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望这个词语,我可能在中学就接触了,老师会说我们对你的期望很高。很多年后,我在网上看到了知乎肥肥猫的回答中,有一条期望值管理让我印象很深。然而我却没有掌握,也没有理解其原理,也就没有用起来。等到去年听吴军老师的专栏时,听到期望值最大化这个概念,也是泛泛而听,没有入心。年底学习Tensor Flow时,这个期望值的概念又出来了,这一次在学习过程中总算把它理解得差不多了。当懂了这个模型后,发现期望值无处不在,影响着生活的很多方面。
期望值就是一个收益函数,相关的个体就会最大化自己的期望值。以前工作的时候,对于单位很多的政策不是很理解。当时参与项目申报,上面提出了很多标准,要金额大,要能报奖,要能发表论文,要能和有名的专家合作。在此标准下,下面申报的项目开始走假大空路线。在主管部门弄出了量化评分系统后,就愈演愈烈。评分规则中,发论文加5分,构建数据库加5分,申报著作权加5分,申报专利加20分。于是大部分项目不在以解决实际问题出发,而是为了获得高分定做的高级项目。这时候我对于相关的各级管理部门的做法非常的不理解,以至于经常觉得这是在骗钱。但是现在我懂了这一切的根源,其实是因为当时的大领导给出的收益函数是影响最大化。当项目的目标是造影响,而不是为了通过或者是解决问题的时候,这一切标准就看起来非常自然了。用吴军老师专栏中的说法,一个组织中,有点头脑的人都会最大化自己的收益。当我明白一个组织的运作,并非由纸上写规则和愿景来驱动,而是由有意无意设置的各种收益函数来决定时,就理解了我工作中遇到的很多想不通的问题。
当明白了期望值最大化之后,我也就慢慢理解肥肥猫所说的人际交往期望值管理了。为什么有些同事和我们谈不来,为什么有的朋友慢慢淡了,为什么有的同学会经常找你,说到底其实都是期望值最大化的原则起作用。但是有一点必须清楚的就是,所谓的收益函数,并非仅仅是金钱和物质的。一个人和你谈得来,也符合期望值最大化的原则。这样有的领导喜欢马屁精,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因为这种领导的内心,喜欢听好听的话。当用一个更大的范围去看时,很多礼仪规矩、或者道德都是社会群体的期望值最大化所决定的。如果人和人之间都是按照期望值最大化来互动的,那么在维护亲情、经营夫妻感情、教育子女等方面也都符合这样的原则。很多人教育孩子好好读书,但是自己表现出来的规则却并非是读书最大化。有的家长表扬自己的孩子表现比别的同学好,有的家长表扬自己的孩子考分高,有的赞扬自己孩子会说话……家长给出的期望值函数,就决定了孩子会在什么方面努力。家长关注的是结果,孩子必然会最大化的提升结果,比如变成表现型人格,比如作弊,比如欺骗等。
在自我管理上,期望值最大化原则同样发挥着作用。我们经常立志要做成什么事情,要改变自己,要如何如何,但是最后原地踏步。从根源上来看,我们立志之类的,只是一个想法。就算有时候行动开始跑步、看书学习什么的,在没有改变自己内心的收益函数之前,都是无法持久的。再来看目前很多的付费知识平台,就会发现为什么有的不会帮助我们成长。自己内心的期望值函数,才是自己做出改变的内在驱动力。如李笑来老师说的,很多人不是真的想赚钱,他们只想花钱。花钱才是他们的期望值函数,所以这样的人会尽量花掉手里的钱,而不是去投资未来,赚更多的钱。所以要改变自我,让自己成长,最好的方式就是从内心的想法入手,改变自己的期望值函数。