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录】
每个孩子都希望别人看到他们的善意,认可他们的努力。
如果人们能用尊重的态度去看待他们,他们就会感到安全。
孩子们真正需要的是,当事情搞砸了的时候,有人可以认真地倾听他们,接纳他们的感受,并且能够理解他们这么做的良好动机。
倾听、接纳和理解能够滋养自我反省和学习。
如果你能够满足孩子们的这些需求,允许他们对自己的行为做自我反省,就等于给孩子们传递了一个信息---他们是有能力和有办法的,是能够从各种情形中总结经验的。
当孩子们得到了尊重和体贴的倾听,并从中感受到了这一切带给他们的放松和希望,那么下一次,他们就还会与你交流。
最终,他们会全然地打开自己,倾听你的想法,征求你的建议。
非暴力沟通
如何理解行为背后的深层动机?
有人倾听,不责备,也就是有人理解。被人理解,内心会自然充满力量。和孩子交流,是需要智慧的。
Think on thinking。先思考:什么是需要?
好像从来没有好好想过这个词。need,我们需要的究竟是什么。我们会强加自己的意愿给孩子,会用我们的标准来规定,却往往忽略了去关注他们的感受。于是产生抗争、矛盾、冲突,所有的一切,都是因为没有充分去理解,去多想一想。我们会习惯性地使用权威来压倒孩子,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强权,仗着自己比孩子大,就想要去支配。
-自我探索-
△ 回想一下有没有什么时候,你知道了自己的需要后选择去做满足自己需要的事?
△ 你那时的需要是什么?
△ 为满足这种需要你做了什么?
△ 你的感受如何?
△ 回想一下,你有没有那样的时候,别人告诉你他们需要什么帮助来满足他们的需要,而你很愿意也有能力帮到了他们。
△ 他们的需要是什么?
△ 你做了什么帮助他们满足需要?
△ 你的感受如何?
△ 这样做,满足了你自己的什么需要?
后面的问题好像提醒了我。我有多久没有好好去想自己需要什么了?好像很多时候只是去做事,完成而已。反思的意义也许就是在此。而当我们自己的状态不好的时候,孩子是可以感受到的。面对孩子,是不是有想过他们的需求,其实只要多一步,想一下他们的需求,也许就会知道怎么做了。追根溯源,想要解决问题,就要知道原因。
感受,永远是传递,我们可以感受到,并且我们可以辨识出,找到策略,被倾听、被理解。所以,可以说自己的感受就是衡量的标准。你觉得好不好?你愿不愿意这样?温柔地坚定下去,做脚踏实地的理想主义者。
问自己问题,对方有什么需要,我自己有什么需要。更了解对方,更了解自己。更多尊重,更多合作。原本,其实都是在想要满足自己的需要罢了,我们都一样,孩子也是。孩子天生拥有对这个世界的敏锐,所以我们的状态对孩子来说很重要!他们的感受会反映出我们的状态,他们会用最直接的方式表达出来,而并不是语言,往往身体的反应能最真实地表达出来。面对孩子,我们总要足够给予时间,因为一快就会出错,我们的情绪,我们的反应,有时候太快了,导致会犯错。我们着急,于是,会去责怪孩子,没有从他们的角度去看待,只是把我们的反应直接表达了出来,无意中,其实会伤害到他们。
任何优质的关系,都需要用心呵护。
问题引发思考,其实跟孩子,我们有时候都太随意了,我们甚至连自己都没有准备好,怎么和孩子去沟通。可是只要慢下来,好好倾听,就有足够的时间来好好联结。时间在这其中也变得有价值了。所谓协调和一致性,本质应该是让人感到舒服,所以让人感到舒服的情绪必定是能量充沛的。所以大人的情绪会直接影响到孩子,孩子能一五一十地反应出我们,是我们的镜子。我们就是榜样,我们怎么做,孩子就会怎么做,也许只要我们做了正确的,孩子就会养成习惯,也会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点滴成长,孩子送给我们的礼物,都是令人欣喜。
得到了小创意,制作“家庭礼物册”、“感激便条”。这也像是一个系统记录,一种联结,可以具体把想法表达出来,让心意看得到。
孩子都是老灵魂。他们真的是在认真的探索,非常认真,有时候是我们削弱了这种认真的感觉,他们会郑重地去对待,尽情地笑哭。他们在教我们,甚至在帮助我们找回本真的感觉。要想与他人连结,首先就是要倾听,而不是急于去表达自己,也就是说关注点是在别人身上的,是我们的这个意愿,让我们的行为朝着想与他人连结的方向前进。
感受和需要,是联结的基础,用心体会、全身心投入、诚实表达,应该是心和心靠得最近的方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