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销售的A刚刚从客户的办公室吃了闭门羹,心情沮丧的他拿出手机,点开朋友圈,发了一段沮丧至极的话,默默的走出写字楼,消失在了人海中。
刚刚失恋的B在一阵风卷残云的哭泣后,点了一下微信相机的图标,配上一幅迷茫的写意图片,豆粒般的泪水落到屏幕上,模糊了她的失恋感言。
加班到深夜的C,独自走在车水马龙的都市中,对未来的迷茫让他心有所感,拿出手机敲几行略带伤感的文字,点击了发送,明知没人回复的他边走边刷朋友圈,像一个迷失在城市中的孤儿。
……
次日,三人不约而同的删掉了朋友圈状态,就像什么也没发生一样,继续开始了新的生活。
这种情绪的快速消化成为了我们社交生活中的常态。
朋友圈,汇聚了成千上万人喜怒哀乐的情感熔池,碎片化的记录着这个世界上几乎每个人的情感,同时它也记录着每个人的心里变化与心路历程,它就像一个一次性的朋友,需要时就拿来吐露心声,宣泄情感。不需要时随时删除,重新开始,这种特殊的属性与功能满足了很多人对于倾诉的要求,朋友圈没有记忆,你告诉它的故事随时都能让它忘掉,但是,删除朋友圈,需要经过内心的挣扎与犹豫,需要自我否定与情绪重建,这样长此以往的心理纠结,让我们都换上了一种疾病,即社交形象焦虑症。
没错,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爱删朋友圈的人,都有病。
你有这种病吗?
你是否在发完朋友圈再回头看的时候,感觉自己说的很话low,不好意思让朋友们看到,这一刻的高冷无情的鄙视上一秒愚昧无知的自己,顺手就把朋友圈给删了。
没错,在朋友圈中你在乎别人对你的印象,所以你会选择性的表露观点,来影响他人对自己的认知,你总在恐惧自己的形象是否因为一条状态而在他人心里发生了改变,出于保守心理,与其担心,还不如一删了之。
当你买了五百块的包包并发至朋友圈炫耀时,你的内心是满足与幸福的。但是当你看见闺蜜正与男友在五星游艇度假,落差与羞耻感便随即而来。这也是删除朋友圈的一个动机,在比较之后而产生的自尊底下与羞耻感让你觉得,一个破包和人家的生活相比,相差甚大,我怎么还好意思拿出来秀?
你有没有特意发在朋友圈话?比如某些独特的看法与思考。但是如果没有一条回复一个点赞,你会怎么做?生活中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删除它们,在按下删除键的同时,也好似在火热的心上泼上一盆凉水。在你编辑这条状态的时候,你是满怀希望的,期待你幻想的观众会与你产生共鸣甚至为你倾倒,但评论栏却安静的令人尴尬。
这是一种打击,为了止损,你急于与这条状态划清界限,从而重新塑造自己的形象,有些时候,我们自己都会看不起自己。
复杂的社会赋予了我们复杂的心境,以至于简单快速碎片化的社交程序都变的及其复杂,甚至为此催生了心理疾病,人对情感的隐藏属性,让那些无关痛痒的话都留了下来,删去的反而是真情实感,在表达与不表达之间我们来回痛苦的穿梭,搞得自己身心俱疲,何必呢?
还是那句老梗,别这么累,你没那么多观众。
试着活的简单些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