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的作品《人生的智慧》,是我在人生经历一个低谷的时候,无意中在新华书店的架子上看到的。平日里是不怎么会逛到哲学类图书的。总觉得这类的书籍应该是给专业人士准备的,像我这样的非科班闲人看不懂。书架上那本书已经有些旧了,当时在想书店里居然有一本这么旧的书出售?又不是旧货市场。拿起来,读下去,开篇就被吸引了。没有一句废话,没有什么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问店员是否还有新书,我要买下。耐心的店员翻箱倒柜也没找到,于是让我过两天再来。终于在一个明媚的下午,我等到了我心仪的书。”每个人的世界是贫瘠的,浅薄的和肤浅的,抑或丰富多彩,趣味盎然和充满意义这视个人的头脑而定。“
”每个人的世界是贫瘠的,浅薄的和肤浅的,抑或丰富多彩,趣味盎然和充满意义这视个人的头脑而定。”是的乐观和悲观的人对事物的认知和看法不同。同样的环境,天性疏朗的人可以随遇而安,怡然自得,天性拘谨悲观的人,只有满眼苍凉,满腹怨言。越来越觉得趣味盎然的乐子是自己找出来的。盲目的从众,繁华过后的空虚更令人沮丧。
正如老先生所言“每个人囿于自己的皮囊,每个人也同样囿于自己的意识。一个人只能直接伴随他的意识而生活”“一个人精神能力的范围尤其决定型地限定了他领略高级快乐的能力”。”每个人的世界是贫瘠的,浅薄的和肤浅的,抑或丰富多彩,趣味盎然和充满意义这视个人的头脑而定。“。叔本华在31岁的时候在理智的孤独中完成了他的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但是发表后无人问津,因这个作品他获得了柏林大学编外教授的资格,但是他与当时如日中天的哲学家黑格尔在思想上格格不入,1833(时年45岁)年黯然离开大学,移居到法兰克福,并在那里度过了寂寞的27年隐居生活。1859年(时年71岁)《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出了第三版,引起轰动。叔本华称“全欧洲都知道这本书”,在第三版序言中写道:当这本书第一版问世时,我才30岁,看到第三版时却不能早于72岁。总算我在彼德拉克的名句中找到了安慰:谁要是走了一整天,傍晚走到了,那也该满足了。 叔本华在最后的十年终于得到了声望,但仍然过着孤独的日子。
做为一个天才的哲学家他在30岁时就写出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哲学著作,奠定了自己的思想基础,无疑他是幸福的。但是原生家庭的不幸福,母子关系的紧张以及同行的排挤,他好像又是寂寞的。他指出:“人只有在摆脱一种强烈的欲望冲动的时候才能获得其根本上的自由,只有打破意志对于行为本身的控制,才能获得某种幸福的可能。"所以他又是自由的并因此有着我们俗人不能理解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