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日新文】
【当日作业】
1.复习感觉与知觉,尤其是了熟悉什么是错觉。
2.重新思考“两小儿辩日”的故事,孔子回答不了的问题您该如何回答?
3.体验式理解“机体智慧”。
4.思考:如何帮助一个掉向者?
5.如果我说“有强迫倾向的人”都是些掉了向的人,您是否同意?请选择您的视角,陈述您的理由!
【作答】
一:感觉、知觉、错觉
感觉是感受器所产生的表示身体内外经验的神经冲动的过程。换句话说就是我们身体感受外界或者体内所产生的感觉(只表示该感受的信号)之前的过程。接下来,我会向大家介绍我们人类的感觉系统。(鉴于大家都对自己的感觉有一定的经验,所以在这里主要说一些大家平时可能不知道的知识)
1.视觉
视觉是人类和其他大多数动物最为复杂、高度发展和最重要的感觉。一个完整的人类视觉系统包括瞳孔、晶状体、视网膜和视觉神经中枢。尽管现时我们已经对眼睛的生理结构已经充分掌握,但是对于我们视觉的产生过程还是存在着很多疑点。我们知道在视网膜上有两种视觉细胞---棒体细胞(负责黑暗环境视觉)和锥体细胞(负责明亮环境视觉)。这是可以肯定的信息,虽然现时的视觉理论看上去很完美,而且对于日常或者医学上足够使用,但是却不能解释一些错觉的产生。但鉴于人们对视觉的长期研究,我们对视觉的理论掌握逐渐完善。
2.听觉
对于人类来说,听觉是我们第二重要的感觉。人类的耳朵能听到频率为16hz-20000hz(某些地方会写成(20hz-20000hz)的声音。虽然我们知道我们的听觉范围也知道我们的耳朵的结构而且我们也能应用很多关于听觉的东西,但是我们并不真正了解听觉的机制。举个例子:有人认为我们的耳朵就像钢琴一样。在耳蜗里面有着20000条听觉神经分别对应每种频率的声音,但事实上解刨学告诉我们,我们的耳朵里面只有5000条左右的听觉神经纤维。(根据最新的解刨学数据,我们的耳朵内可能存在20000条左右的听觉神经纤维,待验证)另一个人有人为我们的耳朵是运用这5000条神经来共同合作听取声音,比如第一条神经负责个位数的频率,第二条负责十位数的频率… …以此类推(其实是共振这里举个易懂的例子而已)。然而我们人体不能够完成这么高度同调的操作。所以听觉理论在现时还是一个谜。
3.嗅觉
看完上面两个感觉系统的介绍后,你可能会想,嗅觉系统总能够完全了解和掌握了吧?虽然嗅觉系统依靠着化学反应来实现相应的反应,但是最新的研究发现其中可能包含着量子物理学的原理(不过这个关系可能是他们发现化学反应属于量子物理学范畴而不是单单指嗅觉)。不过可以确定的是,每个嗅觉感受器对应一种可挥发的气味分子,然后我们所闻到的具体气味取决于这些不同气味分子之间的组合。
4.味觉
这个系统的感受器是布满在舌头上的味蕾,基本的味觉包括甜、酸、苦、咸和新的umami(对应味精的感觉或是鲜味),虽然每种味道都会向不同的的味觉感受器产生刺激,但是现时最佳理论还是觉得每种味道对应一种味觉感受器。
5.触觉
作为人体最大的器官—皮肤,我们可以通过皮肤接受很多的感觉信息。而且我们不同部位的皮肤对刺激的敏感性都不一样。比如指尖的感觉精度是后背皮肤的10倍。
以上是五种人类基本的感觉,接下来才是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知觉
知觉是外界刺激作用于感官时,人脑对外界的整体的看法和理解,它为我们对外界的感觉信息进行组织和解释。
知觉与感觉不一样,感觉是负责信息的接受,而知觉负责信息的整合和理解。如果没有知觉你只能看到这件名为该物品本身的物品,而不能知道这在我们人类的定义中有着什么的用途和价值。如果没有知觉,那么在你吃东西的时候就只会觉得这样食物是热的还是冷的、咸的还是甜的、酸的还是苦的,而永远不会觉得这样食物好吃还是难吃。总的来说,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而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整体。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知觉的几种特性:
1.相对性
相同的物品在不同环境下可能在知觉上感到不一样。(同是一个人,在体形瘦长的人群中显胖,而在体形丰满的人群中显瘦)
2.选择性
相同的物品在你选择参照不同的时候可能在知觉上感到不一样。(一幅画画着一大一小两个人,如果你觉得小人站在前面你就会觉得小人是身材小,但是你觉得小人是站在后面你会觉得小人体型小是因为他站在远方)
3.整体性
我们可以依靠零碎的事物属性来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你可能会看到一个由虚线画成的图形,但是事实上这个图形并不存在)
4.恒常性
我们会倾向一些事物不会随着环境或状态的不同而产生改变。(你距离10m和100m看同一个物品可能看上去两次看到的物品大小是不一样的,但是会觉得该物体并没有改变大小)
5.组织性
我们会根据不同的条件来对物品进行归类。(你可能会将形状相似的图形归为一类,而其他的归为另外一个种类)
6.意义性
我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在处理同一样事物时可能会得出不一样的结果。(同是看见一杯半满的水,乐观者会觉得这个杯子里有半杯水,悲观者会觉得这个杯子有一半没有水)
说完特性我们再来看看知觉的类别:
1.空间知觉
物质的运动需要空间(至少我们已知的世界是这样),所以我们在其中生存的同时也发展出可以感知到其存在的知觉。空间知觉包括其形状、大小、距离、深度、方位等的属性。
2.时间知觉
我们生存的世界是基于时-空,既然我们发展出了空间知觉,那么时间知觉也一样。现在的我们即使不借用相关的工具也能感知到时间的流逝。但是这种感知受情绪状态的影响很大,例如在心情愉快时候的一小时和心情郁闷时候的一小时其感知时长是不一样的。
3.运动知觉
顾名思义,就是我们对物体运动的感知(当然物体运动得太快或者太慢我们是感知不了的)。
4.错觉
错觉是指知觉跟现实情况相违,要注意的是错觉是客观存在的、不可避免的、不是由器官活动所引起的。(硬伤)
5.幻觉
跟错觉不同的是,幻觉是指感知跟现实情况相违(错觉可以是你看到旁边的火车在动,错以为自己坐着的静止火车在动,但你还是能够感知到自己坐着的火车没有发动。而幻觉是现实里自己坐着的火车没有开动,但自己真实地觉得火车正在前进,甚至感受到真实的震动,即使现实中火车是静止的)。幻觉的产生可以不需要外界的刺激,同时幻觉是主观存在、虚幻的。(软伤)
错觉
错觉是人们观察物体时,由于物体受到形、光、色的干扰,加上人们的生理、心理原因而误认物象,会产生与实际不符的判断性的视觉误差。错觉是知觉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人在特定的条件下对客观事物的扭曲的知觉,也就是把实际存在的事物被扭曲的感知为与实际事物完全不相符的事物。
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 歪曲知觉。 错觉又叫错误 知觉,是指不符合客观实际的知觉,包括 几何图形错觉(高估错觉、对比错觉、线条干扰错觉)、时间错觉、运动错觉、空间错觉以及光渗错觉、整体影响部分的错觉、 声音方位错觉、形重错觉、 触觉错觉等。
错觉是对 客观事物的一种不正确的、歪曲的知觉。错觉可以发生在视觉方面,也可以发生在其他知觉方面。如当你掂量一公斤 棉花和一公斤铁块时,你会感到铁块重,这是形重错觉;当你坐在正在开着的 火车上,看车窗外的树木时,会以为树木在移动,这是 运动错觉等等。
特点
1、错觉是歪曲的知觉;
2、错觉的出现是有条件的,条件具备,必然产生;
3、 错觉的产生具有固定的倾向。
种类
1、几何图形错觉(长短、方向、大小)
2、形重错觉
3、视听错觉
产生原因:多种多样
运用:电影、 动画、 倒飞错觉、 魔术、 装饰、 市场营销、 广告
分类
按产生来源分类
所谓错觉,是指对客观事物的不正确 感知,是一种被歪曲了的知觉。与错觉容易混淆起来的,是幻觉。幻觉,是在没有现实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情况下所出现的知觉体验。幻觉,是一种虚幻的知觉,是在当事人过去生活实践基础上所产生的。幻觉和错觉的主要区别,在于幻觉的产生当时,并没有客观刺激物作用于当事人的感觉器官上;而错觉的产生,不仅当时必须要有客观刺激物作用于当事人的感觉器上,而且知觉的映象性质与刺激物是一致的。一言蔽之,那就是“错觉是一种错误的感知觉”;而幻觉,则是“一种虚幻的不存在的感知觉”。在通常的情况下,错觉多见于正常人;而幻觉,则多见于 精神病人,因而 幻觉是一种严重的知觉障碍。错觉从产生的来源可分为心理性、生理性和病理性三种。
心因性错觉
由心理因素引起的错觉,叫做心因性错觉。电影《红楼梦》中的紫鹃丫环,见贾宝玉和林黛玉两个人老是时吵时好,她不清楚宝玉待黛玉究竟是不是真心,于是编造了一个“明春家里来接姑娘”的谎言试探贾宝玉。宝玉听后信以为真,顿时傻了眼,还将花园湖中的石舫错当成是来接林妹妹的船,于是大呼:“把船开回去,把船开回去。”将不会移动的石舫,错当成接林黛玉的船,这种错觉带有明显的心理因素,所以是心因性错觉。
一个热恋中的人,在电影院门口等待着恋人。还有一二分钟电影即将开映,而恋人却尚未到达。此时华灯初上,光线昏暗,他很容易将某个匆匆行走的路人错当成是自己的恋人而迎上去打招呼,这也是心因性错觉。文章开始部分列举的三个成语,都具有明显的心理因素,所以均属于心因性错觉。
生理性错觉
生理性错觉,是错觉地感知了体内某种生理性活动。例如有位婚后三年未孕却又迫切希望怀孕的妇女,服了许多“送子丸”、“赐子汤”等秘方后,有一个月的“例假”超期数日未来,她以为怀孕了,十分高兴。丈夫、公婆也自然很兴奋。婆婆问她是否想吃酸食,有没有恶心。果然,次晨起床刷牙时出现了恶心,看见油腻食品不想吃,喜欢吃“话梅”,还出现了偏食。她不仅体重增加,而且还感到了胎动,于是来到妇产科医院检查。奇怪的是,医生经过妇科检查、实验室检查和B超检查后证实她并没有怀孕,而是得了一种叫“精神性怀孕”的疾患。精神性怀孕就是假孕症。由于精神因素,造成了功能性闭经。在别人的暗示和自我暗示下,使心理矛盾变成了躯体症状,出现了生理性错觉,将早晨刷牙时咽喉部受到刺激出现的恶心,当成了妊娠反应。在别人提示“是否想吃酸食”的暗示下,出现了“爱吃话梅”的现象,将生理性的肠蠕动,错觉成胎动;将肥胖,错觉成“子宫增大、腹隆”,这一切,都是生理性错觉。
病理性错觉
一个人在生病的时候也会出现错觉,这是病理性错觉。病理性错觉多于高热谵妄、意识清晰度不高的情况下出现。例如,病人可将正在输液的盐水皮条错看成毒蛇;将床边柜上的花瓶,错视为骷髅;错将吊灯看成为可怕的巨蟒……病理性错觉常常带有可怕的成分,所以患者情绪常常是惊恐万分。当体温降低并非处于高热中,意识程度转为清晰时,病理性错觉也就不医自愈了。
按视觉错误分类
可主观克服的错视
错视:如成语中所说“杯弓蛇影”,如把挂在衣架上的大衣看成是躲在门后的人,如一个安装在天花板上的吸顶灯看成 是挂在天花板上的人头等等。这都是错误视觉的例子。另外还有一种特殊的错觉是 幻想性错觉,意思是病人把实际存在的事物,通过病人自己的主观想象作用,错误地感知为与原事物完全不同的一种形象,如病人把天上的彩云,通过想象感知为飞舞的仙女的形象;有的病人把墙上的裂纹,通过想象错误的感知为一些美丽的图案或张牙舞爪、面目狰狞的凶恶怪兽。这些错视一般通过主观再认知都是可以克服的。除错视外,还有错味、错触、错嗅、 错听和内感性错觉。
缪勒-莱耶尔错觉
对缪勒-莱耶尔错觉的一种解释是透视恒常性理论的观点.认为图中箭头等特定的刺激特性是显见距离的一种标志物。这个解释虽然没有涉及到大脑的微观机理,但应该是基本正确的。
月亮错觉
还有一种现象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看到,就是太阳早上看起来往往比中午的时候大一些。这种现象别定义为月亮错觉。月亮错觉就是虽然接近地面平视的圆月和当空仰视的圆月面积相等,而且在视网膜上形成的影也大小相同,但一般人总是觉得接近地面时的面积要大出30%~50%.
奥尔比逊错觉
奥尔比逊错觉(Orbison illusion),形状错觉。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比逊提出。将
一正方形放在有多个同心圆的背景上,其对角线交叉点与圆心重合,看起来这个正方形的四条边向内弯曲(见图)。他曾分别将不同的几何形状(如圆形、方形、三角形等)放在线条背景上,结果发现这些形状看上去均会变形而出现形状错觉。
松奈错觉
当数条 平行线各自被不同方向斜线所截时,看起来即产生两种错觉;其一是平行线失去了原来的平行;其二是不同方向截线的黑色深度似不相同。
编索错觉
此图像盘起来的编索,呈螺旋状。实则系由多个同心圆所组成,读者可选任一圆上一点循其线路检验之。
桑德错觉
看看这张图,你会发现左边较大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看起来明显比右边小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长,但实际上两者等长。
德勃夫错觉
左图内的小圆与右图的圆相等,但两者看似不等;居右者看来较小。
阶梯错觉
注视此一图形数秒
钟。将可发现有两种透视感;有时看似正放的楼梯,有时看似倒放的楼梯。
海林错觉
两平行线为多方向的直线所截时,看起来失去了原来平行线的特征。
成因
简要介绍
图为人的视觉成像经过。当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带着物体表面的信息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经聚焦在视网膜上形成物象(图一)。物象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 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入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即大脑皮层的枕叶部位,在这里把神经冲动转换成大脑中认识的景象(图二)。这些景象的生成已经经过了加工,是“角度感”、“形象感”、“立体感”等协同工作,并把图像根据摄入的信息在大脑虚拟空间中还原,还原等于把图像往外又投了出去(图三)。虚拟位置能大致与原实物位置对准,这才是我们所见到的景物(图四)。当我们看某个物体时,大脑究竟是如何工作的呢?
尽管我们现有的关于视觉系统的知识量很庞大,已经有了视觉心理学、视觉生理学和视觉分子及细胞生物学等学科,但对如何看东西我们确实还没有清楚的想法,对视觉过程仍然缺乏清晰、科学的了解。
你可能对自己如何看东西有了一个粗略的想法。比如认为每只眼睛就像一部微型电视摄像机,把外界景象聚焦到眼后一个特殊的视网膜屏幕上,每个视网膜有无数的光感受器,对进入眼睛的光子进行响应。然后,把由双眼进入大脑的图象整合到一起,这样就可以看东西了。但实际上,这把如何看东西想得太简单了,甚至在许多情况下完全错了。
为了研究“看”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了解看所涉及的任务及头脑内完成该任务的生物装置。
动物需要视觉系统去寻觅食物、躲避天敌和其他危险,交配、抚养后代等等也离不开视觉系统。进入眼睛的光子仅能告诉我们视野中某个部分的亮度和某些波长信息,但我们需要知道
的是那里有什么东西,它正在做什么和可能去做什么。换句话说,我们需要看物体、物体的运动和它们的“含义”。但仅仅是这些还不够的,我们还必须做到“实时”,在这些信息过时之前,足够迅速地采取行动。所以,必须尽快地提取生动的信息。因此,眼和大脑必须分析进入眼睛的光信息,以便获得所有这些重要的信息。
|
视错觉的形成
对于视错觉,迄今仍未有确切的解释。
克里克曾给出的三点评述:
1、你很容易被你的视觉系统所欺骗;
2、我们眼睛提供的视觉信息可能是模棱两可的;
3、看是一个构建过程。
你很容易被自己的视觉系统所欺骗。我们通常认为我们能以同样的清晰度看清楚视野内的任何东西,但如果我们的眼睛在短时间内保持不动,就会发现这是错误的。只有接近注视中心,才能看到物体的细节,越偏离视觉中心,对细节的分辨能力越差,到了视野的最外围,甚至连辨别物体都困难。在日常生活中这一点之所以显得不明显,是由于我们很容易不断移动眼睛,使我们产生了各处物体同样清晰的错觉。
我们的眼睛提供给我们的任何一种视觉信息通常都是模棱两可的,它本身提供的 信息不足以使我们对现实世界中的物体给出一个确定的解释。事实上,经常会有多种可信的不同解释。但值得注意的是,某一时刻只能有一种解释,不会出现几种解释混合的奇特情况。对视觉图象的不同解释是数学上称为“不适定问题”的例证。对任何一个不适定问题都有多种可能的解,在不附加任何信息的条件下,它们同样都合理。为了得到真实的解,需要使用数学上所谓的“约束条件”。视觉系统必须得到如何最好解释输入信息的固有假设。我们通常看东西时之所以并不存在不确定性,是由于大脑把由视觉景象的形状、颜色、运动等许多显著特征所提供的信息组合在一起,并对所有这些不同视觉线索综合考虑后提出了最为合理的解释。
看是一个构建过程,大脑并非是被动地记录进入眼睛的视觉信息,而是主动地寻求对这些信息的解释。一个突出的例子是“填充”过程,如和盲点有关的填充现象。盲点是因为联结眼和脑的视神经纤维需要从某点离开眼睛,因此在视网膜的一个小区域内便没有光感受器。但是,尽管存在盲区,我们的视野中却没有明显的洞。这说明大脑试图用准确的推测填补上盲点处应该有的东西。
俗话说“眼见为实”,按照通常的理解,它的意思指你看到某件东西,就该相信它确实存在。然而克里克对此给出了完全不同的解释:你看见的东西并不一定存在,而是你的大脑认为它存在。在很多情况下,它确实与视觉世界的特性相符合,但在另一些情况下,盲目的“相信”可能导致错误。看是一个主动的构建过程,你的大脑可根据先前的经验和眼睛提供的有限而又模糊的信息作出最好的解释。心理学家之所以热衷于研究视错觉,就是因为视觉系统的部分功能缺陷恰恰能为揭示该系统的组织方式提供某些有用的线索。
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视觉呢?显然,我的头脑种似乎有一幅面前世界的“图象”,但很少有人会相信在大脑的某处有一个真正的屏幕,它产生与外部世界相对应的光模式。如果考察一下计算机是如何处理图象的,就会知道计算机存储的是图象的符号化表示,通过这些记忆的符号可以产生图象。那么,我们的大脑为什么没有一个符号化的屏幕呢?假使屏幕由一个有序排列的神经细胞阵列组成,每个细胞对图象中的特定“点”进行操作,其活动强度与该点光强度成正比。若该点很亮,则该细胞活动剧烈;如果无光,则细胞停止活动。这样,表象就会是符号化的。难道不该是这样的码?
这种排列的毛病是除了每个小光斑之外,我们不能“知觉”任何物体,我们不能将光斑组成有意义的东西。我们的大脑可以轻易地识别出一幅图象中的某一具体物体,比如识别出一付面孔。因此大脑不可能只是一群仅仅表示在什么地方具有光强类别的细胞集合,它必须产生一个较高层次上的符号描述,大概是一系列较高层次上的符号描述。这不是一步到位的事情,因为它必须借助以往的经验找到视觉信号的最佳解释。因此,大脑需要构建的是外界视觉景象的多水平解释,通常按物体、事件及其含义进行解释。由于一个物体(比如面孔)通常是由各个部分(如眼、鼻、嘴等)组成的,而这些部分又是由其各个子部分组成,所以符号解释很可能发生在若干个层次上。
这些较高层次的解释已经隐含(implicit)在视网膜上的光模式之中。但仅仅如此还不够,大脑必须使这些解释更明晰(explicit)。一个物体的明晰表象是符号化的,无需进一步加工。隐含 的表象已经包含了这些信息,但必须进行深入的加工使其明晰化。
一旦某个事物以明晰的形式符号化之后,该信息就很容易成为通用的信息。它既可以用于进一步加工,又可以用于某个动作。用神经术语来说,“明晰”就是指神经细胞的发放必须能较为直接地表征这种信息。因此,要“看”景物,我们就需要它的明晰的、多层次的符号化解释。
对很多人而言,说我们看到的只是世界的一种符号化解释是难以接受的。因为所有的一切似乎都是“真实的东西”,其实,我们并不具备周围世界各种物体的直接知识。这只不过是高效率的视觉系统所产生的幻觉而已,因为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我们的解释偶尔也会出错。
错觉理论
1,眼动理论:我们在知觉几何图形时,眼睛总在沿着图形的轮廓或线条作有规律的扫描运动。当人们扫视图形的某些部分时,由于周围轮廓的影响,改变了眼动的方向和范围,造成取样的误差,因而产生各种知觉的错误。(有些实验证明了眼动不是造成错觉的真正原因)
2,神经抑制作用理论:这是从神经生理学水平解释错觉的一种理论,认为:当两个轮廓彼此接近时,网膜内的侧抑制过程改变了由轮廓所刺激的细胞活动,因而使神经兴奋分布的中心发生变化,结果引起几何形状和方向的错觉。(该理论忽略了错觉现象和神经中枢的融合机制的关系)。
3,深度加工和常性误用理论:错觉具有认知方面的根源,人们在知觉三维空间物体的大小时,总把距离估计在内,这是保持物体大小恒常性的重要条件。当人们把知觉三维世界的这一特点,自觉、不自觉地应用于知觉平面物体时,就会引起错觉。可以说错觉是知觉恒常性的一种例外。
用途
陈列
利用空间错觉,丰富商品陈列,降低经营成本。一位行人路过一家房顶悬挂各种 灯具的商店,各式各样的灯具连成一片,璀璨夺目,吸引他不由信步走了进去,看着看着才发现这个商店并不大,只是由于周围全镶上了镜子,从房顶延伸下来,使整个店堂好像增加了一倍的面积,由于镜面的折射和增加景深的作用,使得屋顶上悬挂的灯具也徒然增加了一半,显得丰盛繁多,给人以目不暇接之感。这就是空间错觉在商业中的妙用。在寸土寸金的商场中,如何陈列商品,直接关系到商品的销售效果。如果借鉴以上做法,在商品的陈列中充分利用镜子、灯光之类的手段,不仅能使商品显得丰富多彩,而且能减少陈列商品的数量,降低商品损耗和经营成本。在一些空间较小的区域,利用镜子、灯光等手段使空间显大,不仅能调节 消费者的心情,而且也能使销售人员以好的心情为消费者服务,避免由于心情不好而造成主顾间的矛盾冲突。利用时间错觉,调整心态,提高经营绩效。也许你有过“等人”的经历,时间的难熬令人头痛不已,心情也出奇地糟糕。如果你一边等人,一边看书或听音乐等,你就会发现时间过的也挺快的。这是由于你在看书或听音乐时,分散了对时间的注意,实现了对时间由有意注意到无意注意的转移,从而造成了“时间快”的时间错觉。在很多商场里我们都能听到音乐声,但大多数商场却不知道音
乐到底该怎样播放才好。 音乐对人的情绪的影响是很大的,乐曲的节奏、音量的大小,都会影响到顾客和营业员的心情。心情好,主顾之间就会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就会出现很多的商机,就会取得更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果在顾客数量较少时播放一些音量适中、节奏较舒缓的音乐,不仅能使主、顾心情更加舒畅,而且还能放慢顾客行动的节奏,延长在商场的停留时间,增加较多的随机购买几率,也使销售人员的服务更加到位。如果在顾客人数较多时播放一些音量较大、节奏较快的音乐,就会使主、顾的行动节奏随着音乐的节奏而加快,就会提高购买和服务的效率,避免由于人多效率低而引起的心情不好,矛盾冲突增多的情况的出现。
餐厅
利用运动错觉,调整服务手段。浙江 黄岩市长潭水库大坝的码头附近有一家切糕摊,店老板卖糕时,故意少切一点儿,过秤后见分量不足,切一点添上,再称一下,还是分量不足,又切下一点添上,最终使秤杆尾巴翘得高高的。如果你是一位顾客,亲眼见到这两添三过秤的一切,就会感到确实量足秤实,心中也踏实,对卖糕人很信任。如果卖糕人不这样做,而是切一大块上秤,再一下二下往下切,直到秤足你所要的分量时,你的感觉就会大不一样,眼见被一再切小的糕,总会有一种吃亏的感觉——这就是运动错觉对顾客的影响效果。聪明的卖糕人正是巧妙地利用了顾客的这种极其微妙的心理活动变化,并实实在在地做到了童叟无欺,使糕摊处地利、人和之优而终日生意红火。可见,总是“一刀准”、“一抓准”也不见得就是好事,不见得就是良好服务的标志。
价格
利用对比错觉,科学制定商品 价格。商品价格是市场中极为敏感的要素,价格学中有两个重要概念:比价和差价。所谓比价就是指不同商品之间价格的对比。有这样一个笑话:有一位农民进城买钟表,买了一个大挂钟后对售货员说:“我买了一个大个儿的,你给我饶(送)一个小个儿的(指手表)吧”!从理论上说,不同商品之间由于成本等方面的原因,其价格往往不具有可比性,但在现实实践中,我们的消费者却常常进行对比:把定价为20元的同一商品放在20元以上的商品中陈列,它就是“低价”商品;放在20元以下的商品中陈列,它就是“高价”商品。可见,所谓比价,其实质就是消费者对商品价格的错觉。所以,充分利用商品比价进行商品陈列,促进商品销售,是营销人员需要好好研究的重要课题。所谓差价就是指相同商品之间价格上的差异。也有一个笑话:一位消费者花了100多元买了一套西服,穿着不合适,就托一位做服装生意的朋友以90多元的价格代为转卖,可怎么都卖不出去。另一位朋友知道了这件事,就出了一个主意:把90多元的价格改为590元出售。结果,西服很快就卖了出去。为什么会这样哪?现代市场营销学研究明,消费品市场上的消费者大多为非专家购买。由于他们大都缺乏商品知识和市场知识,因此,往往通过商品价格来衡量和判断商品质量和价值,所谓“一分钱一分货,”“好货不便宜,便宜没好货”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说到价格错觉,还有二种有趣的现象:①奇数定价比偶数定价使消费者觉得便宜。②99元是不到100元的价格,便宜;101元是100多元的价格,贵。——其实只差2元钱。作为消费者,总是希望以最小的支出换取最大的满足,也就是说,两种商品质量相同,功能相当,消费者总是选择价格较低的那种。因此,根据企业目标市场和发展战略,充分利用消费者的价格错觉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价是十分必要的。
销售
利用形重错觉,促进商品 销售。一斤棉花和一斤铁哪一个重?铁重——这就是形重错觉。有这样一个笑话令人深受启发:一位老太太领着孙子去买拖鞋,结果,买了一双“大”拖鞋回来
。孩子穿着不合适,挂不住脚,老太太却兴奋地说:大拖鞋与小拖鞋价格一样,当然买大的了,划算——这就是形重错觉产生的销售效果。有些商家把大小(包括体积、重量、尺寸、厚薄等)不一但价格相等的商品放到一起销售,人们就会觉得买大的比买小的合适,这样,商家的“愚蠢”就使消费者“占了便宜”,从而也就促进了商品的销售。
品质
利用颜色对比错觉,提高经济效益。 日本三叶咖啡店的老板发现不同颜色会使人产生不同的感觉,但选用什么颜色的咖啡杯最好哪?于是他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邀请了30多人,每人各喝四杯浓度相同的咖啡,但四个咖啡杯分别是红色、咖啡色、黄色和青色。最后得出结论:几乎所有的人认为使用红色杯子的咖啡调的太浓了;使用咖啡色杯子认为太浓的人数约有三分之二;使用黄色杯子的感觉是浓度正好;而使用青色的杯子的都觉得太淡了。从此以后,三叶咖啡店一律改用红色杯子盛 咖啡,既节约了成本,又使顾客对咖啡质量和口味感到满意。
体形
利用几何图形错觉等,提供针对性服务,获得更好 服务效果。阿根廷足球队的竖条斑马线队服在世界各国足球队队服中是很有特色的。队员们穿着这样的队服各个显得十分潇洒,身材更令人羡慕不已。横向的线条,把人的目光引向左右,使人的身材显得更丰满;竖向的线条,把人的目光引向上下,使人的身材显得更苗条——这就是高估错觉的效果。因此,在为消费者提供服务时,巧妙利用几何图形错觉,往往能收到极佳的服务效果。如为矮胖的人推荐竖条服装,劝阻其购买横条服饰、较宽的腰带、低领衬衫等商品,以使其显得苗条;为瘦人推荐横条服装,以使其显得丰满。
舞台
舞台 美术设计是利用人们的视错觉来完成戏剧空间造型的创造。所谓视错觉“是人们在认识事物时,对事物存在状态,所感觉到的客观真实与事物本质的客观真实不相同的知觉形象”。错觉的出现有生理原因,也有心理原因,“光波传到眼睛里,然后把感光元投进视网膜,这些视网膜图像无论是来自二维图形还是来自我们的三维世界,都会在一个曲面上变成半平面形状。因此,视网膜在输入图像时存在着与生俱来的歧义”。当图像中没有足够的信息来消除歧义,错觉就随之产生。最突出的错觉就是视错觉,舞
台设计师常利用戏剧布景、服装设计、舞台灯光、演员化妆等方面的视错觉来增强知觉形象的鲜明性。舞台美术设计是视觉语言的表述技法,需建立在研究、利用、诱导视错觉的基础上,才能充分有效地传达 艺术家们的创作意图,让观众相信眼前事物形态的真实性。那么,如何将视错觉现象运用于舞台美术设计之中呢?笔者从几个方面,结合几十年舞美设计操作实践谈谈自己的认识。在舞台美术设计中恰如其分地运用视错觉现象,就要探索、研究引起视错觉的原因。人们产生视错觉的原因有事物间的对比,人对事物观察时的知觉预测等各种因素,其中对比是引导视错觉的主要因素之一。事物差别所形成的对比现象“是事物相矛盾的元素产生相互干扰,从而使得相矛盾的双方产生强的更强,弱的更弱的反向诱导现象”,造成视错觉的对比主要有两种:
形态对比
即将不同形态进行对比时,在视觉形态外部轮廓特征上所展现出的差异,这种差异在视知觉中存在着很多歧义,比如相同的形态放置在不同环境中时,就给人们不同的知觉印象。
首先,当同一形态的事物被形态比它小的事物包围时,就会让人感觉它比实际的要大一些;当它被形态比它大的事物包围时,就会让人感觉它比实际的要小一些。把这种视错觉现象运用于舞台美术设计往往会取得很好的表现效果。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由 安康市歌剧团与 陕西省歌舞剧院歌剧团联合赴京演出的大型歌剧《飒爽英姿》,讲述了 陕南农村女民兵丹英、铁莲子、 刘琳为代表的“铁姑娘连”响应党的号召、奔赴战备铁路筑路工地的故事。在“顶天立地”一场戏中,舞台背景设计为百米隧道,排架林立、灯光明亮,表现出“铁姑娘连”战士们在隧道中紧张繁忙的施工场景。为了营造隧道深处出现塌方,丹英临危不惧抱起巨大的支撑木向断裂处顶去的危险情景,我们在布景周围布置了很多小的支撑木,成功地运用了景物与视觉比例关系,使主要角色及道具的形象更为逼真。
其次,事物之间的远近对比也是重要的空间构成因素。在舞台有限的空间里,运用远小近大、远虚近实的特点,塑造戏剧空间的远近关系,充分调动视错觉,同时,分析空间深度所存在的特殊性,这决定了舞台设计人员对舞台美术设计的基本要素处理原则,可用的方法有透视法、重叠法等。透视法本身是画家使客观事物在平面上具有立体感和空间层次感地表现出来的方法,但舞台美术设计者也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对舞台透视进行充分把握和演绎,在空间有限的舞台上营造出无限的戏剧空间。在安康市歌剧团参加陕西省艺术节演出的歌剧《榆钱儿》、《悠悠三江水》等剧的舞台设计中,笔者曾充分利用视错觉的特性,使用多个墙片,利用现代灯光的变换手法加以处理,达到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秦巴深山密林的意境。同时通过运用近大远小、近实远虚的方法,在舞台上构成了纵深的空间,营造了很好的视觉效果。
重叠法则是基于人眼的错觉,通过布景间的重叠构成舞台的空间。视觉经验告诉我们,两个事物部分重叠时,虽然位于后面的部分被遮挡住,但我们心目中仍然可以联想到它的完整形象。如流行于陕南民间的皮影戏,人物、动物、景物均为单层平面制作,景物造型及演员尺寸比例与实际平台造型,需要运用小而细腻的造型手法,利用人为灯光的铺设使观众通过视觉联想成为完整的艺术形象。造型相同而大小各异的布景,可以通过重叠构成舞台的错觉景深。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演出的《新长征组歌》不仅把舞台的景物重叠,还利用更科学的技法,把舞台表演区进行了多层重叠,将演员的表演区扩展到更多层次,全面展现了红军长征途中不怕艰难险阻,爬雪山、过草地的宏伟壮观场景,利用现代灯光和制景,给观众一个全新的艺术享受。
色彩对比
“各种色彩在构图中的面积形状,位置以及色相、纯度、明度等心理刺激的差别构成了色彩之间的对比”,当同一色彩被放置于不同色彩环境中时,可以给人不同的色彩知觉印象。当一种小面积的色彩被另一种大面积色彩包围时,双方的色彩特征更为鲜明,对比更加强烈。大面积色彩与小面积色彩的相互排斥,使得小面积色彩在明亮度、色相纯度、冷暖等方面给人更为强烈的错觉现象。在现代舞台美术设计中广泛利用了这种现象,现代京剧《红灯记》“痛说革命家史”一场戏中的李奶奶和 李铁梅、“刑场斗争”中的李玉和以及现代歌剧《江姐》在狱中一场戏中“绣红旗”时的江姐和战友们的形象……都采用了在黑暗的背景中投入亮度较高的小面积红、橙色形成更为强烈的对比,为艺术表演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对于塑造剧中主人翁形象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同时,色与光又是一对孪生兄弟,借助于现代灯光和调控手段,我们可以把五颜六色的光投射到舞台的每一个角落,用来创造环境、刻画人物、渲染气氛、解释剧情。人们的视觉习惯也是先注意光和色后注意形态,同样是自然色,在不同的光线映照下会呈现出许多变化来。所以每一种光就会有了冷暖、强弱之分,灯光师把握色彩铺设的合理性,在舞台上组织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视觉信息。在色彩选择时,要以实际生活内容为依据,以剧情、场景设置的需求互补光色,在突出夜景时,蓝色光重于其他色,就要注意合理设置暖色光源,如果为了追求色彩的冷暖关系,而违背实际生活规律,不考虑剧情、场景的需求,随意设置色彩,就会给观众的视觉造成消极错觉。
除了形态及色彩上的对比以外,观众对视知觉的预测也会引起错觉。预测属于心理范畴,因此它所引起的视错觉来源于人们的视觉经验和潜意识。人们凭经验就可以感知对象,有时观众即使没听清楚舞台上的台词也能看懂一出戏,就是因为视觉预测所接受到的内容已“暗示”了观众。暗示的歧义越大,造成的错觉成分越强烈,观众通过各自的视觉经验和潜意识,通过一个剧名、一段音乐、一段台词都会产生无限的遐想和预测。在中国传统戏曲中,文艺先辈们往往运用暗示的手法:四个龙套就可代表千军万马;演员一套马上动作就可表现穿越高山大河;一张桌子就成为高大城墙。我们在工作中应仔细分析观众的预测趋向,充分调动观众这种预测力,营造剧场气氛,让观众参与塑造舞台人物形象的任务。总之,在舞台美术设计的实际工作中,可以巧妙地利用视错觉,在舞台艺术形象的形态和色彩关系中构成既不同于客观事物,又貌似现实生活的空间,同时利用各种舞台表现形式和舞台的变换,使表演区与观众连成一片,这样才能让观众在欣赏戏剧表演时感受到舞台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重新思考“两小儿辩日”的故事,孔子回答不了的问题您该如何回答?
两小儿辩日,两个都从生活常识出发,都觉得自己挺有道理;孔子的确也找不出问题在哪里;但今天我们凭科学知道,他们使用的日常经验在这里本身就不对了,所以推理出来结论当然也就错了;所以我想说:结论要想正确,证据前提首先得正确啊。
三.体验式理解“机体智慧”。
“机体智慧”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理论中的一个独特的概念。他认为:有机体自身拥有一种感受和评价经验、事件的能力,其表现就是“有机体评价过程”。 个体从出生后,在其成长的过程中,不断的与现实互动,也不断的对互动中的经验进行评价。这种评价不依赖外部标准,也不借助于意识水平上的理性,而是根据自身机体上产生的满足感来评价。个体自身的满足感是与自我实现倾向相一致的,也就是说有机体的评价标准就是自我实现倾向。这就不难理解,人的兴趣、爱好决定着人生发展的趋向。
凡是符合自我实现倾向的经验就被个体所喜欢、所接受、所储存,成为个体发展的有利因素,而那些与自我实现倾向不一致的经验,就被个体所回避和拒绝。在有机体的评价过程中,经验总是被准确的接受,较少被歪曲。有机体的评价过程把个体的经验与自我实现有机的协调配合,显现出很强的主观选择能力,使人不断的迈向自我实现。当然,个体也会受他人的价值观所影响和左右,不顾机体“真我”的感受,出现心理冲突,进而形成心理疾病。
这使我想到了我们中国文化中的“第六感觉”,或称“直觉-”。我们在遇到突发事件时瞬间的反应能力,也许就是机体智慧,另外,面临困境决断困难时,智慧高的人会采用斋戒、沐浴、焚香、静坐的方式,平心静气,“静极思动”,从而良策闪现。这也可能是“机体智慧。”
难怪有人说:“万物皆备于心”。我们的心同宇宙、地球、万事万物是相通的,只要我们的身、心、灵同在,就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也有人建议,每天静坐半个小时,使身心灵相聚一起,对养生、生活、工作、学习大有裨益。
不妨一试!
四、思考:如何帮助一个掉向者?
我几乎分不清“东南西北”,可以说是走到哪里都“掉向”。不过脑海中的倒是一直保留着小时候关于“东西南北”的记忆:小学在我家西边,医院在我家南边,集市在我家北边。
虽然后来也学过地理,成绩也还不错,[偷笑]但是方位感还是极差。看地图时,也贼困难。嘴里要不停的碎碎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我平时基本都是说“前后左右”,所以,每次出门都像是个“盲人”,看不懂地图,听不懂导航,真想有个人牵着我走。现实生活中我走的“南辕北辙”路太多太多了。幸亏还知道太阳从东边升起,所以,才知道哪是“西”,再默念一边“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就可以辩出“南北”了。
不过区分“东西南北”太累了,搞不好,还容易陷入“掉向”的窝窝,所以我还是分“前后左右”吧,虽然我是分不清“东西南北”,但也少有“掉向”的错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