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弟:
见信好!
在出差的高铁上给你写这封信,是因为欣闻你成为了一位父亲,不免有些感慨,也希望跟你分享做一个当代父亲的体会和感受。
时光真是过得飞快,现在还能想起你1岁多时在客厅里玩耍的样子,一转眼都已经是一位父亲了,这一段父子(女)关系的开启,可能是人生中最为关键的体验之一,并且在这段体验中,也将为人一生的目标——成为一个人提供最重要的实践基础。
所以,特别希望能够在你初为人父之际,与你一起做一次关于如何做好一位父亲的讨论。
说起来,我们这个时代的父亲确实不好做,正处在社会的巨变中,一方面由于接受了西学的全面启蒙,便难以与中国文化达成共识,一方面又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面对世界的不确定,对子女的未来有深深的焦虑。这两方面与其说是做父亲的矛盾,倒不如说是自我成长的矛盾在这段父子关系中放大了,一下子凸显出来了。
我们讨论几个具体的问题。
第一个是父子关系是什么。说清楚这件事情不容易,很多人做了一辈子父亲,恐怕也难以说清。父子关系并不是一对从属关系,孩子不是父母的物,从一个孩子被抛到这个世界开始,就已经是一个和我们一样以成为人为目的的“人“了,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审视传统文化中,审视我们从小所接触、所目睹、所感受的父子关系,便会有不同的认识。
诚然,中国人的观念中,父对于子有着天然的统治权,但那并不代表子从属于父,而是从属于家族,父亲只是作为家族的代表行使家族的支配权。家族的支配权来自于家族为每一位成员的成长提供必要的资源,所以要从一开始就支配每一个人,但是家庭又不一样。家庭中的父子关系是普遍存在的,更多的是为双方理解自己是一个普遍意义上的人而构建的,即通过这段关系实现相互的成长。因此,在传统文化中的父子关系,实际是两对关系,一对是家族中支配结构的关系,一对是家庭中的父子关系,你看历史的文本中,就有很多这样的描述,即”严父“与”慈父“之平衡。
城市的生活使得家族支配结构土崩瓦解,绝大部分的家族无法为每一位成员提供必需的资源,而更多的资源来自于社会。反观那些巨富或高官之家,反而尚有存续,老百姓是基本不太可能了,因此,传统的家族观念淡薄,也难以形成真正的支配。
我们这一代的父亲,便努力在摆脱行使这并不实存的支配权,从而与父母的理念产生了冲突。父亲曾经一直诟病我对叶沐的“放任“,并且也很难接受他作为儿子时的全面服从、作为父亲时的一言九鼎和作为爷爷时的边缘化带来的巨大心理反差,我想在未来的日子里,你也要面对这样的情况,因此,弄清楚问题的缘由和边界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弄清了什么是家族尚存续的原因,便清楚我们会如何行使支配权。今天中国之家族所以存续,很大的原因是文化的传承。我们自有中华民族的文化,主要就是从家族这个脉络中继承下来的,在这一点上,其实是要有一些支配的,否则一个孩子就没有了根。我们虽然希望这个孩子认识到自己是一个普遍的人,但这个目标太抽象,他首先应该是一个普遍的中国人,才可能成为普遍的人。
除去了中国文化的支配角色扮演外,父子关系就更接近为一段家庭的互为张力的关系。与一个孩子从一生下来就首先经历了这段关系一样,一个父亲也要从这段新的关系中开启自己新的人生,这是一个互相从与对方的相处中认识自己的过程。我们过去通常由支配欲带来的问题是,希望把自己的人格安放在孩子身上,这其实是自己并没有成熟的表现。我们应该在与孩子的相处中,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父亲,并无半点特殊,而且在和他的交流中,慢慢变得不会展现出半点特殊,就像是这个世界中最为普通的那个人,这是一个不懈追求的目标。
说到这里,就引出了第二个问题,就是家庭教育是什么?
家庭教育是每一个人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是一个人真正进入社会的最为重要的一步,与其说18岁你是完成12年的学业考上大学离开家,不如说是进行了一个普遍的家庭教育后离开了家。家庭教育就其目的来说,也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个就是我们刚才说的文化传承部分,这是支配的,就是一种家族的延续,但是这种支配式的教育其实并不是说教,也不是控制,而是贯穿在整个生活中,父亲在家庭中作为文化解释权的威严形象是需要树立的,而这又要求作为父亲本人必须要努力了解和把握中国文化,因为在你只有最高解释权的时候,你理解得越深刻,就越容易贯彻。
第二个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家庭教育。这种家庭教育以培养平凡的世界观为己任,是双向的。孩子通过与父母的相处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普通人,反之亦然。
我们现在有一些教育观念,建议父母用一些形容程度的语言来鼓励孩子,如“你是最棒的“,”你是最聪明的“,“你是第一名”之类的,其实并不利于这个孩子的成长。我最近就经常面临这样的问题,老人经常会用这样的语言和叶沐交流,以至于叶沐现在很难面对自己的平凡,以及由于平凡带来的最为普遍的挫折,比如下围棋输棋,比如做一件事情时不是最快的,等等。反问一下我们自己,我们用这样的语言,不正是因为我们自己不能接受自己的平凡吗?
当然,让自己接受自己的平凡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比如作为父母,总是会觉得自己的孩子哪里都好,我自己也是这样,有时候会跟你嫂子聊,觉得叶沐很聪明,你嫂子说我是叶沐的小迷弟。其实反思一下,这只是不愿意接受自己的平凡而已,只是自己的自命不凡在看待孩子这件事情上的投现,究其原因,还要往自己身上多找找。
还有一个很值得讨论的问题,就是在父子关系外的夫妻关系,这个与二人世界的夫妻关系完全不同,因为焦点的转移,使得我们会忽略很多问题。夫妻关系是家庭中另一对关系,这对关系甚至更为关键,因为这对关系将贯穿人之成为人的全过程。
但是三口之家中的夫妻关系会比较复杂,其中一个很大的问题在于,夫妻过去可以相互理解,互相认同对方是独立的个体,但是有了孩子以后,我们很多时候就会从孩子的变化中,对对方产生巨大的误会。父子关系、母子关系本就是独立的关系,是各自与孩子所构建的,然后和夫妻关系一起,组成了一个家庭。我们总是不由自主地希望将自己的人格灌注在孩子的人生中,于是夫妻中本来相互理解的对方与自己的不同,在对孩子人格塑造的争夺中就被放大了,从而产生矛盾。父亲因为自己童年对玩具的缺失,希望孩子多玩些玩具,母亲因为对教育的焦虑,害怕孩子玩物丧志,于是这种矛盾就升级了,其实在这个过程中,谁都忽略了孩子的人格是独立的这个基础的事实。
所以在三口之家的夫妻关系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保持夫妻关系的独立性,须知夫妻关系的建立本来就不是因为有了一个孩子,而是各自对人生做出的选择,因此,首先是要发展好夫妻关系,夫妻关系能够平凡了,父子关系就平凡了。
说了这么多,都是一些个人的观点,也希望能够和你一起讨论,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在前进中互相学习,互相交流。至于那些育儿方面的事就不多赘述了,相信你们自己也有提前的研究,并且会指导之后的实践。
祝做父亲愉快,尤其是做个平凡的父亲。
你的哥哥 叶雨
2019年9月2日于高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