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大概有两件事儿不能由他人代劳,一件是体验,一件是思考。
昨天第一次使用在行,实在有意思。好比在和一个白胡子老头聊天,得到了一本剑谱,然而具体的武功还需在实践中获得
碎碎念地总结了几点收获:
1、回归到问题的本质。不深究问题根源而提出解决方案,都是耍流氓。
假如说目前正在策划一次改版,那么我必然要去了解现在用户遇到了哪些问题,有哪些需求还没有被满足,再结合手中可掌控的资源,提出解决方案。为了变化而变化,不过是浪费大家的时间罢了,虽然有时候真的在这么做。
2、不妨算算收益比。有时接到傻X需求,我的内心是抗拒的,但总不能直接咆哮粗来。
当当当当,方法来了~如果将每个项目的投入资源和预期收益(借鉴以往经验),做个除法,辣么该怎样倾斜就一目了然啦(其实不是为了让自己明白,原因你懂的(⊙o⊙))
3、拆分再拆分
最好的态度应该是种保持距离的客观吧,不要去先行地肯定或否定某个项目的可行性。把每个环节或者品类抽象出来,再有机地拼接在一起,看看最终的结果。
4、产品既是服务用户的,也是服务运营的。
好比乐视造了100英寸的电视,自然不是想要卖给C端用户,而是为了给运营制造传播的契机。
5、不同生命阶段
参考微信的早期与现在,侧重点由放转移到收的过程。现在我还是琢磨着怎样增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