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合作学习问题的思考
学校开展合作学习不久,我们就遇到了不少问题。各个班的老师都把问题都抛了出来,汇总如下:
1.小组合作学习需要很多时间来训练(让每个组都能熟悉起码的程序),我们的时间不够,仅仅就是上课的时间远远不行的。
2.学生行为习惯不好,别人在汇报出错时喜欢插嘴。
3.仍然有学困生参与不进学习中。
4.不善于倾听。
5.如果其他组员补充或纠正后有错误或仍有不懂的地方,不会坚持自己的观点或向对方质疑,思维没有真正的碰撞。
6.学困生在讨论时不发表意见,不开口。
7.小组评价怎样有效而不影响课堂进程的开展。
8.小组展示时学生不积极。
10.弱者先行时,需要等待的时间太长,小组讨论不能灵活进行,说让4号先说,但是4号不发言的时候还是一直等待。
11.讨论的时候仍是自己说自己的。
看到这11个问题,我们不急不躁,因为我们知道问题是必然的。老师们提出这些问题,首先可以看出大家是真行动,真思考,真问题,而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就是真研究,而研究的过程,本身就是我们研究团队螺旋式提升的机会。以问题为导向,从需求出发,就这些问题,我们会专题讨论,会请教专家指导,还有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思考。
一、养成合作的习惯到底需要“训练”多久?
李政涛先生说,至少3个月以上。异质分组,组长组织的开场白,小组内的评价,小组间的评价,记录员如何记,汇报员如何汇报,如何评价……繁琐容易让老师失去信心,担心达不到预期。这让我联想到了开车,我刚开车时一切都变得复杂:鸣喇叭、看左右镜子、换档、踩油门、转弯灯…….一小段路就冒汗和腿软;而现在,我可以听音乐,思考问题,好不自然,大脑皮质层不会思考这些程序,因为我已经形成了惯性,甚至我怎么踩的油门自己都没有注意。合作学习开始也是如此,养成合作的习惯,需要时间。一些细节的规矩,我们可以用大屏幕,每次合作前让大家复习一遍,或者打成字条贴在教室显眼的地方,直到养成习惯。智慧的老师们一定会想出更多的办法。
二、不规定这么多规矩行不行?
合作学习,是社交能力的训练场。作为小组合作学习初期,特别是低年级,教会他们的如何倾听与交流,尤为重要。“我喜欢听你讲,因为……”“谢谢你的分享,我有不同意见……”其实,这就是社交方法的渗透。
合作学习,是责任感的培养地。每一个孩子一个分工:组长、纪律员……就是培养孩子的责任心。马云说:一人的责任有多大,他的空间就会有多大,就看愿不愿意承担责任。
在实际操作中,合作学习是先有了形式,再逐步转为内容。教师的评价关注点也需要先从合作的参与度、表达的完整性逐步转向内容的深度,思维的高度。特别是到了高年级,形式上的东西甚至要弱化、退化。但对于刚开始的我们,需要一个过程。
三、合作学习会不会耽误时间?
这个问题,是好多老老师心中的疑惑,认为自己明明可以直接讲的清清楚楚,反倒学生合作耽误大量的时间。其实,我们可以这么看:
一是唯知识论,如果我们只是从刷题的角度看,老师讲来得更快。但语言交流的能力,探究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等培养,却藏在探索知识的路上。所谓的认为耽误了时间,着眼点是某学科知识点,而忘记了教育本身,这正是我们需要改革的地方。正如崔老师所说,“弱者先行”,这是对学困生的尊重,肯定会影响进程,但要考虑这个进程是“内容角度”还是“育人角度”?让潜能生做能做的事情,比如:读一读这段话,复述一下某同学的观点…..办法总会有的,关键在于“心”。
二是快慢论。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激活老师们的内驱力,让老师忘乎所以的沉浸在教学中;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由要我学为我要学,我想学。把学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因为发现了知识的奥秘而欣喜不已。到那时,教学就将“快起来”;而初期,我们只能慢下来,并逐步加快。有时候,慢即是快。
四、到底什么是思维碰撞?
我们想象着,一开始合作学习,孩子们就能口若悬河,大胆质疑,勇敢表达。孩子们一旦不在定时的预期,难免失落。到底什么是思维碰撞?怎样才是培养了创新性思维?批判性思维?高阶思维?概念很多,听起来视乎很深奥。以展学为例:建议从展示合作的成果,转向展示思维的过程,即小组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这么做?有没有疑问?其他小组同意他们的做法或者想法吗?同意,为什么?不同意,为什么?这时,我们老师干什么?我们不是旁观者,该出手时就要出手。孩子不懂质疑,不会追问,我们要引导、示范、激发,这样的氛围营造,老师很关键。
五、学困生不积极参与?
我想,这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其实,即便不合作学习,学困生在课堂上也不积极参与。只是在传统课堂中,我们把他们给忽视了;在合作学习中,因为有分工,所以不能忽视他们而已。一是,给他们能做的分工(正如前面所说);二是,他们在合作学习中说话少,并不等于他们没有参与;三是,同质PK,让其他组员知道他们的重要性,他们随时可能给小组带来荣誉。这又让我联想到合作学习的另一个现象,合作学习容易成为优生展示的舞台。如何解?合作学习后的展学,学生就不能只发表自己的意见,由“我”变成“我们”,这样小组讨论时,促使大家都认真倾听别人的观点。小组谈论时,老师要有目的地关注学困生,在小组展示时,能让学困生展示的就不让学霸展示;或者先让学困生展示;老师要有计划的去指导小组合作,每天3-5分钟,每次重点指导参与1-2个小组,长此以往,合作实效会增强;课堂上,学霸的展示、回答问题,最多不超过4次;可以采用限时2人轮流说的方法,1号先说,2号听,不能插话,等1号说完后,2号才能评价,时间到后再交换……
办法总比困难多。
余漪老师说:课堂是活的教育学。教育的真研究,应该落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而我们一直在享受着这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