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传说中的“可怕的两岁”来临前,小牛仔已经开始出现了不少伸张自主权的行为。他正在长大,我很高兴,同时我也已经开始给自己进行心理建设。最近,我一直在生活中学习如何处理将近两岁孩子的愤怒。
01 小牛仔如何表达不满
全家一起开私家车出行,牛仔原本和我一起坐在汽车后排,特别想去驾驶位上找爸爸,然后坐在爸爸的腿上,手摸着方向盘,感受当司机开汽车的感觉。过去他也曾这样要求,但是我们提出“现在不可以,危险,等快到家的时候可以。”牛仔大多数时候都会接受。可是最近,他突然在路途中便要求这样。这样特别危险,因为他手部有力量了,会和大人抢着控制方向盘的转向。
因此,爸爸“严正”拒绝了他的要求。但牛仔“愈挫愈勇”。他多次双手抓着前排座椅靠背,脚蹬着后排座椅,身体呈 45 度角斜向上用力,想蹿到前排去。不过,无论如何,我都没有让他实现这个愿望。他用哭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和心情。
刚开始是干嚎,没有眼泪。哭了十几分钟,发现没有用,他便不再向驾驶位用力了。
可是小家伙心中仍憋着一股气,岂能就这样作罢?他又开始尝试第二个危险动作——开车门。我耐心的劝说并没有收到预期效果,他还是一再触碰黄线。因此我便不再讲话,用身体语言对他say no。我抱着他坐在后排座位中间,使他即使歪着身子,手也不能够到车门。如果他身子歪得太厉害,有时我就会一生气把他放在座位上,不再抱着他,这时他的哭声音调明显提高,变得更加生气,同时会双手来搂我,要求让我继续抱着他。
好吧,我平复一下自己的心情,继续把牛仔抱在腿上。只要他不拒绝,我就轻轻拍他的后背。
渐渐地,他可能明白了,无论他怎么闹腾,无论他怎么哭,都不能去驾驶位,也不能打开车门。他愤怒的哭声后来转变成了伤心和失落的大哭,眼泪和鼻涕糊了一脸。我想安慰他的失落。我的轻拍仿佛在说:“虽然妈妈不同意你的做法,但是懂你的失落。”
大约十来分钟左右的伤心过后,我们的车也抵达地下车库。他的脸地贴着我的胸,呼吸平稳多了,两只小胳膊抱着我的腰,可能又听到了妈妈平静的心跳吧?而我也双手环住他,一只手轻轻地有节奏地拍拍他的后背。那一会儿,我猜测他可能觉得平静。我低头看他时,他的一双小眼睛正出神地往前看着。
车停定了,爸爸问:“宝宝,要不要来爸爸这里玩儿?”然后拍拍方向盘。小家伙摇摇头。我们开玩笑地说:“还挺有骨气的。”
孩子的不满,有时候是通过大哭大闹直接地表达,有时候则通过拒绝父母的好意来表达。
比如前阵子,有时候上班前,我会抱着孩子抓紧时间享受一下上班前温馨而短暂的亲子时光。大概是为了阻止我上班,等到了快该走的时候,小家伙依然挂在我身上不肯下来,也不同意爷爷抱他。
但是当我真的要走的那一刻,他似乎是明白的,很主动的去爷爷怀里。而当我说“kiss baby byebye”的时候,孩子有时候会扭过头去,不让我亲。
我想,这是表达对我要走的不满。但是又知道妈妈还是会走,所以只是心里不痛快。表现在态度上,就是既不接受妈妈的亲亲,也不哭闹。我在想,是不是这样,他就可以不那么伤心和难过、不那么失落?
而大部分的时候,小家伙都是爽快地和我挥手再见。我知道,他在努力面对我要上班这件事,他有信心我还会回来。
02 理解孩子的情绪变化
我想,当孩子想做的事遭到父母阻止时,他的情绪大概要经历这么几个历程:首先是生气,是愤怒,然后是悲伤、失落,最后是接纳和平静。我觉得一个完整的这样的过程是好的。
有时,父母为了不让孩子生气,便尽量满足了孩子不合理的需要,可是这样孩子就没有机会知道界限在哪里;
有时,孩子生气后,父母妥协,满足他,那么孩子就觉得生气是有用的,能解决问题,而没有机会认识到有些事情不能做,也体会不到失去什么的失落感;
给孩子机会为了得不到的东西而伤心,就是帮助他能真正接纳和放手。
03 我的反思
父母事事、时时都完美表现也是不可能的。比如,孩子躺在家里的地板上哭,我会抱起来,而在户外的地上躺着哭,我却要求他站起来,否则就自己一个人往前走。这么一看,我有时对孩子不温柔,毕竟我面对的只是一个接近两岁的孩子。有时候我又不坚决,我在不同的场合传递给孩子两个矛盾信息。
反思起来,面对两岁孩子的诉求,首先要区分,到底是不是能满足?作为三岁之前的孩子,我想尽量满足他的需求。这时,又要区分,孩子的现实需求是什么?心理需求是什么?成长需求又是什么?这三种需求有时候一致,有时候不一致。做父母要清楚地把握它们的不同,还真是不太容易。
比如,孩子有时候生气起来就往地上砸玩具,这个行为的现实需求是发泄自己的愤怒。我是不是应该和他一起发泄这个愤怒,鼓励他继续砸玩具呢?当然不是。可是我也不能严厉批评他不能砸玩具,强行让他停止不适当的行为。因为孩子的心理需求被忽略了。那么,这时候他的心理需求是什么呢?是需要先去处理他的愤怒。我想,作为父母可以帮助他用语言表达愤怒,或者引导他自己使用语言表达。他的成长需求是什么,是他学会了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愤怒情绪。
回到开头那个驾驶的情境。孩子的现实需求是去驾驶位或者打开车门。肯定不能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是想探索和体验驾驶的感受。那么可以在开车前就让孩子先体验一会儿,同时告诉他等会儿在路上就不能再打扰开车了,等到了目的地还可以再体验一会儿。孩子的成长需求是什么?是学会在这种情境下处理自己的需要和适当的延迟满足。
再回到孩子躺在地上哭闹的情境。孩子的现实需求是需要父母去抱着他。我觉得是可以满足的。但是有时候由于自己疲惫便不愿长时间抱着孩子。那么他的心理需求是什么?是自己通过躺地哭闹可以达成目的。我觉得这种心理需求不可以去满足。所以我大部分时候会告诉孩子:你想让妈妈抱可以告诉妈妈,说:“妈妈,抱抱!”你不需要躺地,妈妈也会抱你。少部分时候,我会失去耐心。被无名火控制。这时,我应该先处理自己的愤怒,不应该跳过自己面对而直接责备孩子。
特别注意不要把自己的情绪感受怪罪在孩子的行为上,虽然在发生上,它们有着先后顺序,但是它们并不互为因果。我可以说“我现在很生气”,但不应该说“你惹我生气”。因为我才是自己情绪的主人。认识到这一点,对孩子就会少一些责备和敌意,多一些理解和耐心。如果母亲不温柔,孩子就会感觉到害怕,并因为害怕而屈从。这样就会使教育变成处罚,用自己的严厉态度处罚孩子的不听话。
要相信,温柔的力量,而不是惩戒的力量。
这种情境下,孩子的成长需求是什么?我想,是看到感受到妈妈不是完美的,妈妈身上也有失去耐心的时候,妈妈是一个像他一样会生气的人,但是妈妈最后还是会抱着他,温柔地对他说话。
心里牢记两件事:一是为自己的情绪负责,不把自己的情绪归因在孩子身上,快速处理好自己的心情,再来面对哭闹的孩子。二是区分孩子的现实需求、心理需求和成长需求。面对孩子不合理且有危险性的要求,温柔而坚决地拒绝。
温柔是说父母的心态平和,对孩子没有敌意。而坚决是说父母对树立界限没有妥协,帮助孩子认识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做父母真是一项不断犯错不断学习的过程。没有为自己量身定制的父母学校,只有做好自我教育。我思,故我在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