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有人说“魔鬼在细节里”,我想说“效果都在具体中”。我的原则一和原则二的核心就是“具体!具体!再具体!”。
最近受笑来老师启发,终于找到了要写的内容。笑来老师提到了做事的原则和Ray Dalio的Principles,我就想是不是也该总结一下自己的经验,写自己的《原则》,既然刚刚大学毕业上研究生,何不就总结上学时期自己的一些好的做法,供未来的自己和他人参考呢?于是,有了这篇小学篇的“原则”。后续还有其他原则,这两条原则互相补充,我认为懂得越早越好。
原则一:只听表扬、鼓励和批评,把打击“具体化”。
首先要区别“批评”和“打击”。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判断:
1.是否是对事不对人;2.是否有具体的依据;3.从中是否可以找到改进的方向或方式。
“批评”往往是针对某事件X,告知某A君在某方面的不足,更优质的“批评”甚至会提出改进的建议,从而促进A君之后更好地处理类似事件。而“打击”更趋向于人身攻击,一句“你不行!”和一句“你不适合学数学”坑了多少小学生(不只是小学生)的一辈子?
其次,我想谈谈听到“打击”怎么办?毕竟“打击人”让人很有快感,因此很多人乐此不疲的去打击别人。被打击总是不可避免的,应该怎么去应对呢?我觉得“提问”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提问的目的是将“打击”转化成“批评”,将模糊的人身攻击转化为具体的对事分析。
“你说我不行?你说我哪里不行?你觉得什么样才叫‘行’?我应该怎么努力才能‘行’?”
“你说我不适合学数学?没有天赋?别扯这些没用的,你就说我是理解能力不强还是计算能力不够还是抽象思维欠锻炼还是其他的方面有问题?你说出来我去练习就好了。”
如果在提问后,对方说出了更加具体的理由和建议,应该谢谢对方,如果对方只是含混其词,说不出个一二三,那我们又何必放在心上。
别以为孩子不善于提问,而应该关注如何呵护这颗充满好奇心的小树苗。想想是否有这样的情景:“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充话费赠的。”“冲了多少话费赠的啊?”…...
最后谈谈怎么对待表扬和鼓励。我的策略是“先高兴,后冷静”。受到表扬和鼓励,我们自然会高兴和精神振奋,但是高兴之后不妨冷静下来思考,我究竟是哪里做得好?是否能总结成经验?把别人表扬和鼓励的内容具体化,然后有选择性的固定化。
我有个印象非常深刻的经历,小学有节数学公开课,是讲应用题(貌似是很多人的痛),那个时候我学会了老师上课常用的一个套路“要求XXX(最后一句话的问题),需要知道A,B,C(求解需要的参数),从题干中可知A等于XX,B等于XX,C等于XX,所以要求结果为XXX。”那时候的我甚至连“要求”这个词都不明白什么意思,但是我就用了,在课堂上表现活跃还被夸奖了(高兴到现在还想拿出来讲)。后来一看见应用题就兴奋,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确定问题、确定所需条件、确定已知条件、求出所需条件、求问题解的“套路”。
原则二:时刻不忘鼓励和表扬别人,根据自己的想法提出“建设性”意见。
鼓励和表扬别人其实也是有快感的,在人多的时候甚至会“传染”。在我看来阻碍表扬和鼓励他人的因素有两个:害羞;怕被认为自己虚伪。
克服害羞可以从“随大溜”开始,在集体中跟随别人一起鼓掌,鼓励和表扬他人是克服害羞的第一步;之后可以在网络环境中尝试对熟人进行一对一的鼓励和表扬(当然是需要注意时机的),不用面对面交流也减少了紧张感,可以一边敲键盘一遍小声或在心中默念表达的内容;最后在面对面的交流中,把脑中闪现的鼓励的语句说出口,而不是在心中默念。
虚伪可以分成“虚”+“伪”。那就分开对付它们就好了。克服“虚”就需要“具体”的力量。“你今天真美!”VS“你穿的这条裙子很适合你,真漂亮!”VS“你穿的这条裙子颜色非常适合你的肤色,涂鸦的图案非常个性和潮流,款式刚好能衬托你的高挑,真美!”你觉得哪个给人的感觉更好?“效果都在具体中”,越具体越真实。“伪”需要克服吗?我认为如果做到了“具体”就不存在“伪”了,一个人要“伪鼓励”是不会费心费力去做到“具体”的。还记得有这样的场景吗:“妈妈,你今天好漂亮。嘻嘻,可不可以给我点零花钱,我想买点零食(小玩具)。”这种目的明确的“赞美”在我看来不算“伪”,我口中的“伪”是你明明知道他说的是假的,却不知道他想干什么。所以如果你的表扬和鼓励是有求于人的铺垫,那也请你表扬地认真一点,请求也请说明白。
关于刚才提到的零花钱场景也可以作为家长训练孩子具体化能力的机会,比如询问“你觉得妈妈今天为什么漂亮(具体)?是因为化了美美的妆还是穿的衣服漂亮啊(给选项)?
现在有些家长对于小孩子的鼓励有些变质了。鼓励往往成了欲抑先扬的套路。“宝贝儿真棒,这次考得挺好,不过如果能再仔细一点就更好了,你看这个题是不是又粗心了……”家长都心里美滋滋的,“看,先鼓励后批评,我可是很会教育孩子的家长。”殊不知孩子心中在听到“宝贝儿真棒”时就觉得有不好的事情要发生了。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呢?我认为要做到鼓励是常态,欲抑先扬不到万不得已不要用,用的时候点到为止,不要过分深入。
提出建设性意见对应原则一中的“批评”。这要求提出意见时自己要先深思:这个意见是对人还是对事(应该是对事才对);这个意见是否对解决问题有益;这个意见是否可行以及应该如何执行;如何表述这个意见才不至于导致冲突并且让听众理解。
要小学生提出建设性意见似乎是天方夜谭,但是可以从小锻炼这种能力。关键还是在于“具体”二字。小时候,孩子总会动不动地就不开心或者不听话了,因为这个世界不受他控制,没有按照他的意愿运行。这个时候需要家长或老师来引导,你觉得哪里不合你的心意了?(对于小孩子,如果需要可以给出选项供其选择),你觉得怎么做才更好?在问答的互动中逐渐形成孩子思考问题的习惯:哪里我觉得不太好?怎么做才更好?是否可以实施及如何实施?
来吧,鼓励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