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象是想象的基础,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认知反映;想象是对表象的加工,再形成新的形象,没有离开表象的想象,任何表象都可能成为想象的素材。比如神话人物,各民族的神都符合此民族的形象,各种奇珍异兽在现实中也可以找到原型。
从言语表达中去看到对方心中情绪所呈现的画面,这点我认为要向孩子学习,每次我情绪有不稳的时候,娃儿都是最先捕捉到的,她眼里的神情仿佛看到了风暴一样的不安和恐惧,其实每次我要发怒的时候她就已经看到了狂风暴雨吧。孩子都是天生的可以看到情绪画面的高手,我们现在需要的是提高敏锐,减少钝感,有意识的去识别对方的情绪情感体验,并运用具现化技术将其形成画面。
今天作业太水了,下面都是复制粘贴,忧桑,回去再翻书,真想去上视觉化的课啊!
以下来自田秋红老师的复习资料:
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讲,表象是指当前不存在的物体或事件的一种知识表征,这种表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表象是外物的呈现方式,自在之物呈现给我的东西才叫表象,它自在的状态不叫表象,只是物质自身。自在之物是如何呈现给我的呢?其途径就是自在之物发出信息,这些信息通过我的感官进入主体内,主体利用自己的设备把这些信息转化为表象,表象就是自在之物的呈现,表象呈现给我们,我们就看到了事物。就像有线电视通过光缆把信号传递到电视机中,电视机将信号转化为图像,我们就看到了电视节目。不能说我们看到了电视信号,我们只能看到电视屏幕上的图像。同理不能说我们看到了信息,而是我们看到了通过我们的感官将信息转化来的表象。也不能说我们看到的是外物,而只能说我们看到的是外物的表象。
在感觉和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一定概括性的感性形象,这是感性认识的高级形式。表象与知觉的主要区别在于:知觉只有当对象作用于感觉器官时才起作用,表象则可以在这种作用消失后继续存在。有些表象是对静态的和动态的知觉的再现,称为记忆表象。有些表象是对知觉的概括和重组,称为想象表象。人们还可以从对许多个别事物的知觉中抽取某些共同方面形成一般表象,也可以把知觉要素任意组合形成虚构的表象。表象是对感觉、知觉的重组和加工,接近于理性认识,在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中有重要作用,但它还没有超出感性认识的界限,仍是感性的具体形象。
想象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想象与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都属于高级的认知过程,它们都产生于问题的情景,由个体的需要所推动,并能预见未来。
想象是人在脑子中凭借记忆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加工,从而产生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也就是人们将过去经验中已形成的一些暂时联系进行新的结合。它是人类特有的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它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达到"思接千载""神通万里"的境域。
有意想象是指事先有预定目的的想象。有意想象中,根据观察内容的新颖性、独立性和创造程度,又可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幻想。
(1)再造想象
含义:根据别人的描述或图样,在头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意义:使人能超越个人狭隘的经验范围和时空限制,获得更多的知识;使我们更好理解抽象的知识,使之变得具体、生动、易于掌握。
形成正确再造想象的基本条件:
一是能正确理解词与符号、图样标志的意义;
二是有丰富的表象储备。
(2)创造想象
不根据现成的描述,而在大脑中独立地产生新形象的过程。
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幻想:与个人生活愿望相联系并指向未来的想象。两个特点:体现了个人的憧憬或寄托,不与当前的行动直接联系而指向于未来。具有积极意义:积极的幻想是创造力实现的必要条件,是科学预见的一部分;是激励人们创造的重要精神力量;是个人和社会存在与发展的精神支柱。
(3)理想与空想
理想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并可能实现的想象。
空想是不以客观规律为依据甚至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进程,不可能实现的想象。
想象活动中的认知加工
1、粘合(或称比拟)
粘合就是把两种或以上本无关系的客观事物的属性和特征结合在一起,构成新形象。
2、夸张
夸张是故意增大或缩小客观事物的正常特征,使他们变形,《格列佛游记》中的大人国和小人国就是经典的例子。
3、人格化
人格化就是对客观事物赋予人的形象和特征,从而产生的新形象。
4、典型化
典型化就是根据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来创造新形象。
社会感染,是指社会情绪的传递过程,具体指通过语言、表情、动作和其他方式引起他人相同的情绪和行动。其特征是自发性、无强迫性、无意识性,感染者与被感染者可以相互转变,在群体内会产生循环感染,从而引起更强烈的情绪爆发。影响社会感染的主要因素有:个体背景的相似性、个体的心理状态。对社会有积极作用,如能教育他人,能调整个体的心理状态,使社会得以整合。也会产生消极作用,如因受感染而导致一些非理性行为。
特点
(一)双向性:感染者与被感染者可以相互转变。
(二)爆发性:在大群体内会产生循环感染,从而导致更强烈、更冲动的情绪爆发,乃至一些非理智的行为发生。
(三)接受的迅速性:在感染的氛围中,感染者发出的信息及情绪刺激为被感染者迅速接受。
分类
(一)个体间的感染:发生在个人之间或小群体成员间的感染,是社会感染最常见的形式。这是一种常见的、主要的感染现象。如丈夫受到嘉奖产生的愉快情绪,引起妻子及其他家人为之兴高采烈。
(二)大众传媒感染:指广播、电影、电视、报刊、文艺作品及互联网等大众传播媒介对个体情绪的影响。随着社会发展与进步,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日趋丰富,大众传媒的感染日益突出,影响巨大深远。
(三)大型开放群体的感染:指群体成员在特定的情况下产生的感染。如在集会、游行、观看球赛和电影等场合,由于激情或热情等心理状态所引发的感染现象。发生在处于同一物理空间但其成员又不能人人都接触到的大型群体内的感染。其重要特征是循环反应,个体的情绪可引发他人产生的相同情绪,而他人的情绪反过来加重原有情绪。这种感染中情绪反复激荡,易于爆发,导致人群的非理性行为发生。例如,球迷闹事、邪恶的狂热宗教、战争、巨大灾变,人们的惊慌失措等等,都是此类社会感染造成的。
导致社会感染的原因主要有个人特点、认同感和欲求满足。社会感染包括个体之间的感染、大群体之间的感染和文艺作品的感染3种类型。
当人群内出现恐慌情绪时,怎样做才能避免人们的非理性行为?
答:当人群出现恐慌情绪时,需要对相关恐慌信息进行陈述,对恐慌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同时,需要有一个值得人们信赖的领导者(或者专家)安定人的情绪等。如果没有,就只能看该人群中的人的道德修养以及教育水平了(此外恐慌的程度也影响着事态的发展)。
人群
第一类人就是容易接受心理暗示的人。这一类人目前数目不少,他们在生活中遇到使自己恐惧和焦虑的事情时,特别容易相信他人的建议,尤其是所谓的“权威人士”。这一类人往往文化程度不高,不自信,对引发心理恐慌的事情的来龙去脉并不求甚解,他们唯一相信的就是如何逃避能给自己带来灾祸的挫折和厄运,至于传言的可信程度也不加思考,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所以,一旦心理恐慌来临,这类人很容易被感染。比如有的人相信改个名字会转变逆境,选个日子剖腹产生孩子会给孩子带来好运等等。
第二类人是容易从众之人。一个人之所以从众,是因为他本人可能认为既然大多数人参加了,这件事一定错不了,为了与群体保持一致而会加入到群体性事件中去。这一类人没有或缺少主见,对于突然盛行起来的事物不经过仔细思考,一般没有自己的独立见解,没有分析问题坚持立场的能力,只是盲目跟随、参与或模仿,人云亦云地采取了随大流的方式。
原因
引起感染的原因主要有:1.个人特点;2.认同感;3.欲求满足。
感染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影响方式,在许多场合下,情绪体验更活泼、更深刻,感染有积极的作用。如教育他人,治疗某些疾病,使人适应环境;提高工作、学习效率等。感染也会产生消极作用,如利用感染进行煽动,破坏正常的社会秩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