《一千零一夜》

2.斜杠时代

是什么——“斜杠青年”,指代的是在同一时间段内拥有超过一种职业身份的人。它在这个时代被概念化地提出,并成为一个社会现象被人们越来越多地谈论。甚至有人说,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入了“斜杠时代”。

个体为什么——人们选择拥有多重职业身份,往往出于三种原因(这些原因也可以同时出现):

1. 经济原因:需要摆脱贫困,或者想要获得额外的金钱。

2. 教育原因:比如因为他们在不同的领域拥有好几个学位。

3. 个人原因:在一个职业中无法满足自己的兴趣。

总体为什么——反映的是趋于疲软的全球经济形势,和年轻人越来越强烈的不安全感。选择“斜杠”身份,也许只是因为他们中的许多人不再相信社会的稳定性,也不相信依靠长期勤恳的努力便能获得成功和阶级的跃升。科技发展带来的必然后果,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提升了从生产到零售到服务各个行业的效率,解放出了一大批劳动力,劳动者闲暇时间变多、工作稳定性下降。除去工作流动性(失业的可能)的增大,互联网也让工作从固定的地理位置中脱离出来。

怎么做——在工作中逐步剔除初始职业里你并不想做的部分; 在工作同时,利用碎片化时间自我提升;第一份斜杠职业的选择:尽量和初始职业有关联,百搭(写作(writing)、教学(teaching)、演讲(speaking)与咨询(consulting));学会表现你自己;学会发掘斜杠职业给你带来的优势;学会平衡你的斜杠职业与本职工作。

电影——蝙蝠侠系列

3.归属感

是什么——归属感,指的是一种人希望被接纳为一段关系或群体的一部分的情感需求,人们渴望在一段关系或一个群体中作为真实的自己受到肯定和重视。同时,归属感也是自我身份认同的重要支柱。

满足条件——在以下几个与归属感有关的方面,即使满足了其中某一、两个,也无法让我们对其产生归属感。只有当绝大多数或全部都得到满足时,归属感才会产生:1. 感到安全2. 一定的相似性3. 认可及被认可4. 能够参与5. 情感上的链接

人在什么时候会感到归属感的缺失——人们在不被肯定时;感到自己不被需要;不被在乎

怎么做——如何增强归属感:怀旧。首先,你需要知道的是,你的身边至少要有一个能与你建立情感上的深层链接的人。最重要就是先放下自己的各种预设和偏见。我们要做的是去发现哪怕一点,这个地方的动人之处,它可以是这个城市其实很有人情味,也可以是你很喜欢这里某个街区秋天的梧桐树叶。最后,自己内心的平静能让我们更好地在外界找寻归属感。因此,即使是离开了让自己感到安心的地方和人,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被素不相识的人包围,也不要停下去做那些能让你找到内心平静的事情。这件事可能是每天泡澡,可能是读书,可能是写字,也可能是看某一部特定的电影。在我们还暂时未能从外界获取归属感之前,我们可以做的最好的事,就是先努力让自己静下来,以一颗不那么浮躁的心,去寻觅归属。

电影《荒岛余生》

4.害怕错过FOMO(Fear of Missing Out)

是什么——“资讯癖”或“资讯强迫症”,是一个和FOMO密切相关的概念。它说的是我们不愿错过所能接受到的任何信息,因而会忍不住整日查看手机和电脑。我们害怕被发现“这个东西我没看过/没听说过/没见过”。

我们害怕错过的到底是什么?——们是害怕错过“未知”所包含的更多可能性,害怕错过了最新、最好玩的消息,或者错过了与人交往的可能。

重要观点:FOMO还源于我们内心的一种恐慌:害怕自己在闲暇时间的安排上做出了错误的选择,从而过得不如别人丰富多彩。所以我们会说,在法定假期时没几张蓝天白云的出游照,“都不好意思发朋友圈”。

但其实,什么才是“正确的时间安排”呢?你经过了辛苦的一周工作,决定放弃参加一个聚会,窝在家里的沙发上看剧,结果不小心在朋友圈里看到了那个聚会的照片,立刻感到自己浪费了一个周末。但也许,你选择了出游,却发现这周有一部新剧热播,上班时每个人都在议论,你又会因为没有跟上话题而懊悔。似乎不管怎么样,你都不那么容易开心。

重要观点:社交媒体使我们产生了三个幻想:

1. 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会收获关注。

2. 我们总是能够被听到。

3. 我们永远不必独处。

而这些幻想,正在使我们越来越不容易快乐。这是因为,当我们觉得自己在被关注、被注意时,就会更注意自我形象,强化与他人的比较。虚荣是原罪。

电影《社交网络》

5.形体焦虑

是什么——一个人对自己身体的审美和性吸引力的看法,被叫做“体像”,当我们对自己身体的看法是负面的、消极的,认为它不符合社会和自我的期待时,就会产生形体焦虑。

为什么——形体焦虑度比较高的人,与个性中的“内向性”有一定的相关度。此外,对审美高度敏感的人、完美主义的人,都可能会更容易产生形体焦虑。除了基因与个人特质的影响,文化环境也有着很大的影响。一个侧面来获得启发——超人、蝙蝠侠等等一系列超级英雄几十年间在银幕上的形象变化。+社交网络。一个人的形体在如今已经被和这个人的人格、甚至道德联系在了一起。与此同时,我们发展出了越来越多的指数、标准以及工具,用来衡量形体的完美程度。这个社会在不断告诉我们,如果你是男性,你就要向超人和蝙蝠侠的身形看齐;如果你是女性,你的胸部和臀部越丰满越好,其他地方则最好没有一丝赘肉。

反思:真的更幸福了吗?——形体是外显的,因此很容易被注意到。这是一种容易被感知的焦虑。你会在照镜子、称体重或者突然走过一面玻璃门时,感到极度恐慌:我怎么会那么难看?但往往,还有更多不容易、不愿意被你感知到的问题,在潜意识的世界里猎捕着你。形体焦虑反映的,也许是自我评价、幸福度过低和不安全感,你不满意的是你的整个自己,是你的整体生活,并不是身体本身。

绝对的好是不存在的,我们要学习的就是接受那种“good enough”的状态——比起“我为什么总是无法做到那么好?”,我们需要这样的思维方式:“虽然没有那么好,但也已经够用了。”——够用就行了。

另外一个和形体焦虑高度相关的思维模式是:我必须有良好的表现才能为别人所认可和接纳。对他们来说,身体和许多其他事情一样,是一种“performance”,而只有在方方面面都取得好的表现,他们才敢要求他人的爱。这样的假设会让这些人活在无穷无尽的自我要求里;或者,有一天当他们觉得维持好的表现太累的时候,他们会自己先在自己内心放弃被爱和接纳的可能,走入自我封闭。

怎么办——1. 深入反思自己的生活,找到真正让你不满的根源所在

2. 不要对自己太过严苛

3. 学会要求别人接纳一个“表现一般甚至不好”的你

4. 反思社会文化对审美的塑造,理解你认为“自己身体不够美”这个想法是被社会植入的

5. 树立新的性观念:身体不是用来展示的,是用来感受

6. 参与为多元的审美标准做呼吁

电影——《梦之安魂曲》

本周文章主题:莫泊桑短篇小说精选

第一天:走近莫泊桑+《羊脂球》

第二天:《项链》+《勋章到手了》

第三天:《月光》+《一个诺曼底人》

第四天:《我的叔叔于勒》+《骑马》

第五天:《珠宝》+《修软垫椅的女人》

莫泊桑的悲观主义思想:

当物一旦在人的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时,它就有可能成为人命运的主宰,并控制、改变人的生活。而人一旦将获得、占有以物为代表的某种生存方式当作理想和生活的目标时,他就可能陷入悲惨的命运之中,并最终发现自己为此付出的一切都是虚妄不实、没有价值的。因为生活本身(总是以物质为基础)是变化多端、难以把握和捉摸的,就像玛蒂尔德坐在窗前缅想从前时的那段感慨:“如果她没有丢失那串项链,今天又该是什么样子?谁知道?谁知道?生活多么古怪!多么变化莫测!只需微不足道的一点小事就能把你断送或者把你拯救出来!”这不正暗示出作者对人生的一种看法:人是脆弱的,被动地生活,总是受着物的控制,一点点小事就可以使人由无变有,又由有变无,人的一切理想、追求、憧憬和渴望最终不过是复归于无———虚空,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在人千辛万苦地努力之后,在自以为获得和满足之时,才猛然窥见到虚无的真相,而此时,这场亦喜亦悲的正剧也接近尾声了。

人类永远无法达到目的,人生活在一个空虚的、失去意义的世界里,受到迟钝的本能的支配,被痛苦和穷困所压垮,显得平庸、自私、狭隘、爱慕虚荣、贪财吝啬。人是孤立的,不被别人所了解;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如爱情和友谊,只提供幻觉般的安慰。至于社会生活它可怕地展示永恒的、普遍的、不可摧毁的、万能的蠢事。

人生是残酷的,命运是无情的,人总是力图使自己的人生朝着自己的愿望发展,但是人在命运面前却又是那么渺小。人生充满了偶然和意外,而这些偶然和意外常常改变着人生,显得是那样的荒谬。造成荒谬的力量便是命运。





读后感:今天是训练营的第59天,今日小理论是:形体焦虑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3,324评论 5 47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5,303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0,192评论 0 337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555评论 1 27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569评论 5 36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566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927评论 3 39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583评论 0 257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827评论 1 29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590评论 2 320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669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365评论 4 31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941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28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59评论 1 259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2,880评论 2 349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399评论 2 34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